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最“贫瘠”的岩浆,却讲述了一个掏空月球内部的巨大撞击故事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成功将来自月球背面的样本带回地球,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从这一永远背对地球的未知世界获取实物证据。一年来,中国科学家围绕这批月背样品开展了系统研究,其中有四项成果登上《自然》杂志封面,分别涉及月球的岩浆活动、古磁场、地幔含水量与深部成分演化。
在前一篇文章《来自嫦娥六号的月壤样本,揭示出月球背面的滚烫岁月》中,我们已经知道,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背面样本揭示了月球背面在28亿年前仍存在活跃火山喷发。然而,除了火山活动的时间线,这批样本还透露出一个更深层的秘密:它们的岩浆原料库——月球地幔,似乎在遥远的过去,经历过一次足以掏空深部成分的巨型撞击。
这次研究所分析的岩石样本,来自一个特殊的“撞击嵌套区”——阿波罗盆地。它是一个直径约500公里的撞击坑,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它本身就处在一个更庞大的撞击盆地内部。这个更大的撞击结构,就是著名的南极–艾特肯(South Pole–Aitken,简称SPA)盆地,是目前已知太阳系中最大、最古老的撞击盆地之一。它的直径达到约2500公里,远远超过月球本身1737公里的半径,深度则在6.2至8.2公里之间。
图中黑色圈即为南极–艾特肯盆地的范围,紫色部分表示低海拔地区,紫色越深,海拔越低
(图片来源:Wikipedia)
嫦娥六号的采样区域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科学界普遍认为,SPA大概形成于43亿年之前。而且这样规模的撞击,不仅仅只是“砸出了一个坑”那么简单,它更有可能将月球部分地幔区域直接掏空或熔化,使深部物质得以裸露或上涌。因此,在这一区域,找到直接来自月幔的岩石样本的概率非常高。
嫦娥六号带回的样本中,确实包含了大量由地幔岩浆冷却形成的玄武岩碎片。这些碎片的形成时间被测定为大约28亿年前。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这些岩石中的锶(Sr)、钕(Nd)等微量元素及其同位素特征,发现它们代表的岩浆来源具有极度亏损的地球化学特征。
要理解“极度亏损”这个词,首先需要知道,几乎所有火成岩(包括玄武岩)都是由高温岩浆冷却结晶而成的。随着岩浆逐渐冷却,内部的元素和矿物开始按顺序结晶析出。这个过程虽然涉及复杂的物理和化学机制,但我们可以用初中学过的知识来简单理解。
我们知道,任何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可以呈现出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比如水有冰、水和水蒸气;铁也有铁蒸气、铁水和固态铁。当温度降低时,物质会在特定的温度下从液态变为固态,这个温度点就是熔点。
而岩浆就像一锅由多种矿物成分混合而成的“高温汤”。不同成分的熔点不同,熔点高的会先“结晶沉淀”——也就是变成了固体,熔点低的则留在后面继续参与后续演化。
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可以把岩浆想象成只由两种成分组成:一种像铁,熔点高;另一种像某种轻盈的盐,熔点低。当岩浆冷却时,铁先从液体中结晶析出沉到底部,而盐类成分则继续留在剩余的液体中。
如果这种过程不断重复——岩浆先结晶一部分、剩余液体又继续结晶下一部分——那么,岩浆中那些容易结晶的元素就会逐渐消失,留下来的岩浆成分就会越来越贫乏。
地质学家正是通过研究这种贫乏程度,来推断岩浆经历了多少次提取、冷却,甚至追溯它是否来自一个已经被“榨干”的地幔。
换句话说,先沉淀出去的,是那些容易结晶的大颗粒矿物和高温元素。每一次结晶,都会从岩浆中带走一部分成分。而剩下的岩浆,就越来越“稀”,逐步失去原始的复杂性。
如果这一过程反复发生,那么最终留下的残余岩浆,其成分就会显著不同于最初的状态。这种现象,就被称为地幔的成分亏损,也是我们理解岩浆演化与地幔历史的一个重要线索。
通过美国的阿波罗任务,科学家就已经认识到了月球地幔物质是不均匀的:有些区域的地幔并不亏损,但有些区域却存在极度亏损的情况。这次带回来的月背样本则是目前发现的亏损状态最严重的样本。
关于月球地幔的亏损,科学家们提出了两种解释。
科学家提出的第一种可能,是这些岩浆源自月球早期的岩浆洋残余地幔。
在月球形成后的最初阶段,它的内部处于一种高度炽热、几乎完全熔融的状态,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岩浆海洋(Lunar Magma Ocean, 简称LMO)。随着温度下降,岩浆洋逐渐冷却结晶,沉淀出一层又一层的矿物,就像汤里的材料一点点沉到锅底。
而最早结晶出来的,是一些富含铁镁的矿物,这些矿物带走了大量稀土元素以及钾、磷等成分,最后形成的,是一种极度贫瘠的深部地幔残余。
如果嫦娥六号带回的这些玄武岩,就是从这种残余地幔熔融而来,那么它们的极度亏损就可以理解为先天形成的遗传特征——生下来就贫瘠。
另一种解释则认为这种亏损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撞击事件。
正如前文所说,嫦娥六号的着陆点正好处在南极–艾特肯盆地(SPA)内,这是月球上乃至整个太阳系中最大、最古老的撞击盆地之一。模拟研究表明,这样规模的撞击可能在月球内部激起剧烈的熔融和物质提取,特别是在地壳与上地幔交界的区域。
这意味着:这场撞击不仅打出了一个深坑,还可能从上地幔中抽走了大量岩浆成分,留下了一块被抽干的地幔残片。而28亿年后,正是这块残片中的残余岩浆,再次冷却形成了嫦娥六号样本中这些极度亏损的玄武岩。
换句话说,这些岩石就是这一次巨大撞击事件在地球化学层面的证据。
巨大撞击事件形成亏损地幔物质的过程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这两种解释目前都没有被完全排除。论文作者甚至指出,这两种机制可能并非互斥:即便月球早期存在一个天然的亏损地幔,SPA撞击也可能进一步加剧了它的贫瘠状态。
但无论是哪种机制,这项发现都指出:月球内部的演化过程,远比我们此前的理解更加复杂。更重要的是,它提示我们——撞击事件这种看似偶然的外力,可能在行星内部结构与成分演化中扮演了比以往认为更重要的角色。这一机制,或许并不只属于月球,也可能同样适用于太阳系内其他岩质行星的早期历史。
如今,嫦娥六号带回的这批月球背面样本,它们所承载的地质密码正被逐步揭开。通过对这些岩石中微量元素与同位素的分析,科学家不仅重建了一段发生在28亿年前的岩浆活动,更顺藤摸瓜,追溯到了它们可能的地幔来源——一个在早期月球形成或撞击事件中,经历过岩浆抽离的极度亏损区。
或许,太阳系中那些岩石行星的地幔深处,也都藏着类似的“撞击回声”。而这些答案,仍在等待更多样本、更多探测任务的验证。
参考文献
[1] Zhou Q, Yang W, Chu Z, et al. Ultra-depleted mantle source of basalts from the South Pole–Aitken basin[J]. Nature, 2025, 643(8071): 371-375.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地星引力(科普创作者)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2、网红新疆四季行·邂逅昆仑丨英国网红伊恩:新疆阿图什,这里太“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