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5 11:56 作者:花羽少
500余名“选手”竞逐538个比赛项目,世界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来了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陈子帅】8月14日晚,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拉开帷幕,这是全球首个为人形机器人组织的综合性竞技赛事。全球五大洲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500余台机器人,展开26个大项538个比赛项目的竞技对决,其中包括足球、田径、体操等人类运动会的热门项目。《环球时报》记者在赛前探营时发现,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视觉以及协作配合等能力已经有了明显进步。受访专家认为,运动会不仅是对机器人性能的全面检验,更将推动人类对具身智能的深入探索。
8月13日,5V5机器人足球预赛在北京举行。(视觉中国)
从足球比赛到百米冲刺
13日,《环球时报》记者从国家速滑馆的南门进入,看到两侧设置了多个训练场馆。为了提前适应场地、争取在正式比赛中获得好名次,各参赛队伍已经连续多日开展密集训练。现场的人形机器人高矮胖瘦不一,参加的竞技项目不同,各自的特长也不同。
足球是人类社会的“世界第一运动”,机器人踢足球同样成为焦点。本次机器人运动会的足球项目竞争激烈,在正赛前设置了预选赛。13日上午,记者观看了清华大学“火神队”的5V5足球赛,这支队伍刚刚在7月的2025 RoboCup巴西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上摘得冠军。
绿茵场上,机器人们无须人类操控就能完成整场比赛。哨响后,机器人自主站到自己所在的前锋、后卫和守门员位置,随着裁判发球,机器人开始了拼抢、传球、进球……值得关注的是,这是全球首次举办5V5机器人足球赛,此前的比赛规模为3V3。5V5比赛的场地面积扩大了很多,对机器人视觉范围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比赛过程中会看到机器人们碰撞在一起后倒下,但很多时候它们能自主站立起来,重返赛场。“火神队”领队、清华大学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赵明国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机器人运动会的价值就在于对新技术的探索,并且这种运动会要常态化举办,让各家机器人在竞争中互相追赶,共同推动机器人能力进步。
本次运动会吸引了一众外国强队参加。德国奥芬堡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史蒂芬·汉塞尔13日在现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冰丝带”是他见过的机器人比赛最大的赛场,他们的队伍已经冲进决赛,希望届时能够好好表现。他还提到,他们这次使用的机器人本体由中国机器人公司“加速进化”提供,“这款机器人非常靠谱、精准,而且性价比高。我们团队现在就能购买两台用于今后的测试和研究。”
田径项目是这次运动会的重头戏,包括100米、400米和1500米等。参赛队伍工作人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100米的比赛是“兵家必争之地”,决赛将会非常精彩。《环球时报》记者在训练场地看到,人形机器人的跑步能力相较于今年4月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时有了明显提升,这不仅体现在步态的稳定性上,还体现在跑步的速度上。松延动力公司的“小顽童”机器人在半马比赛中获得了亚军,此次运动会开赛前他们的机器人选手正在加紧训练。该公司创始人姜哲源13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跑马拉松时,机器人的跑速大约是2米/秒,而现在测试速度已经达到了4米/秒,“我们改进了算法和模型,并且使用了一款新的机器人。不过,我们在进步的同时对手也在进步,名次的角逐将会非常激烈,目前结果还不好说。”
对现实场景应用潜力的探索
在赵明国看来,运动会是一个寻找短板以促进机器人技术更新、提高公众对机器人的认知,以及建立整个机器人生态的有效方式。“大家来参加这个比赛,不仅是为了夺冠,也是为了追求更难的目标。当人们发现机器人100米能跑进20秒时,肯定还会想办法突破15秒——这也会促使人们研发性能更好的水冷电机。由此往复,整个机器人行业的能力就全都上去了。”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运动会不仅有传统的人类体育赛事项目,还有迎宾、物料搬运、药品分拣、清洁等专门考验机器人实际应用水平的项目。“此次赛事不仅是对机器人技术的全面检阅,更是对其在现实场景中应用潜力的深入探索。”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具身智能中心主任刘少山认为,机器人在运动会中展现的本领,为未来的实际应用打下了基础。
刘少山进一步解释称,在运动控制与平衡稳定方面,机器人在足球、田径、拳击等项目中展现了高度的协调性和稳定性。这些能力得益于精密的运动控制算法和先进的传感器融合技术,使机器人能够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平衡并执行精准动作。这一技术的成熟,预示着机器人在智能制造、仓储物流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在传感与感知系统方面,机器人配备了高精度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传感器,能够实时感知环境并作出智能决策。这些技术的应用,使机器人能够在复杂的动态环境中进行自主导航和任务执行。未来,这些能力有望在智能安防、智慧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多模态协作与大模型应用方面,机器人能够进行多种感知信息的协同工作,在舞蹈和团队项目中展现出极高的协调性与同步性。这一能力得益于大规模机器学习模型和强化学习技术,使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中能够优化任务执行和团队协作。这一技术的成熟将使机器人在智慧城市、服务机器人等领域拥有广泛应用前景。
“具身智能的发展与人类的进化类似”
“此次机器人运动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展示了具身智能技术的潜力,但不应对机器人产品要求过分苛刻。”刘少山说,当前具身智能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社会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资本投入也在不断加大。尽管技术进步迅速,仍然存在一些挑战需要克服,如自主性、适应性以及长期稳定性等方面的不足。
当前具身智能发展到了哪一阶段?其前景如何?“目前具身智能刚刚起步。”在赵明国看来,具身智能的发展与人类的进化类似。机器人的具身智能也应当与人类进化的路径类似,最初需要通过大脑学习,当达到一定程度后,依赖的更是底层反射,同样也是视觉引发行为。
赵明国进一步说,目前发展具身智能,基本依赖大脑解决所有问题,例如让机器人在抓取物品时判断抓A还是抓B,“这是目前能够想到的方法,但这种方法效率不够高,存在冗余。因此接下来还要寻找能够让人形机器人像人类一样快速反应的新路径。”他还提到,语言无法包含世界上的所有知识,“因此具身智能接下来还要解决语言搞不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