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分账之后,演员还有“好果”吃吗?

时间:2025-08-22 16:38 作者:范老二

分账之后,演员还有“好果”吃吗?

大家都在“卷”,似乎“你不做,有的是人做”这句话让短剧演员每每想到,同样会不由自主地打冷颤。

作者|布赫

编辑|晶晶

排版 | 苏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红果短剧平台将与演员尝试分账制的消息已经证实,不过据悉此举尚属内测阶段。

有人认为红果出台该政策的真正目的是砍掉短剧演员的高底薪,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随着短剧行业头部公司在拍摄制作愈发朝精品化方向发展,其单部投入成本也水涨船高,而短剧演员,尤其是爆款演员的底薪越来越高,砍掉高底薪,通过分账模式分摊成本,强化公司“挖新”能力,通过市场竞争的手段将盈利压力分摊。

问题是即便分账比例不低于10%,对于大多数短剧演员而言,其“冒死入驻”的风险依然很大,原因很简单——

剧成为爆款,演员才有好口碑。将演员的收入与作品捆绑,看起来似乎笃定“一定红”,实则是一种“画饼”。

按照红果的设想,“如果”演员拍的剧爆了,无论是自家公司还是其他公司的短剧项目,都可根据分账协议分到相应酬劳。

它的另一种假设是“如果”没有爆,演员除了底薪外还能分到多少钱?

而所谓的“爆款”演员们,有信心认定自己拍的每部短剧都能大热吗?

这个问题或许需要演员自审。

看起来“财大气粗”的红果,此番用“演员分账”模式试图降低投入成本的意图,目前所涉各方(公司、演员)并没有太多公开表态。

不过今年年初,爱奇艺CEO龚宇就曾在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上,呼吁杜绝微短剧领域大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保护行业健康发展。

他表示“特别是有些平台利用市场的主导地位,签一些排他性协议。而且不是一部剧的排他,是这个公司在协议期内所有内容不能跟其他方再合作了。这件事会抑制行业的发展。”

这番话被坊间认为是“点名指责红果”,也反映出爱优腾等与红果之间在微短剧领域中的竞争颇有些力不从心。

01

盛名之下,难负否?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红果短剧已经诞生了17部播放量突破10亿的爆款作品,成为拥有最多10亿级播放量的平台。

其6月份的月活用户达到2.1亿,同比增长179%,并超越优酷2.006亿的月活数据,这也是短剧平台第一次在该数据上超越传统长视频平台。

2003年8月诞生的红果,通过免费模式迅速占领市场,其施行商业模式看似简单粗暴,但迎合了大量消费者的诉求——

免费的就是比收费的有优势。

尤其是面对短剧行业的飞速发展,消费者并没有形成如长剧领域的品牌意识,坐拥抖音短视频平台的字节跳动当然不会白白浪费自身拥有的超大用户群,首开免费模式先河的目的就是在最短时间内占领市场份额。

事实上红果也确实做到了:

短短两年,红果凭借内容的快速补充和抖音平台的引流(流量源高达88.3%)“收割”众多用户,间接推动了整个短剧行业的发展,并稳居行业第一的位置。

字节跳动介入短剧市场的底气除了抖音平台精准引流外,还依托番茄小说的IP资源不断产出新内容,但制胜法宝依然是通过“免费模式”试图吸纳高达6.62亿的微短剧用户(数据源自《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

在“全行业制霸”尚未完全实现时,广告是红果的核心变现方式,不过去年它也推出了相关的会员服务,和其他视频平台一样,推出周、月、季、年卡,兑现免广告打扰的置换条件。

所以红果并没有免俗,它也是在月活量领先的基础上,向其他短视频平台“进化”,最终成为另一个“爱优腾”。

问题是对于红果来说,如果一直维持免费模式,或以免费观剧作为主要竞争优势的话,显然不符合任何投资方的初衷,而品牌方肉眼可见的投放缩水,单靠“广告”勉强作为变现方式也不现实。

至于“爆款”更属玄学——

依托于免费模式基础上,大量用户涌入红果,其承载的各类短剧才有关注的先决条件,一旦失去了这种基础支撑,相较于其他视频平台,红果的优势又在哪里?

