时间:2025-08-21 23:55 作者:曾林云
昔日顶流,塌成砖头
作者 | Muse
来源 | 视觉志
鲜为人知的角落里,它正在消失。
2025年8月15日,东莞市石排汽车客运站终止运营;
2025年7月4日,武汉市傅家坡汽车客运站正式拆除;
2024年11月30日,合肥汽车客运总站永久停运;
2020年4月1日,广州汽车客运站(流花车站)停止发车;
……
傅家坡汽车客运站被拆除
汽车客运站,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在相当长的岁月里,它曾是中国最具存在感的顶流交通工具之一,无数人依靠它,前往外面的世界。
它驶过的轨迹,烙进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可近些年,停止发车、停运、拆除,成了所有汽车客运站的最终结局,2021年,单广东省就关停了42家客运站,其他地方的客运站更是濒临绝迹。
曾经人声鼎沸的汽车站,如今空旷得只能听见脚步声。
曾见证无数离合、聚散的汽车站,变成残瓦、碎砖。
它的消失,也将封存再也不会回来的一段段记忆。
属于TA,属于我,也属于你。
2000年,国内上映了一部名为《上车走吧》的电影,谁也没想到, 就是这样一部从导演到主演皆是新人的小成本电影,竟成了当年的一匹黑马,不仅夺得了金鸡奖的最佳影片,还将娱乐圈小透明「黄渤」,带进了大众视野。
《上车走吧》之所以走红,离不开片中小巴车与观众之间产生的共鸣。电影中,黄渤饰演的「高明」与好友从农村来到了北京,当他们踏入这座陌生的大城市时,率先接触到的,就是小巴车。
“两块钱一位,两块钱一位,大哥大姐叔叔阿姨上车走吧”,小巴车售票员雷鸣般地吆喝,是他俩与这座城市进行的首轮交流。
之后,高明二人在同乡好友「小软」的帮助下,分别成为了302线小巴车的售票员与司机。他俩每天透过玻璃车窗,观察北京城,再通过车厢乘客,了解城里人。就这样,脚下这座城市的形象,渐渐在心里勾勒出来。
对高明俩人来说,小巴车不仅是他们接触大城市的“引路人”,亦承载着逆天改命的希望。它鱼龙混杂、会将不同身份的人彼此牵连在一块儿,却也是两个外地人踏足陌生城市后的最优解。
他们在上车下车的过程中,寻觅着出人头地的机会。
中国影坛百年历史,客运站的存在感却格外强烈。
2010年,在徐峥、王宝强主演的《人在囧途》中,客运站亦担任着至关重要的戏份。两位主角在经历飞机被迫返航、火车遇险停车后,客运站的长途大巴成了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
大巴车上,人满为患,一个个打工人扛着大包小包,踏上了归家返乡的路途。当王宝强唱起《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时,整车人都情不自禁地跟唱了起来,借此释放压抑许久的乡愁。
这一幕,也成为了触动无数人心弦的经典画面。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聊起春运,脑海中浮现的不只是绿皮火车,还有长途大巴,它挡风玻璃上粘贴的站点,承载着无数人沉甸甸的乡愁。
八、九十年代,许多村庄刚刚通路,那时没有网约车,也没有高铁站,面对遥远且充满机遇的“外面的世界”,客运站便是帮助人们走出去的唯一枢纽。
天还未亮,车站门口便已排起长队,各村的年轻男女肩扛编织袋与凉席,焦急地等待着开往省城或外省的班车。车窗上凝结着水雾,车内弥漫着方便面和香烟的混合气味,但并不妨碍人们躺在双层床铺上畅想未来,眼一闭,再一睁,省城或珠三角便已抵达,自己的务工生涯,也就此开启。
而当人们再度坐上大巴车时,则意味着终于可以回家了。
此外,大巴车还承载着广大学子求学的希望。
武汉的傅家坡汽车客运站运营了整整40年,2024年8月,当它宣布停运时,便有许许多多的网友回忆起了自己上学时的故事。本省的武穴人来武汉上大学时,傅家坡就是连接大学与家的中转站,200公里漫漫路途,全靠它抹平;外省学子也好、本省远赴外省读书的学子也罢,也全靠它撑起大学四年的求学路。
重庆、贵州、广西等山高路远的地区,则更依赖大巴车。像重庆万州的罗田镇,它就位于大山深处,村子里普遍居住着老人与留守儿童。村子与学校之间相隔甚远,路途长达70多公里,山路蜿蜒、曲折漫长。
图源:上游新闻|下同
客运班车的出现,串联起了9个村庄的50多名学生,司机程师傅每天准时发车,然后挨家挨户地鸣响喇叭,再将学生们送至镇上的学校,待放学后,又统统安全载回来。
