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半价的理想,不亏的生意,零跑汽车 百度百科
以一个明显不贵的价位,卖没有短板,核心功能性都满足的产品,现在的零跑,在汽车行业里,就是一家如同优衣库一样的公司。
8.98万元起,顶配11.98万,这是零跑上个月发布的新车B01的售价。
这个数字一出,人们再次想起了零跑最为知名的那个外号:
半价小理想。
零跑好像也不介意被别人这么称呼,创始人朱江明甚至亲自给B01起了个新外号:半价Model3。
半价,似乎成为了这家车企最为人所知的标签。哪怕当下新能源价格战打到六亲不认,零跑依旧是新势力车企里最便宜最亲民的那个。
这个品牌,曾经和哪吒,威马并列新势力「第二梯队」,只能在蔚小理的光芒下猥琐发育。
如今两位难兄难弟都各自暴雷,唯有零跑,在一片腥风血雨中活了下来,还成了新势力销冠,更魔幻的是,去年四季度,它第一次实现了盈利。
为什么一家以「半价」为卖点的车企还能赚到钱?是其他品牌的价格战打得不够狠,还是零跑真的掌握了什么核心科技?
这期我们聊聊「半价之王」零跑是如何炼成的。
01 抽象之王
在成为「半价之王」前,零跑的Title可能是车圈抽象之王。
不是贾跃亭那种下周回国敬请期待的抽象,也不是李斌那种老子有钱变着花样烧的抽象,零跑的抽象中,带着一丝天真懵懂,带着一丝纯良无害。
故事从2018年讲起。
那一年秋天,零跑在浙江金华兴建的工厂落成,产线调试完成,第一款量产车零跑S01的白车身也顺利下线,预计三个月后就可以正式上市了。
为此,零跑砸下了20多个亿。
新车即将上市,时间公布了,预售也搞了两轮了,氛围都烘托得差不多了,问题来了:
零跑没有拿到汽车生产销售的准入资质。
后来朱江明朱总亲口承认,他一开始创业的时候,都不知道原来造车还要国家发许可,不是把车子造出来,拉到中汽中心检测合格就可以卖了吗?
等到他知道要去申请的时候,国家相关部门已经暂停了相关审批。
这tm就尴尬了。
还好朱总的精神状态遥遥领先,在他的指挥下,整家公司装作无事发生,工厂按原计划造,车子按原计划研发,假装资质这回事不存在。
没想到,船到桥头,它真就自然直了。
临近S01上市,工信部给政策松了松绑,允许那些没有资质的车企找有资质的车企代工。
生死线上,零跑捡回一条命,他们光速找了一家原先造公交车的车企来代工。
双方的合作模式很简单,零跑的金华工厂负责生产车身、三电等一切零部件。而代工的长江汽车,只负责最后一步的总装。
相当于大闸蟹发货之前,在阳澄湖里洗个澡,蹭个「阳澄湖」的认证。
长江汽车就是那个阳澄湖。
至于为什么选长江,也没有别的考量,主要还是因为近,长江就在杭州,零部件从金华运过去,起一个江浙沪包邮的效果,多少能省点成本。
借着长江的资质,零跑S01终于在2019年1月如期上市。
更抽象的事情也接踵而来。
新车上市,零跑在杭州举办了一次媒体试驾,没想到一名媒体老师在路上开着开着,就被交警拦了下来,一问,才发现车上挂着的临时牌照,居然是一张假临牌。于是媒体老师原地喜提拘留+扣光12分。
没办法,零跑只能出面道歉,并且承担了媒体老师重考驾照以及一切出行费用,事情才算结束。
随着S01开卖,口碑也逐渐发酵,什么主控屏幕黑屏,控制系统故障,制动系统故障等等等等,投诉几乎就没断过,首批200多名车主甚至联合起来,搞了个集体维权。
有这些个幺蛾子在,S01的销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公司原本希望,年销量能达到10000台,结果第一年只卖了一千台,一直到2022年,S01退市,四年加起来也就卖了3000台不到。
花了20多亿造的工厂,不能就造这3000台车吧?
