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黛能否成婚取决于贾母是否活着,宝黛之间的爱情有什么特点?
贾母活着,林黛玉尚能嫁给宝玉;贾母死了,林黛玉就只好去死了,不会有别的出路。
人人都觉得,黛玉和宝玉的身份相当,所以黛玉嫁宝玉,天经地义。但实际上他们两个身份虽然算不上是云泥之别,至少也差距甚大,正常情况下,宝玉连黛玉的边儿都摸不着,更不用说是肖想娶她。
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按照书中所说,“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列侯是爵位。林如海与贾赦贾政是同辈,后两人是荣府的第三代,贾赦袭承一等将军爵位。但林如海之父已经是四代列侯了,说明林府这个侯位的封赏和延续时间基本比荣府还要长,资格甚至比荣府还要老,绝对称得上是名门大家。
林如海虽然没有了爵位,但他是探花。古代向来注重书香门第,尤其科举出身,更是胜人一头。宋朝名臣韩琦曾以“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名者乃好儿”(状元出身的文官才是好男儿)嘲讽武将狄青,强调科举出身的文化优越性。探花郎是官场优质潜力股,前程不可限量。
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虽然官职是虚拟的,等级不算很高,但是盐铁向来是国家专营,税收所重,盐铁御史非皇帝心腹且能力卓著者不能胜任(至少皇帝任命的时候是这么考虑的),所以林如海是皇帝的忠臣,简在帝心。
林如海集官宦所有的优点于一身,林黛玉是他的唯一嫡女,按照古代有女上嫁的规则,黛玉所嫁之人,至少是和林如海平级的人家,而且只会是正室,甚至往上攀一攀皇子的正妃也是可以的(康熙第五子胤祺的嫡福晋之父就是从五品员外郎,和贾政一样)。
再看贾宝玉,他父亲贾政不过是荣国公的次子,爵位是要传给他兄长贾赦的,再往下传,是贾赦嫡长子贾琏的,与他无缘。贾宝玉不过是次子的次子,爵位绝对与他无关。他又没本事科举,凭自己考个官职;住在荣府,完全是贾母未死,兄弟不能分家。贾母一死,贾政就得被分出去,他不过一个区区从五品工部员外郎,份量远远抵不上盐政官员的重要,在京城根本提不上号,能倚仗的不过是贾母的私心。贾宝玉本人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白衣,和列侯与探花郎的嫡长女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正常情况下,他连黛玉的边儿都摸不着。
如果贾母把黛玉许给了宝玉,消息传出去,四代列侯之后、探花唯一嫡女嫁给从五品的白衣儿子,就算是贾府内宅事务,也不免被冠上个欺凌孤女的名声,会对贾府的声誉造成严重打击,甚至还可能被攻讦。
但为什么人人都觉得,黛玉必会嫁给宝玉呢?不光贾母这么认定,荣府上下无不认同。第55回,凤姐和平儿讨论贾府的开支,凤姐说:“……我也虑到这里。倒也够了: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第66回中,贾琏的小厮兴儿向尤氏姐妹介绍贾府的时候,也说过:“只是他(贾宝玉)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凤姐是贾府实际开支的管理人,对贾府的财政状况再清楚不过了,贾府已经是严重的入不敷出,所以凤姐在计划未来支出的时候,必然很确定黛玉是一定会嫁给宝玉的,内部解决就没有大额费用,否则黛玉外嫁,花费小不了,凤姐一定要筹划预备出这笔巨大开支,然而她没有。兴儿是贾琏的贴身小厮,贾琏是贾府的对外事务联系人,他的贴身小厮自然清楚贾府主人们的喜好。
那么为什么人人都知道宝黛身份相差甚巨却仍然认定他们能够成婚呢?因为黛玉同时有两个致命弱点,抵消掉了她的优势。
第一,林如海官职再高,声望再好,门第再显赫,奈何是,他已经死了。人死如灯灭,现代社会人走尚是茶凉,何况古代社会。高阳的《清官外史》里有一句:“太太死了压断街,老爷死了没人抬。”如果黛玉是个儿子,林如海的同事尚能看在他或许有科举出头的机会上,维持一点关系。但是黛玉是个女孩,对官场的男人来说,没有任何价值。林如海一死,他的资源人脉全部归零,娶黛玉的人除了嫁妆之外,指望不上任何岳家托举,何不另选一个能帮忙的妻子。