可以说,倘若没有这趟大巴车,这些山区孩子的求学生涯将无比艰难。
2020年5月,四川广元的苍溪汽车站曝光了一叠老照片,这些照片记载了苍溪汽车站自1980年开业至今的印迹。我们可以借此看到,那个年代的汽车站人潮涌动、盛况空前,站内满满当当地停靠着数十辆大巴车,每辆大巴的四周,也都围满了乘客。
图源:苍溪家乡通
苍溪汽车站的辉煌,亦是其他汽车客运站的过往。
它们用四个车轮,承载了无数人第一次离开家乡、走出大山的记忆,也见证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努力奋斗的痕迹。
对于汽车客运站,人们既有美好的记忆,也有糟糕的印象。
空气异味,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话题。
大巴车由于路途漫长,很多乘客都会耐不住性子,在车上脱鞋、抽烟、嚼槟榔、吃卤味凉菜……不一会儿,逼仄的车厢内便会弥漫开来一股股刺鼻的气味,哪怕开窗通风,都无济于事。
此外,大巴车普遍一开就是十几年,时间一长,便会出现座椅老化、地垫藏污纳垢的情况,使整个车厢充斥着浓郁的霉味。
如果说,绿皮火车的卫生,有乘务员按照规章制度按时清理,那大巴车的卫生,则全看司机个人。
乘客倘若想度过一趟舒适的旅途,就只能搏一搏运气。如若运气不佳,那就得忍受数小时乃至十几个小时的折磨。
在电影《上车走吧》的开头,「高明」刚登上小巴车,就因为穿着打扮被售票员冷嘲热讽,还顺带多坑了6元车票钱。
电影里的情节,亦是现实中的映射。在如今的社交平台,总能看到乘客吐槽售票员态度恶劣、大巴车司机坑人的帖子。
譬如这位南京的网友,她就遇到了司机中途私自载客、拉货等赚外快的行为,导致大巴车不按原路线行驶,而是故意绕远路。
还有这位贵州网友,不仅被司机拉去私人服务区吃高价自助餐,原定28小时的行程,也被硬生生拖成了40多个小时,可谓是赔了时间又折钱。
此外,由于长途大巴的特殊性,晕车、堵车、上厕所不方便也是乘客们日渐抱怨的缘由。
如果汽车客运站始终一家独大的话,那乘客们也就只能默默忍受。
但,高铁来了。
2003年10月11日,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秦沈客专」开通运营;
2017年6月26日,“复兴号”正式投入运营;
2018年,中国高铁全年累计发送旅客达20.05亿人次;
截至2024年底,中国高铁的营业里程达到4.8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快速且舒适的高铁,一跃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通勤方式。
高铁带来的冲击,无疑是致命的。成都汽车总站的负责人便坦言,只要有高铁开通,同一线路上的客运班车就会受到巨大影响。比如2019年,成都至宜宾的高铁开通后,同一线路的大巴车票价迅速由106元降至60元,但仍未止住暴跌的旅客数量。
与此同时,私家车也在以每年2000万辆的速度进入千家万户,网约车的兴起,更是让人们开始习惯打车出行。它们无论是灵活性,还是便捷性,都呈现碾压之势。
前有狼后有虎,原本作为主流、甚至顶流出行方式的汽车客运站,根本毫无招架之力,只能在残酷的竞争中节节败退。
这是时代的倾轧,也是它早已注定的命运。
每一个老南京人的记忆里,都印有「中央门长途汽车站」这个名字,它曾是南京长途汽车总站,也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汽车站。
鼎盛时期的它,坐拥380多条班线、800多辆客运大巴,南京人可以通过它,驶向19个省64个地区,北到沈阳、南至深圳、西抵贵州,且全程高速。
可即便是如此辉煌的长途汽车站,仍逃不过时代浪潮的倾轧,于2014年8月7日轰然倒塌,最终摇身一变,成为了华东国际美博城,被各种美容美发店所占据。
不止「中央门长途汽车站」,现如今,汽车客运站要么门可罗雀、苦苦支撑,要么被迫转型、断尾求生。南昌的昌南客运站正在改造为大型婚宴酒店、杭州的九堡客运中心变成了篮球培训场;上海长途南站则将闲置的候车室改成了专业羽毛球场。
变成篮球场的九堡客运中心
曾经的辉煌早已不在,就连曾经存在的痕迹,也在时间的洗礼之下,烟消云散。
那么,汽车客运站,是否真的不再被人们需要了?