于是2020年中,零跑推出了自己的救市之作,一台更抽象的「青春版老头乐」T03。
大家伙一看,哦吼,这不是Smart嘛,这还原度,这像素级高保真,真的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啊。
甚至朱总自己都大大方方出来承认「目标是各方面都要做到和smart一样」。
为什么要做这么一款小车呢?当然不止是为了致敬经典。
其实呢,零跑的代工厂长江汽车,此前就推出过自己的老头乐,叫EV逸酷,长这样,是不是和T03也很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且逸酷和T03的轴距也是一毛一样的,2400毫米。
于是当时就有很多人怀疑,T03抄smart是幌子,本质还是用代工厂现成的平台搞拉皮换壳。
这还不是最抽象的。
T03的价格非常美丽,补贴后售价6.58万起,当年就把公司年销量从1000多台拉到了8000多台。
2021年,T03更是一口气卖出了4万多台,为公司创造了将近32亿元的营收。
但是造这些车的成本呢,45亿元。
也就是说,每卖一辆车,公司就要亏掉3.2万元。
注意,这还只是毛利,不算公司运营成本的,如果算上,那摊到每台车身上的亏损大概是6.5万元。
车子也就7万块钱不到,基本上是卖一辆倒赔一辆了。
说来也合理,要知道,微型车之王五菱MINI EV一年能卖四五十万辆,基本是零跑T03十倍的规模,加上上汽通用五菱多年的造车经验,极限压缩成本,单车利润也就只有88块钱,约等于没有,只能靠新能源积分,给公司赚间接收入。
零跑这种愣头青车企,啥也不懂,就往微型车这么个死亡赛道里钻,与其说是造车,不如说是搞抽象。
那么问题来了,零跑怎么就变成了抽象之王呢?
答案还得从创始人身上找。
02 外行的造车梦
论咖位,朱江明朱总绝对不输任何一家新势力车企的老板。
造车之前,他是监控巨头大华股份的联合创始人,CTO兼副董事长,在行业里,大华是仅次于海康威视的龙二企业。
但朱总是个很有梦想的人,他想要自己创立一家千亿级别的企业。
而安防监控整个行业加起来也就是千亿级别规模,况且大华作为龙二,和海康威视差了大概三倍的体量,肉眼可见追不太上。
旧赛道无法满足朱总的野心,那就往外看。
恰好2015年,新能源车成了创业风口,国内一口气多了上百家新车企。
汽车是个十万亿级别的行业,哪怕只取一瓢,也能混个千亿水平了。
唯一问题是,朱总不懂车。
同为新势力创始人李想、李斌,还有威马的沈晖,哪吒的张勇,都是车圈老江湖了。何小鹏自己是圈外人,所以拉了一帮广汽的中层一起创业。
至于雷总,在小米汽车立项之前,人家就是蔚来和小鹏的投资人,躬身入局之前,又在75天里,拜访了200多位资深汽车从业者,搞了85场业内拜访,才决定杀进车圈。
只有朱总,是真的啥功课也没做就创业了。
一开始,他连一家车企有哪些部门,造车有哪些环节,去哪里招人都不知道,手上只有一笔老东家投的九千万启动资金,拔剑四顾心茫然了属于是。
咋办?干中学呗,烧掉的钱,犯过的错,就当交学费了。
另外,也许是因为工程师出身,让朱总对自研有一种蜜汁执念。
从创业第一天起,零跑就选择了「全域自研」的路线。
啥叫全域自研?
按照朱总自己的说法,全域自研比全栈自研更硬核,不止是软件自研,而是软硬件全部自主研发,自主制造。
不只是自产电驱、BMS、感知、计算、控制等多种电子部件,就连车灯这种供应商极度成熟的部件都自己造。
而不是像其他新势力一样,搞社会化大生产,靠供应商解决战斗。
创业,最可怕的不是外行,而是明明外行,却什么事都想亲力亲为,连螺丝都要亲自动手敲。
于是乎,就有了一系列的抽象操作和感人的产品质量。
但抽象归抽象,这一段段弯路也不是全无意义的。
至少给了市场一个明确的信号,这个公司是真想在车圈搞点动静出来,不是PPT造车骗投资的。
况且T03销量确实给力,帮着零跑一路挤到了新势力销量前五。
实打实的销售数据,给了投资人信心。杭州国资,中金资本,中信建投纷纷入股,「风投之城」合肥国资直接砸下20亿元,给不断失血的零跑注入了关键的流动资金,让它撑到了在港股上市的那天。
而随着朱总在车圈摸爬滚打这么些年,他也逐渐摸清了这个行业里里外外的游戏规则。