此外,相较于其他平台的推广策略,能理解红果采取免费模式的直接目的,但它是否会像其他互联网产品,如某些生活类APP那样,通过咂舌的优惠条件培养市场,形成使用习惯后立刻“变脸”?

正如龚宇所说,客观上“抑制了行业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红果“变脸”后,还能拥有海量用户吗?

众所周知,在商业消费领域,无所谓“忠诚度”,谁更有性价比就去谁那里。

而对于文化产品而言,它还有一个显见的致命弱点:

消费者不是一定要看,或者不一定要付费看。

除非内容好到足够吸引用户掏钱。

问题又回到了单剧是否有成为“爆款”的可能性上。

表面上压力给到公司和演员。

实际上红果似乎也难堪重负。

流量支撑、差异化竞争、性价比交换和成本投入回收周期,都是红果亟待解决的问题。

02

重压之下,卷起来

说回分账的问题:

短剧行业崛起,除了带来可观的市场价值外,最主要的是——

它解决了大量游离于传统影视剧行业外的编导演及相关从业者的生存问题。

直白地说,短剧给了很多人一口饭吃。

且随着短剧的流行,“饭”越来越香了。

尤其在传统影视剧行业在市场份额和盈利基本已触及天花板的时候,异军突起的短剧让各大公司和平台看到了盈利的希望。

能不能“出海”另当别论,那是吃饱饭之后再去谈论的话题。

而短剧兴起,横店变“竖店”也是表象,它最大的诱惑是让许多从业的年轻人看到了自身提升(名气、待遇)的希望。

此前的文章刊载了某短剧女演员对自身出演短剧后的生活改变,称“自从演了短剧,薪资酬劳可以支撑自己每年带母亲出国旅游的愿望”。对于短剧演员来说,出演的单剧能否成为爆款,理论上并不是他(她)们应该被分摊的责任。

如果演技不好,无戏可拍是一回事。如果被强行分摊投入成本,采取“底薪+分账”模式继续在该行业内工作,对于演员来说其风险性提高了:

一、底薪的“底”会到什么水平?

二、谁能保证自己出演的单部剧成为爆款?

三、如果出演十部剧,只有一部成为爆款,或者一部都没有,那么演员收入就只有底薪。他(她)继续投身短剧行业的意义是什么?

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演员的压力和红果一样,转向“投入回收周期”的不确定性。

而现在一些知名演员投身短剧拍摄,也是看重其引领的文化消费潮流。潮流的核心在于“人场”,即“有人做,有人演,有人看”。

头部短剧早已不是刚萌芽时的粗制滥造,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其中的动力,是其巨大的商业价值,也包括演员们的薪酬待遇和上升空间。

至少,比进厂打螺丝好些吧?

但暴增的短剧量,小程序剧和平台自制剧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卷的行业现状,导致大量短剧演员一边享受可能出现的惊喜,一边承受高强度的拍摄工作。

一些“爆款”演员的真实状态是全年无休,一天拍够20个小时,因为短剧演员同样没有形成真正可信的品牌效应,某些演员会在20天左右连拍三部短剧,这种工作量别说女演员,男演员也扛不住。

然而大家都在“卷”,似乎“你不做,有的是人做”这句话让短剧演员每每想到,同样会不由自主地打冷颤。

如果高强度工作付出还要承担不可知的“爆款”压力,那对于一些还在观望的演员而言,为什么不另寻他途呢?

实际上短剧行业目前也呈现出一种“幸存者偏差”的错觉,认为只要拍了,就有“爆”的希望。但这个问题,相信即便是行业内的头部公司都不敢保证。

如果就像网友评论的那样,搞垄断会把行业提前玩死。这个结果谁又会乐见其成?

Top

1、党员驾驶员网上“亮”身份  广州聚合生态网约车平台首个党员先锋车队成立

2、“打台湾是好事,容易赢”

3、君臣地位截然分明,两张照片折射美欧特殊关系...,君臣关系演变的根源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tuanjian7.cn/PAL/detail/uthult.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范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