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元!我买了台来自意大利的自拍无人机,太好玩了,意大利相机
现如今,无人机的尺寸,似乎成为了大众普及的最后壁垒。
没错,大疆确实用一套精密的折叠设计,将“航拍”塞进了曾经只有运动相机才能占据的背包侧袋。但即便如此,起飞前的准备、禁飞区查询、复杂的操作和动辄数千元的售价,依然在普通人和“拥有一张空中自拍”之间,划下了一道清晰的界线。
受限于对飞行稳定性、续航和图传距离的极致追求,主流无人机厂商在动力冗余、电池容量和天线设计上的堆料已经到了极致,似乎再精密的结构设计也没有办法将这套系统进一步微缩,无人机技术的内卷,似乎也已逼近了便携性的物理极限。
真的吗?
有趣的是,如果我们将时针往前拨九年,你会发现一些被遗忘的先行者们似乎并不这么觉得。
在那个专业赛道已经拥挤不堪的节点,为了将无人机真正带到每个人的口袋里,这些厂商们开始向着另一个极端探索——极致的便携与易用,让无人机像口红、充电宝一样,成为消费者每日携带的普通物件,随时随地,一键起飞。
(图源:X)
这些便携无人机的探索都很有趣,唯一的问题是,它们要么因为经营不善而倒闭,要么因为技术不成熟而被市场淘汰。幸好,科技产品的生命周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在它们从主流货架上消失后,依然会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生命。
比如说,我最近花不到一百块在闲鱼上淘到的这台Air Pix无人机,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如果想了解“口袋自拍无人机”的起源,那我们需要将时钟拨回到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初现曙光的2010年。
那一年,一家名为派诺特(Parrot)的法国公司推出了AR.Drone,它首次让普通消费者能用智能手机操控飞行器,这个品类就此诞生。
尽管由于技术迭代迅速,我们很难说AR.Drone就是消费级无人机的唯一开创者。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对无人机走向大众市场,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图源:Parrot)
当然了,那时的它更像一个高科技玩具,而不是一个稳定的拍摄工具。
而正经八百的“到手即飞”航拍无人机,应该是大疆创新(DJI)第一个做成的。
2013年,大疆推出了现象级产品——精灵Phantom 1。它采用一体化设计,搭载了稳定的GPS悬停系统,用户只需简单安装一个GoPro运动相机,就能获得前所未有的航拍体验。
(图源:DJI)
此后数年,大疆趁热打铁,不断迭代产品,加入了三轴云台、高清图传和视觉避障系统,彻底引爆了航拍市场。
遗憾的是,尽管性能日益强大,但以精灵系列为代表的航拍无人机始终存在一个痛点:体积和重量。它们需要专门的背包携带,这对于只想在旅行中拍个创意自拍的普通用户来说,门槛依然太高。
几乎是与此同时,市场的另一端,一股追求极致便携的风潮正在悄然兴起。2016年,多家厂商不约而同地推出了口袋大小、主打自拍功能的无人机,其中就包括来自意大利的AirSelfie团队。
(图源:AirSelfie)
这个团队最初在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上亮相,其初代产品尺寸小到可以塞进一个特制的手机壳里进行充电,在需要时取出,通过Wi-Fi与手机连接并控制飞行。
它的目标非常纯粹:成为一个能飞的自拍杆。
没错,它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无人机,更像是一个“会飞的摄像头”,一个建立在智能手机生态基础上的空中配件,这种极简的操作逻辑让它获得了一批非传统无人机用户的青睐。
于是乎,在初代产品试水成功后,他们在2019年推出了我们今天的主角——Air Pix。
(图源:AirSelfie)
它通过独立的APP与智能手机连接并控制拍摄,机身比iPhone X更小,重量仅52克,配备1200万像素摄像头,支持1080P视频录制,并号称拥有一键起飞、人脸跟随、手势控制等一系列智能化功能。
而这,就是我们今天购入的产品。
我所购买的这台Air Pix,很像是国内二手商贩走大船进来的“洋垃圾”。
正因如此,产品没有精美的零售包装盒,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平平无奇的白色纸盒,上面贴着一张条形码标签,除此之外空无一物。乍看之下,还以为是从哪个华强北档口批发的无牌小商品。
我也找了一张原版包装盒的图片,别说设计还挺精致的。