从S01到T03,零跑最大的问题,不是抽象,不是不专业,而是不懂市场,不懂消费者。
在中国市场,家庭汽车保有量普遍只有一台,这台车最优先考虑的不是个性,不是性能,不是细分场景,而是必须全能,必须能满足全家人各方面的需求。
简单来说,就是SUV。
而零跑明明走的是低价路线,选择拥抱了最大众的市场,做出来的产品,却是轿跑和微型车这样的非主流车型。
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必然是别扭的,市场也不会认可。
好在,朱总是成熟的企业家,越是成熟的企业家,越没有什么无聊的「坚持自我」。只要理解了行业的运行法则,就必然顺势而为。
2021年底,零跑推出了它的第三款车,也是第一台SUV:零跑C11。
为了这款车,朱总可以说是倾尽所有。
在开发阶段,公司的账上快没钱了,朱总拿出了一两个亿的个人财产,给员工发工资。
为了让C11外观更吸引人,公司团队反复打磨,经历了7次油泥模型、1次泡沫模型、2次硬质模型,反复修改优化。
为了让C11为消费者提供越级体验,公司收集了大量的用户需求。为了方便收纳雨伞,设计了干湿分离的雨伞储藏室。为了让用户放心收纳贵重物品,中央扶手箱底部留了暗格。甚至在预售开启后,产品细节仍然在不断挑战。
最后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是一款车长超过4.7米、续航最高610km、搭载了三联屏和8155芯片的中大型SUV。
C11,是零跑从抽象赛道杀向主流赛道的第一款车。
而价格,延续了零跑一贯的风格,起售价格15.98万元,还不到国产版Model Y的一半(33.99万起)。
而零跑也不再藏着掖着,它们第一次喊出了「对标特斯拉」,「半价Model Y」的口号。
从此,半价,成为了零跑身上最重要的标签。
这家公司的命运,也就在此时开始,悄悄开始了逆转。
03 「半价小理想」
和很多上市即巅峰的新势力车款比起来,C11并没有一下子就引爆市场。
哪怕朱总已经在这款车上倾尽所有,C11上市之初月销量也只有一千多台,搁很多顶流车企身上,已经可以直接给这款产品宣判死刑了,团队也可以拿N+1走人了。
到了第二年,情况有所改善,月销量达到了4000多,但在这个价位,销量低于5000,依然堪称失败之作。
销量不佳,连带着公司亏损持续扩大,股价也一路走低。
2022年9月,零跑在港股上市,发行价每股48港元,只过了两个月,每股就跌到了20港元,直接腰斩。
可以说,身为全村希望的C11,放了一记哑炮,也让零跑第一次感受到,主流市场的竞争有多么激烈。
但零跑没有急着砍掉C11,而是默默地把这款产品养了一年多,甚至还基于同一个平台,打造了一台大型轿车C01,两款车一起撑销量。
改变发生在2023年3月。
零跑推出了C11的增程版,起售价14.98万元,比纯电版当时的售价要便宜四五千块。
在这个价位段,还是增程SUV,零跑基本上就是独苗。
预售开启24小时,订单就突破5000台。这个数据,和小米SU7 YU7肯定不能比,但在零跑这里,已经是个可以开香槟的成绩了。
而两个月后,C系列的月均销售量来到了一万台以上,其中C11每个月就能稳定贡献7000台。
也就在这个时候,行业内开始有人把零跑和理想拿来相提并论了。
说来也好理解,毕竟在增程式混动这个赛道,理想是怎么样也绕不过去的品牌。2020年,靠着理想ONE一战封神,以一己之力把增程从「落后技术」打成了「豪华标配」。
后来更是连续推出L9、L8、L7等一系列增程SUV,把理想和增程牢牢绑定。任何新势力品牌走增程这个路线,都免不了和理想拿来做做对比。
而零跑C11就更是如此。它恰好和同为大五座SUV的理想L7前后脚上市,起售价也恰好只有L7的一半(14.98万vs31.98万)。
更有趣的是,2019年,理想ONE上市的时候,采用了一台1.2T三缸的东安发动机,这个配置当年被广为诟病,甚至有人怒骂理想ONE是工业垃圾。
而2023年增程版C11搭载的,没错,就是和当年理想ONE一毛一样三缸机。
要知道,理想自己在L9之后,都彻底放弃了三缸机,再也没有使用过。
这一波,零跑对理想属实是致敬到灵魂深处了,说一句理想正统在零跑,不为过吧?
