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1 17:56 作者:酒煮时光
比姆·布特尔:面对特朗普2.0时期的“大棒”,莫迪还有哪些选择?
【文/比姆·布特尔,翻译/鲸生】
印美关系已步入一个错综复杂的阶段,其紧张氛围正威胁着印度长期以来引以为傲的战略自主地位。印美关系曾一度被过度渲染成互利共赢的“新型伙伴关系”,如今却因外交压力、经济制裁威胁与不断变化的全球秩序而变得紧绷。
印度与美国签署了四项基础防务协议——《后勤交流备忘录协定》(LEMOA)、《通信兼容与安全协议》(COMCASA)、《工业安全附件》(ISA)以及《基础交换与合作协议》(BECA)——将印度定位为美国的战略伙伴乃至准盟友。
但这些协议,加上特朗普总统任内日益加剧的贸易压力,引发了外界对印度能否维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严重质疑。
本文批判性地审视了美印关系的发展轨迹、特朗普政府的“胡萝卜加大棒”策略、印度关于战略自主的迷思,以及印度在迎接一个多极化世界时所面临的挑战。本文认为,莫迪总理的亲美倾向错误估算了印度的战略与经济实力,导致自主权与国际地位面临风险。
关键的时间节点包括2008年在小布什总统任内达成的《美印民用核能合作协议》,使印度的核计划获得合法性;以及巴拉克·奥巴马总统任内得到深化的双边防务合作。
特朗普首个任期(2017-2021年)内签署的情报共享协议和防务技术转让协议加深了美印关系,而拜登政府则在2023年推动了战斗机发动机技术的转让。
莫迪政府将此视为抗衡中国、提升印度全球地位的关键一步棋。然而,这种靠拢的代价正日益显现,它损害了印度的不结盟历史传统,导致其暴露在美国的压力之下,尤其是在特朗普的第二个任期。
特朗普的第一任期以“胡萝卜”策略为主,通过加深防务合作、技术转让以及2019年的“你好,莫迪”(Howdy Modi)等外交姿态来拉拢印度。
这些举动旨在将印度拉入美国主导的“印太”框架以对抗中国。美国还曾在新冠疫情期间许诺会鼓励美企将制造业生产线从中国转移至印度。然而,通用汽车、福特和哈雷戴维森等企业最终因经济上的挑战退出了印度市场。
虽然遭遇了挫折,但当时美印的“牢固友谊”叙事仍得到精心培育。相比之下,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已经对印度采取了“大棒”政策,尤以经济和外交胁迫为特征。
特朗普批评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和武器,并威胁对印度商品加征关税(先是25%,现在又提升至50%)以及额外惩罚措施。这种压力源于印度继续与俄罗斯往来,以及它在金砖国家组织中的角色,特朗普将金砖视为一个“反美集团”。
通过施加关税和公开批评,特朗普意在削弱印度的经济自主性,迫使其政策(尤其是在与中国的贸易谈判中)符合美国利益。
例如,特朗普推动印度开放农业市场,允许美国产品(如转基因玉米、大豆、乳制品和水果)进入,威胁到印度国内农户的生计。他要求印度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转而购买价格更昂贵的美国石油,这将进一步加剧印度经济的负担。
特朗普的言辞也带有羞辱意味。他形容印度经济“死气沉沉”,理由是它没有配合美国的经济利益,并威胁对印度关键产业之一的制药出口征收150%-250%的关税。
此外,他动用军用飞机驱逐在美滞留的印度移民,并反复声称自己阻止了印度在“朱砂行动”中对巴基斯坦的空袭,这些都让新德里难堪。尤为过分的是,特朗普曾计划在白宫设宴,并同时邀请了莫迪和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莫迪最终拒绝出席。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当地时间8月19日表示,印度大幅增加采购俄罗斯石油并从中牟利是“不可接受的”
“战略自主”的迷思
2019年美国施压要求停止进口伊朗石油(印度照做了),如今美国又要求印度减少购买俄罗斯石油,都凸显了这一点。印度的顺从姿态可能使其转变为一个从属伙伴,损害关于多极化的愿景。
莫迪的亲西方立场加剧了这种脆弱性。通过优先发展对美关系并放弃了参与区域性合作框架,如中国牵头的“一带一路”倡议(BRI)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印度令自己孤立于替代性的经济框架之外。
2020年发生的加勒万河谷冲突严重恶化了中印关系,这是印度的一次战略失策。莫迪决定放弃2018年在武汉和2019年在金奈的会晤中与中方达成的早期共识,加之印度退出RCEP机制,都反映出其对美国的过度依赖。
3、南方网评:假专家又唱又跳,是谁给他们搭的台子?,《假专家又来了》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