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上树,你敢吃吗?,花生上树,你敢吃吗英语
中国新闻周刊
2025年08月30日 13:31:24 来自北京
AI生成商品图大行其道
花生竟然“长”在了树上?近日,良品铺子因一张“违反常识”的产品宣传图引来消费者“吐槽”。
据了解,该图片是良品铺子一款“压缩饼干(花生味)”的产品宣传图。花生是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作物,不少网友发现,该图片中,花生果实悬挂在枝头。
良品铺子随后公开道歉,称错误使用AI生成的图片素材所致,已对相关页面进行更新修正。同时,良品铺子表示,正在进一步升级内容审核机制,优化内部管理流程。
随着生成式AI应用愈加普及,文字、图片等内容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然而,技术滥用、虚假信息扩散等问题日益严重。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律与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杨勇表示,良品铺子的低级失误,给它的品牌声誉打上了一个问号。
“AI照骗”
“甄选吉林扶余四粒红花生”几个大字赫然展示在良品铺子的宣传图上,然而“甄选”的花生,却长在树上。
类似的事情却不少。此前,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内容称,昆明机场AI图广告有点“惊悚”,一名女士伸出右手点赞,结果出现了6根手指。随后证实该画面是AI生成,相关公司进行了整改。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AI生成商品图大行其道,消费者对电商领域“AI照骗”的吐槽随处可见。在女装市场,AI模特图已然成为影响行业的一大变量。不少消费者在买衣服的时候,看到的是完美的AI模特图,最终收到的商品却大相径庭。除此之外,有消费者反映,很多产品“看全网同款都是一个图,分不清哪家是正版”。还有外卖领域,看着是色泽诱人的饭菜,消费者拿到手的却是一言难尽的“大杂烩”。
然而,回旋镖又飞回来了。有消费者在感受到被欺骗的同时,也开始利用起这种图片生成技术,试图进行“退款”。
来自江苏的商家于燕,经营着某知名国货美妆品牌的周边产品网店,该店的爆款产品为一款镜子,没想到这款价值不到40元的镜子让部分消费者动起了“歪脑筋”。她向《中国新闻周刊》讲述,一位消费者收到镜子后,将图片发给售后,显示镜子的柄折了,要求退款。但于燕仔细观察该图,发现柄呈现碎片状,不过柄的制作材料是塑料,不可能碎成这样。但平台最终还是通过了“仅退款”。
于燕表示,她不得不提高警惕,对所有售后的图片和视频,都会反复观看确认,是否有合成痕迹,是否有作假情况。“快被折磨疯了”,于燕认为,这种AI假图和诈骗的性质没有区别,但她却求助无门。
多位商家反映,水果成为受AI假图影响的重灾区。商家提供的那些色泽鲜艳、诱人的水果图片引导消费者下单后,在“白嫖党”手中,被P成软烂不堪的模样。
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正在困扰着电商的发展。
涉及虚假宣传?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欣看来,“花生上树事件”背后,正显示出《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实施的必要性。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即将于2025年9月1日实施。张欣表示,该规定确立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标识义务,要求服务提供者对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或显著改变信息内容的图片、视频等,在显著位置进行标识,向公众有效提示。标识义务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治理意义。
“利用AI工具发布的内容是广告,所以需要遵循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对真实性有要求。”张欣认为,良品铺子虽然不属于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但其作为广告发布者应该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相关规定,确保广告真实、合法,禁止虚假或误导性内容。因此其负有内容审核的义务,如果违反真实性的规定可能会面临违反《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相关法律规定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风险。
“AI是人工创意的工具,但不是全部。对于从事广告推介的企业用AI制作与其产品相关的内容,涉及广告法和民法典的法律规制。”杨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如果AI生成的营销内容与企业实际产品或服务不符,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内容的,那么就会违反广告法的相关规定,构成虚假宣传,从而导致相应的责任。
杨勇指出,“花生上树”的图片明显违背简单的科学事实,但仍然被作为营销素材进行了发布,是企业由于缺乏常识而犯下的低级错误。“作为一家食品企业,这难免会让消费者去怀疑其生产过程是否也一样不负责任,是否会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