更牛逼的是,零跑压根不介意被消费者认为是理想的「平替」,而是大大方方地接受了这个从天而降的市场定位。
甚至,零跑还主动把「理想平替」加入了销售话术里,让门店销售公开喊出「不是理想L8买不起,而是零跑C11更有性价比」,然后贴出一系列理想、零跑、蔚来同级别车型的对比图,狠狠用来展示零跑的性价比。
毕竟,理想当时已经是个很成功的品牌了,增程+冰箱彩电大沙发已经深入人心了,做理想的影武者也不差,总比消费者完全想不起来你是谁要好一点。
「半价小理想」这个名号,不知不觉地,就被叫响了。
而且零跑这个半价,不是吹出来的,是真的半价。
哪怕后来理想全线降价,L7入门款只卖28万多,还是要比零跑C11要贵上十几万,依旧接近两倍价格。
有钱人和中产不好说,咱们普通人,都是一块钱一块钱辛辛苦苦赚的,十万块钱差价,也差不多是很多人一年的薪水了。
那么问题来了,零跑是怎么把性价比拉到极限的?
要知道,降价是最考验一家企业内功的,要么你能靠规模摊平成本,要么你融资厉害有钞能力,要么你真的有黑科技。
零跑呢?
比销售量,在新势力里它远不如理想,甚至未必能和当时深陷危机的小鹏碰瓷。
比融资,蔚来千亿级别独一档,理想小鹏算是二流。零跑,上市前融资额还比不过哪吒和威马,对不起,坐小孩那桌。
比黑科技,大家都叫新势力,说明都是外行,技术水平可能有高有低,但要真的说有谁断层优势,恐怕也不存在的。
况且,零跑在技术上面的投入,完全不配碰瓷其他家。
我们来看看2019年到2023年,这家公司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
2019年 3.58亿
2020年 2.89亿
2021年 7.4亿
2022年 14.1亿
2023年 19.2亿
五年加起来是47.17亿。
这是个什么水平呢?同期蔚来的研发投入是357.8亿,理想是229亿,小鹏是184亿。
零跑五年47亿,还不到某些同行半年的研发投入。
虽然我们不能把研发砸钱等同于技术实力,但研发投入太少,大概率是拿不出什么黑科技的。
那么,零跑是怎么把性价比拉到极限的?
答案可能比较出人意料,就是靠这可怜的研发投入拉出来的。
前面我们提到,零跑的口号是「全栈自研」。
很多人会被零跑的口号误导,以为它在手搓天顶星科技。实际上,零跑所谓的自研,更像是一种节省成本的手段。
比如零跑会说自己自研电池,实际上,它只做电池包,电芯还是从外采购的。但经过这么一道工序,就能比直接采购省下10%左右的成本。
零跑2022年一共做了11万台左右电池包,光这一点,就省下5个亿。
再比如说零跑会说自己的门板、座椅、车灯都是自研自产,但实际上工厂都是和供应商合资建立的,零跑只出一部分。
获得的好处是,哪怕零跑年销量就一二十万台车,采购规模没有那么大,也能以最低的价格拿到货。
如今,零跑的核心零部件自研率已经超过 65%,高度自研,让零跑在许多零部件上都可以采用集成式方案,更加降低成本,也促成了新车研发的平台化。
比如C11成功后,零跑迅速推出了更平价的SUV C10,而在开发C10的过程中,朱总看到理想L9卖爆了,觉得六座车一定会有市场,于是在C10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就推出了六座的C16。
C10和C16本质上是一款车,甚至可以共线生产,再加上C11,三款车有88%的核心零部件都是通用的,只花了两款车的研发成本,就搞出了三款新车。
所以说,别看零跑整天吹自己又是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又是和大华一起搞出凌芯01自动驾驶芯片,好像手上黑科技一大堆,真拿出来,都不怎么能打。
自研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省钱,就是为了半价卖车。
消费者最能理解的黑科技,也是省钱,也是半价买车。
到这里,零跑的「半价逻辑」已经实现闭环了,接下来的,就交给市场吧。
04 车圈优衣库
2024年,对零跑来说,是出圈的一年,也是爆发的一年。
月销量从年初的一万出头,达到年底的4万多台,一年卖出了30多万台车。
C11单款车型月销量破万,全球化车型C10,大六座车型C16陆续面世。
全年营收321亿,同比增长92%,朱总的千亿目标完成度超过30%。
更惊人的是,到2024第四季度,零跑的净利润已经实现了转正,成为了理想汽车之后,第二家实现单季度盈利的新势力车企。
这件事,是蔚来和小鹏至今都没能做到的。