第二,黛玉体弱多病。对于官宦人家来说,生育嫡子是最重要的事情,宗室传承,血脉所系。官爵非异常情况只能传给嫡子,甚至有些时候,皇帝还可以无嫡为借口收回爵位,所以,有无嫡子至关重要。而嫡妻的健康状况代表生育能力,自然也是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是,黛玉自幼体弱多病,正常人家不太会接受她。
所以,这给了贾母机会,黛玉的优势全无,想娶她的人寥寥,宝玉便够得着她了;嫁给宝玉,反而是一个很好的出路,也不会遭到指责。而且,宝黛成婚,黛玉带回的财物贾府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动用了。
书中没有说林黛玉有财产,她自己和贾府下人们亦这么认为。第45回里,黛玉和宝钗说:“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但从实际考虑,情况肯定不是这么回事。林如海有官俸、灰色收入、列侯之家的祖产等,刨去开支应该能剩下很多。理论上(尤其清代法律规定):在没有同宗应继之人立嗣的前提下,未出嫁的亲女可以继承全部户绝财产,已嫁女只能继承部分。可是林家也不是其他人都死绝了,第2回里写: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可见旁支庶出还是有的,按照礼法,有权获得林如海的财产,所以这部分财产林黛玉很可能只拿到一点生活费。
但林家还有另一笔重要财产,即历代主妇的嫁妆。
明清律法均明确承认嫁妆为妻子的私有财产,丈夫及其家族无权侵占。林如海只有黛玉一个女儿,他又不是突然亡故,死前总要为黛玉规划好以后吧。豪门贵妇的嫁妆都是有明细单子记载的,即使光阴荏苒,前几辈的嫁妆都不清楚了,但只要林如海愿意,至少他母亲和妻子贾敏的嫁妆是可以清清楚楚与林家的族产分割开的,而且法律支持归黛玉所有。
作为四代列侯之后、资深官员,林如海死前肯定盘算好了后事:祖产交回林家,反正黛玉拿不到,拿到了也保不住;尽量把历代主母的嫁妆分割清楚,交给贾府,保证黛玉以后的生活。贾母也是这么想的,黛玉嫁给宝玉,既全了贾母与贾敏的母女情分,又收回了当初分给贾敏的大笔嫁妆,说不定额外还能赚一笔,对于贾府来说,是雪中送炭,也是理所应当。
但可惜,以上全都是贾母活着的时候的打算,因为她是贾府的最高权力人,有权决定宝黛的婚事,贾政甚至王夫人都无权反对。但是贾母一死,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那个时候,对宝玉婚事有决定权的就是贾政和王夫人了。
对于王夫人来说,她是决计不愿意娶黛玉为儿媳的。 除了上面所说黛玉的两个致命弱点,中间很可能还夹杂着她和贾敏的恩怨。
对于王夫人来说,最理想的状况,就是另给宝玉娶一位岳家有实力的妻子,可以帮衬宝玉在官场上的前途,然后再纳宝钗为妾。
薛宝钗是绝对不可能被王夫人娶为儿媳的,因为她是皇商之女。今天的中国人对商人没有什么偏见,甚至许多人羡慕有加。但是在古代,商人绝对是减分项。士农工商,商是最后一级,被视为铜臭之家,身世不清白。哪怕刘姥姥那样的人家,说出去都比薛家的身份高,因为她家是务农为业,身世清白。商人的女儿一般都只能在自己阶层内婚嫁,或者给个急着要钱的士绅做妾。
官宦人家属于士族,极其重视门第清贵,这个“清”,就是不沾铜臭;虽无法律规定,但有强大的社会公俗和官场潜规则,娶了商女做妻,就是有辱门楣,自甘堕落,那多半要被嘲笑甚至攻讦的。虽然随着社会变动,商女嫁给中低层官员为妻有了可能,但对高官显贵们来说,始终是异类,绝对会遭到排斥。王夫人心心念念希望宝玉出人头地,宝钗就绝不能当正妻。
然而薛家有钱,她肯定不愿意让这笔钱外流,所以她先用嫁给宝玉为妻的诱饵吊着薛家,让薛姨妈和宝钗抱着幻想乖乖掏钱,时机一到,另给宝玉娶个有势力的妻子,薛家绝无能力反对;再让宝钗为妾,薛家的钱就能为宝玉所用了。
还有如果宝玉娶到了一个岳家有实力的妻子,固然能帮助宝玉上进,但这个妻子也可能会倚仗岳家的势力侵害到王夫人的权力。这时就很有必要有一个自家人的宝钗为妾,可以用来制衡宝玉的妻子。
而贾母死后,黛玉对贾府就完全没有用处了。钱已经拿到手,如果黛玉出嫁,她必然要把嫁妆带走,无论是王夫人还是贾琏,都不可能坐视这么一大笔钱流失。但是黛玉又不会嫁给宝玉,唯一的出路,只能是悄无声息地死了,她的嫁妆就可以安然无恙、不留后患地留在贾府,俗称被“吃绝户”了。
2、好评中国|绿水青山二十载,擘画美丽中国新图景,绿水青山美丽中国小报
3、为什么美国可以成为中国的小弟?兼论钱镠主义,美国为什么想让中国成为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