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国家没有强制车企公开电池品牌,是谁钻了混装减配的空子?,国家电池政策

时间:2025-08-02 06:10 作者:薪意

国家没有强制车企公开电池品牌,是谁钻了混装减配的空子?,国家电池政策

新能源观(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创

全文3075字,阅读时间6分钟

近日,理想i8的电池争议在网上炸开了锅。

上市前把“宁德时代电池”挂在嘴边当卖点,转身却给低配版换上二线品牌欣旺达。这波操作,让不少消费者想起理想L7、L8曾有的电池混装“前科”。

“买电车电池还得抽盲盒,相同一款车配不同品牌的电池,嘴上说都一样,一线和二线能真没差别?”

“从L7到i8,理想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宣传时只提好的,交付时给你塞差的,这就是背刺。”

面对质疑,理想在7月31日最新一期答网友问中回应道,无论是哪家生产方,理想i8的电池安全一致,用户放心认准“理想标准”即可。

图/理想汽车答网友问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可这话真能让人安心吗?

近两年,因电池混装频发的电车自燃事件已然从侧面印证,低、中配电车电池采用混装或者直接换成二三线供应商产品,绝不是简单的配置差异,而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公然侵犯,甚至涉嫌欺诈,更埋下了致命的安全隐患。

去年8月,一辆奔驰EQE 350在韩国仁川某地下车库自燃致140辆车受损;2月下旬,一辆极氪001在温州永嘉某小区地下车库自燃致8辆车不同程度损毁;3月底,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碰撞爆燃致3人遇难......

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故背后,不少消费者陷入焦虑。有人为了避免混装被迫多花数万元选高配车型,有人在提车时再三向厂家确认电池品牌,还有的人则希望相关部门能尽快拿出措施,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1. 知情权沦为“奢侈品”?

总揽新能源汽车市场,“电池盲盒”现象正随着新能源零售渗透率的增加悄然蔓延。乘联分会数据显示,今年6月新能源车在国内总体乘用车的零售渗透率达53.3%,较去年同期提升4.8%。

图/2025年6月新能源零售渗透率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理想、小米、埃安、乐道等多家车企在宣传新车时,多会把“搭载头部电池厂商宁德时代”挂在嘴边,但实际交付时,却玩起了“狸猫换太子”的把戏。

“之前买车时销售很明确地告诉我,现在标准版用的也是宁德时代电池。”山东青岛的小米SU7标准版车主史女士回忆起自己去年的购车经历,语气中仍带着些许愤懑。

图/小米SU7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今年3月底,那起小米SU7标准版的碰撞起火事故,让她对自家车辆的电池品牌产生了警惕。“翻看车辆合格证时,才发现我这辆车电池供应商也不是宁德的。”

她立即联系当时的销售,得到的回复却是,“标准版确实是两个品牌电池随机安装,不能指定,但质量都有保障”。

“这和欺骗有什么区别?”史女士苦笑道,“如果早知道是混装,我肯定会加钱上中配。”

北京消费者芮女士的购车经历同样充满无奈。

她在乐道门店选购L60时得知,这款车中低配采用宁德时代与其他品牌电池混装。

图/乐道L60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销售说他们能通过看底盘分辨电池品牌,提车时有强烈需求可以帮忙辨认,但又强调‘没必要选’,因为换电时电芯也是随机的。”

上述消费者的遭遇并非个例。去年理想L7、L8电池混装事件曾在网上引发了诸多消费者热议,不少理想车主发现,自己买到的车辆搭载的并非销售承诺的宁德时代电池,而是二三线电池厂商产品。

图/理想电池混装事件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花三十多万买辆车为的就是电池安全,结果最后电池是混装,一线还是二三线全凭运气,拔草!”

“车企宣传时大谈特谈宁德时代,实际交付却玩文字游戏,这不是赤裸裸的欺骗消费者吗?”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车企的回应却有点避重就轻的意思。

多名新能源车主表示,大多数销售在推销时不会主动提及电池混装情况,只有当他们明确询问时才含糊回应。

某新势力品牌一销售透露,“电池品牌虽然是随机,不能确定比例,也无法接受指定,但质量、性能、质保等方面都是一样的,要非说区别,就只是宁德时代名气更大些。”

还有的则干脆以“换电模式”为借口淡化问题,称“反正换电时也是随机分配,且电池健康均会在90%以上,没必要纠结初始电池品牌”。

2. 消费者:多花几万买的不是“名牌”,是“定心丸”

面对“电池盲盒”的普遍存在,大多数车企在回答消费者时的口径基本一致:“产能不足”“供应链避险”“不同品牌指标功能一样”。

但细究后,这些 “说辞”似乎难以完全站得住脚。

以理想L系列为例,2025款L9作为旗舰车型,起售价为40.98万元,全系搭载宁德时代电池;定位稍低的L7、L8两款车,仅低配车型采用电池混装策略;而入门级L6,则是全版本均为混装电池。

图/理想L6-L9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像尊界S800、极氪9X等百万级旗舰车型,其车企会在宣传时将“全系标配宁德时代电池”作为核心卖点强调。

图/尊界S800--极氪9X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同样的供应链环境,为何高端车型无需“避险”?