无数资深的汽车行业从业者,此时才发现这匹黑马,并且开始后悔自己没有早点买这家公司的股票。而更多的人,开始重新回顾当年朱江明喊出的,「3年超越特斯拉」、「4年推出8款新车」、「2025年销量达到80万辆」之类的口号。
在当年,这些口号简直像在搞抽象,而如今,已经成了近在咫尺的现实。
到了今年,零跑更是一骑绝尘。
连续4个月成为新势力销量第一,月销逼近5万台。
3月,零跑推出了旗下第一款B系列车型,B10,依旧是熟悉的价格屠夫味儿。
预售价10.98-13.98万元,其中带激光雷达版本的智驾车型,预售价12.98万元,狠狠拉低了行业激光雷达车型价格下限。
7月,B系列的纯电轿车B01也官宣上市,起步价8.98万元,打出的口号是「半价Model3」。
更可怕的是,朱总还在今年披露了未来D系列的规划,明年将会有两台MPV车型面世。
在朱江明的规划里,零跑旗下会有 A、B、C、D 四个系列,A系列聚焦最低价格段,B系列主攻10到15万元,C系列覆盖15到20万元价格段。最后,D系列承担战略任务,以超豪华的产品和不豪华的价格,将零跑带入20到30万元的市场。
但无论如何,兜兜转转,零跑的定位都是类似的。
过去,它是半价特斯拉,半价小理想。
再往后,它还想扩张自己的半价版图,往上做半价埃尔法,半价尊界,半价仰望,往下,也可以是半价小鹏,半价极氪。
那么故事讲到这里,只剩下一个问题了。
为什么它就不能做自己呢?
答案还是要从朱江明朱总身上找。
朱总曾经在不同场合提到,他最推崇的企业,就是优衣库和丰田。
在采访里,他提到自己眼里的优衣库,是「绝大多数人一进门,外套也好、裤子也好,可以找到需要的所有衣物,价格不贵,面料好,做工也不差,消费完还觉得这个品牌不错」。
而要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
优衣库代表着一种经营理念。
它的功能性,舒适度,面料质感,产品品质都不差,但绝对不会在任何一个方面不计成本地过度开发。
它也不是完全没有品牌价值,价格也不是绝对低到尘埃里,但也不会让你觉得买它就是买个牌子。
而在这背后,是这个品牌的本质:始终关心最大众消费者的核心需求。
转换到汽车行业也是一样,最大众的消费者,其实不那么关心你有多少黑科技。
就像我爸这样的五六十岁的老司机,其实用不着L3L几的智驾,他们更相信自己的经验。
大部分普通人,也用不上什么800伏高压平台,因为在很多三四线城市,根本找不到那么多超充桩。
大多数用车场景,也不需要800km以上的续航里程,因为人们的日常需求,就是十几二十公里的通勤罢了。
至于什么自研芯片,自研智驾,AI能力,对最大众的消费者来说,感知就更弱了,不如冰箱彩电大沙发。
在我看来,很多车企在技术上的无度投入,与其说是研发开支,更像是变相营销。
而零跑的研发投入,确实是少,但却花在了用户感知更强,效果更明显,也更容易做出成绩的方向上,就是降本。
有什么用户感知,比半价五折更强烈呢?
以一个明显不贵的价位,卖没有短板,核心功能性都满足的产品,现在的零跑,在汽车行业里,就是一家如同优衣库一样的公司。
它和优衣库一样深耕供应链,和优衣库一样立足大众市场,最后也和优衣库一样,获得了大众市场给予的丰厚回报。
至于丰田,可能更像是零跑想象中的自己。
要知道这一代的新势力车企,有个神奇的现象。
当它们寻找海外品牌对标时,它们都不约而同选择了那些最豪华的品牌,选择了BBA,选择了保时捷,选择了特斯拉。
但一个市场里,并不只有那些豪华品牌。
当合资品牌逐渐让出市场份额,那些大众、马自达、丰田、日产、现代留下来的中端市场,也需要有中国的新势力去抢占。
这对于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的新势力来说,反而是更困难的。
而零跑所选择的,就是这样一条更加困难的路。
过去十年,我们已经见过了太多「中国的BBA」、「中国的保时捷」。但这个市场最需要的,也许是「中国的丰田」,一家「车圈的优衣库」。
关注IC实验室视频号
B站:IC实验室
微博:IC实验室
公众号:IC实验室
全网同名,欢迎来撩?
商业世界的有趣就在这里。
关注大众消费,互联网商业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见与观察。
1、民进中央与财政部在赣联合调研 健全长江流域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