答案显然是——否。
哪怕它跟不上时代,哪怕它有诸多毛病,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在鲜为人知的角落里,汽车客运站仍是部分群体的生命线。
总有一些地方,是高铁与网约车暂时无法抵达的角落。
对于农村以及西藏、新疆等偏远地区的居民来说,长途客车仍是他们就医、求学、探亲、进城、返乡的唯一交通工具。
汽车客运站消失的同时,他们的出行半径亦在缩减。
广西南宁的宁武镇,就有40余名学生长期受上学困扰,但困扰他们的不是学费,而是怎么上学。因为当地只有一所小学,不同村子的学生通勤距离也就不同,最远的村子超过了10公里。
由于这些孩子普遍是留守儿童,家里的老人无法承担接送孩子的任务,他们自身也不可能打车上下学。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学生们要么搭乘有安全隐患的三轮顺风车,要么早起徒步。
直到2025年3月,一辆专线大巴的出现,才算彻底解决了学生们的通勤难题,无论是哪个村子的学生,听到喇叭声后,只需走出家门便可乘车上学。
宁武镇学生乘坐大巴车上学
宁武镇孩子们遇到的难题,亦是许许多多角落里的人们所遇到的难题,包括那些没有私家车、不会用手机叫网约车的老人,他们同样只能依靠长途大巴车,获取走出家门的底气。
值得重视的是,消失的不只是汽车客运站,绿皮火车与公交车亦在离我们远去。
它们并非没有存在的意义,在中华大地的许多角落里,它们仍肩负着万千百姓的尊严与钱袋子。
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广西百色的塘兴村有一趟23路公交车,沿途停靠10多个村屯,每停靠一个站点,就有两三个老人家扛着装满蔬果的箩筐上车,然后一同驶向百色城区。
塘兴村菜农等公交车
这些乘客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全靠种地卖菜赚钱。如果没有23路公交车,他们只能扛着扁担徒步进城,或者在人口稀少的镇上等待“有缘顾客”,不仅累得够呛,收入也将大大减少。
与此同时,武汉也有一班「荷新路新沟」开往「东西湖吴家山」的惠农专线,贵阳亦有一趟编号「252」的卖菜专线,它们皆凭借一己之力,成为菜农们维系生计的坚实后盾。
贵阳运蔬车
而在四川大凉山,还有一辆50年不涨价,票价最低仅需2元钱的绿皮火车,不同于其他列车,它允许乘客携带鸡鸭牛羊猪等牲畜上车。
牲畜乘坐5633次列车
这么做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方便沿途的百姓奔波谋生、养家糊口。
或许以上这些大巴车、公交车、绿皮火车的乘客不多,车厢显得有些冷清,但在许多人心里,它们足够有温度。
说起来,仍在坚持的山区班线也好,缓慢穿行的绿皮火车也罢,它们或许看起来远远不如纵横交错的高铁网络、舒适轻便的网约车那样耀眼夺目,但恰恰是这些“慢”的坚持,才能真正丈量出一方水土的文明尺度。
城市当然需要发展,需要鳞次栉比的高楼、四通八达的轨道、智能高效的出行,但也总有一群人,他们的生活节奏还追不上时代飞奔的脚步,他们出行的半径依然系于那一班准时到来的老旧客车。
他们不会用导航软件、不熟悉手机购票,但他们同样是这片土地的建设者、见证者,更是无数现代便利背后,那块曾经托举着我们向前奔跑的朴素基石。
所以,当时代不可逆转地奔向更高效的未来时,也请为那些注定“慢一拍”的身影,留一个座位。
这个时代越来越快,很多人,在等待开往明天的地铁。
但也有很多人,只能等到停在旧时光里的客车。
奔赴未来的速度,不应以落下任何一个人为代价……
参考资料:
1.记忆中繁忙的南京老汽车站,如今怎样了?|扬子晚报
2.转型中的汽车客运站,还没到说再见的时候|中国汽车报
3.苍溪汽车站变迁、从1980年——2020年….|苍溪家乡通
4.大山里的书包“暗语”:开往乡村的班车,和50多个孩子的约定|上游新闻
5.“箩筐专线”串联乡村振兴路|右江融媒
监制:视觉志
编辑:Muse
视频号:视觉志
点击「视觉志」阅读原文
1、记者:利物浦希望留住埃利奥特,和莱比锡目前没有达成协议,利物浦2-0莱比锡
3、以不妥方式入户宣传殡葬改革政策,当地政府道歉→,殡葬改革不能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