答案不言而喻。

车企甘愿冒着损害消费者信任的风险推行“电池盲盒”,其根源更多还是在于精打细算的成本账。

电池作为电动汽车里“最值钱”的核心零部件,占整车成本40%以上,而找好几家供应商来比价压价,显然是降成本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业内人士认为,一般使用电池混装方案的是低、中配车型,其中绝大多数低配车型的推出是为了拉低起售价做宣传噱头,选择多家电池品牌供应可以实现整车成本的优化。

这种成本差异,最终以“被迫选高配”的方式转嫁给了消费者。

今年以来,不少购车者为避开“电池盲盒”,被迫多花数万元选择高配车型。

上海的张先生原本打算购买2025款理想L8 Pro,得知低配存在电池混装后,咬牙加价2.8万元买了Max版。“头部品牌的电池,经过这么多年市场检验,安全稳定性高,多花几万块买个安全保障,也算是值了。”

图/理想L8MAX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入门版的配置和价格对我来说更合适,但后来了解到它存在电池混装问题,只能多花6000元选购中配,钱花得是有点憋屈,可想到不用赌运气,值。”岚图知音 长续航超充版准车主方先生无奈道。

消费者对电池品牌的执着,绝非单纯的“品牌迷信”。

“我们在意的不是牌子,是背后的安全冗余。”深圳车主陈女士的话道出了多数消费者的心声。

她的第一辆电车搭载的是二线品牌电池,使用一年后续航衰减近40%,且同款电池的自然案例在网上屡见不鲜。“我们在意的不是logo,是电池循环寿命、耐高温性这些看不见的安全底线。”

3. 呼吁国家强制:车载电池需要一张“身份证”

电池盲盒带来的隐患远不止消费者多花了冤枉钱。

许多消费者在得知自己花了能搭载第一梯队电池电车的钱,最后却拿到二、三梯队电池的车辆时,表示气愤和失望。

“我冲着品牌的口碑和宣传买的车,结果却被这种电池混装的方式欺骗,感觉自己的信任被狠狠辜负了,以后再也不会考虑这个品牌。”

“我选这款车,不仅是它外观内饰合我心意,最重要的是电池搭载头部电池厂商的,安全有保障,结果到手是个没听说过的牌子,性能先不说,安全跟得上吗?以后开车心里都打鼓,对品牌的信任彻底没了。”

更严重的是,“电池混装”背后频发的安全隐患。

以今年小米SU7标准版着火致三人遇难事件为例,事故发生后,全网都在猜测“涉事车辆用的是哪家电池”。

图/小米SU7标准版起火事件

来源/杭州电视台 新能源观截图

宁德时代作为头部电池厂商率先在自查后发布声明,称事故车辆未使用其电池,而真正的电池供应商却迟迟未敢发声,这种拖延不仅让消费者对涉事电池厂商的信任度进一步下滑,也让其强烈意识到自己应该拥有最基本的知情权,能自主选择一家安全负责的电池品牌。

图/宁德时代回应事故车辆未使用其电池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我们有权利知道自己车上装的是什么电池,就像食品要标注生产厂家一样,车载电池也该有张‘身份证’,明明白白写清楚是谁生产的、什么型号。”

“我们对自己车辆搭载的电池信息有知情权,这不仅关系到我们的使用体验,更关系到生命安全,车企不应该把我们蒙在鼓里,让我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承担风险。”

但,破解“电池盲盒”困局,除了靠消费者的联名发声外,还需要制度方面的“硬约束”。

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强制性标准,要求车企在购车合同、车辆合格证、配置表中明确标注电池生产厂商、电芯型号及安全认证信息,让每块电池都带着“身份证”出厂。

而动力电池厂商也应加紧对电池标准的升级,提高电池安全性,向头部企业的安全标准靠拢。

未来,当新能源车渗透率进一步加大时,核心零部件的知情权必须落地,这不仅关乎消费公平,更牵系生命安全。

Top

1、美国青少年深入中国西南乡村感受“最炫民族风”

2、原创 | 中国划时代政策出台,打响从强盗嘴里抢钱的发令枪!

3、InXinjiang (63)·汉学家说丨新疆人过得好不好? 罗阳有个“秘诀”:看表情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tuanjian7.cn/PFH/detail/jottqh.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