(图源:LSA)
来看产品,或许是考虑到极致的减重,Air Pix通体采用了轻量化的ABS塑料材质。
这导致这款产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其实是比较廉价的,虽然它拥有在当时非常前卫和安全的笼式设计,将四片螺旋桨完美地包裹在机身内部,但实际上手后,那种轻飘飘的感觉反而有点像是儿童玩具,缺少想象中无人机设备应有的那种密度和质感。
(图源:雷科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蛮符合它现在的身价。
设计上,机身表面采用了磨砂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指纹沾染。整机三围是102mm x 85mm x 13mm,比我常用的小米15略宽一些,但是短了不少,可以毫无压力地滑进沙滩裤的口袋。
机身没有太多物理按键,只有一个USB Type-C充电口和一个开机按钮。所有的操作,包括设置、飞行和拍摄,全部需要通过手机APP来完成。这是一种极简到极致,甚至有些不方便的设计哲学。
(图源:雷科技)
在机身的正面,是这台无人机的技术核心所在。除了正中央的1200万像素主摄像头外,旁边还有一颗小小的摄像头,这就是它的光流传感器,理论上可以帮助无人机在室内无GPS的环境下实现稳定悬停,在它的旁边,还有气压计的开孔,用于辅助定高。
说白了,就是支持光流定位和气压定高,但没有GPS,也没有机械云台。
这套在当年看来挺有意思的配置,放到今天其实多少有些不够看的,这也为我们后续的飞行体验埋下了伏笔。
想要给它充电,倒也简单,一根普通的USB Type-C线就能解决,实测完全充满大约需要二十多分钟,充电时,指示灯会红色闪烁,充满后则变为绿色常亮。
接下来,这台沉睡了数年的飞行器,终于准备好迎接它在2025年的第一次飞行了。
当然,仅仅给它充满电,是没法让这台无人机飞起来的。
尽管这款产品拥有专用APP“AirSelfie”,但是这款应用现在已经不好找了。为了方便,我这边使用的是一个通用APP“VRZ”,应用的UI设计,充满了浓浓的复古气息,仿佛让你回到了拟物化和扁平化交替的那个年代。
(图源:雷科技)
整个界面分为连接、相册和飞行三大块,逻辑清晰,但功能简单。
接下来,长按开机键,无人机就会自动进入配对模式。
AirPix并不支持蓝牙连接,而是会自动建立一个名为“AirPIX_XXX”的Wi-Fi热点,然后你需要在手机的Wi-Fi设置中手动连接这个热点,连接成功后再切回APP,即可完成配对。
整个过程充满了仪式感,但也相当繁琐,每次开机都要重复。对比现在大疆遥控器开机、飞机开机后自动秒连的体验,高下立判。
成功连接后,APP的界面会切换到实时图传,屏幕自然就变成了你的遥控器。
(图源:雷科技)
不得不说,这个体验真的蛮奇妙。
由于无人机仅支持2.4GHz的Wi-Fi连接,图传的延迟肉眼可见,画质也被压缩得相当严重,大约只有480p的水准。整个取景体验,真的很像是在看十年前的网络视频电话——就是这玩意现在真的在天上飞着。
(图源:雷科技)
用户可选的操控模式分为三种,分别是单手操控,只有一个虚拟摇杆的简易模式;横屏操作,左手控制升降和旋转,右手控制前后左右的专业模式;以及这款产品的核心卖点,理论上可以识别人脸并进行自动跟踪拍摄的飞行模式。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台无人机在实际飞行中,表现究竟如何。
因为没有无人机经验,我选择在一个相对宽敞的客厅进行首次试飞。
点击App上的自动起飞,伴随着四颗微型电机发出尖锐的“嗡嗡”声,Air Pix的扇叶开始转动了起来,然后手猛地向前一扔,Air Pix就会直接开始起飞,并晃晃悠悠地垂直上升到大约1.5米的高度。
(图源:雷科技)
然后,让人难绷的体验就开始了。
理论上,在光流和气压计的加持下,它应该能稳定地悬停在空中。但现实是,它像一个喝醉了的蝴蝶,在空中不停地小范围随机漂移。
(图源:雷科技)
我试过很多方法,关掉风扇、关掉空调、重新校准过,但这玩意就是很难直着飞。必须切到手动模式,顶着操作延迟,全神贯注地用虚拟摇杆不断修正它的位置,才能勉强让它不撞上墙壁或者家具。
所谓的“光流定位”,似乎只起到了让它别飞得太离谱的心理安慰作用。
虽然没抱什么期望,但我还是鼓起勇气把它带到了公司外头那一小片绿地里,看看这玩意在室外环境的表现究竟咋样。
(图源:雷科技)
实测下来,微风状态下其实还好,能够简单操作一下,飞得比室内还畅快一些。但只要风力稍大,这台仅有52克的无人机就很难扛得住,虽说没有被吹得东倒西歪,但机身姿态确实是在拼命地抵抗着气流,图传画面也在剧烈地抖动,无法进行任何有效的构图。
最终,在一次侧风的吹袭下,它被直接吹向了一旁的灌木丛,以一个非常不体面的姿势挂在了树枝上,完成了它的室外飞行。
(图源:雷科技)
至于续航嘛...
官方在当年宣传时说的是“单次飞行可达五分钟”,卖家告诉我的续航时间是“四分钟左右”,实测在边飞边拍的情况下大约能坚持三分钟左右,而且这款产品还没有可换电池设计,没电就得跑回办公室充电,如此循环,着实有些折磨。
当然,这台无人机主打的是“空中自拍”,所以拍摄效果也很重要。
在光线充足的室外环境下,Air Pix的表现只能说是“能拍”。1200万像素的解析力在今天看来已经完全不够用,画面放大后细节模糊,涂抹感严重。由于没有机械云台,全靠机身姿态稳定,所以画面边缘的画质劣化非常明显。
色彩表现呈现出一种浓浓的“手机直出”感,白平衡偶尔会不准确,整体偏蓝。宽容度更是重灾区,天空部分很容易过曝成一片死白,而建筑的阴影部分则是一片死黑,毫无细节可言。
(图源:雷科技)
不过,得益于新颖的空中视角,这些照片发在朋友圈,没准能收获一些点赞。毕竟,视角是无可替代的。
至于录像,没有运动补偿+飞得七倒八歪,就是这样的效果。
(图源:雷科技)
到了夜晚,这台无人机的影像能力才真正露出了它的底裤。
因为传感器尺寸太小,光圈也不大,又缺乏任何有效的夜景算法和长曝光模式,Air Pix的夜拍效果简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在低亮度环境下,除了模糊的光斑,你几乎看不清任何东西。
(图源:雷科技)
不夸张地说,随便一台现在的千元手机,在计算摄影的加持下,其夜拍能力都能把它按在地上摩擦。
总结一下,这台Air Pix无人机的体验如何?
要我说,体验是挺糟糕的,但过程却非常有趣。
论飞行,Air Pix的飞行性能,甚至不如现在市面上同价位的入门级玩具四轴飞行器;论影像,只能说在白天大太阳底下能用,但是没有运动防抖就很微妙;它所谓的“智能”,在2025年的今天看来,更像是一个半成品功能的展示。
事实上,哪怕是这款机子在售时,用户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的。
(图源:雷科技)
考虑到这个价格,我们似乎也没有道理要求更多了。
真要说有趣的地方,那就是这款产品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科技考古样本。它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那个在便携无人机领域,厂商们进行过的疯狂探索和必然失败。
它用自己不稳定的飞行和糟糕的画质,证明了如今大疆等主流厂商在飞控算法、机械云台和图传技术上建立的壁垒有多么深厚,更证明了这类“极致便携但全面妥协”的解决方案是没有未来的。
好消息是,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无人机这玩意确实是越来越火了。
整个市场不仅涌现出了大量的新产品,用途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多样,更有其他领域的头部厂商跨界而来,和近乎一片死水的手机市场不同,呈现出一副勃勃生机的面貌。
如果你真的感兴趣,那我建议你还是去入手像DJI Neo这样正经的掌上无人机,体验绝对好上不止一点。
如果你只是找乐子,那这点价钱买来玩玩倒也无妨,毕竟无人机就是那种买回来之后大概率会吃灰,但就是忍不住想买的新奇玩意。
你想想,这点小钱就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那我肯定觉得这钱花得还挺值。
1、跟着DS来学习:金字塔—美国通过意识形态颠覆他国的策略路径结构及其他
2、图片报:斯图加特坚持沃尔特马德6500万要价,拜仁暂不更新报价,斯图加特对勒沃
3、“竹节草”已停止编号 但多地仍有强降雨 这些地方出行需关注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