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络围观心态背后,凸显构建这一机制的紧迫性

时间:2025-08-10 11:12 作者:文刀烁烁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络围观心态背后,凸显构建这一机制的紧迫性



数字技术驱动下,人类正经历着历史上联结最便利、交往关系最丰富的时代。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数字化孤独现象。因此,以多学科视野和跨学科智慧构建数字文明的韧性团结机制,搭建人们同心同向、共情共鸣、共商共行的价值桥梁,成为当务之急。

“联结泡沫”体现社交关系繁荣表象下的实质疏离

在数字社会中,网络社交使人们的互动频率显著上升,联结密度呈现指数级增长。但在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的联结繁荣下,亲密关系却日渐稀缺,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浅层化与碎片化。大量数字联结停留于信息分享、情绪宣泄或礼节性互动,缺乏深度交流、情感投入与心灵相通。同时,海量且快速更迭的信息切割着人们的注意力,压缩了深度对话、系统思考与共识形成的空间,浅层化、碎片化特征明显。

二是算法化与圈层化。算法驱动的精准推送,将人们困于“信息茧房”之中,不断强化与观点相似者的互动与认同,却日益加深与异质群体的隔膜与误解。看似紧密实则排他的“联结”,非但无助于创建真正的公共对话以求同存异、弥合分歧,反而系统性固化甚至制造社会阻隔与裂缝。

三是工具化与手段化。数字联结常被“流量狂欢”的商业逻辑广泛渗透,异化为攫取私利的手段,侵蚀着社会信任的根基。

“团结赤字”反映共同体构建的难题与行动的困境

“联结泡沫”的形成说明人们虽然拥有联结彼此的更多可能性,却未必从联结中获得更多共鸣、理解与温情,也未必能增进协同前行、守望相助的“团结力”。换言之,当数字技术赋予的联结广度在未能有效转化为团结深度的情形之下,可能会影响社会成员间的信任了解与一致行动,加剧“团结赤字”。

一方面,社会信任度下降。数字环境的匿名性导致网络行为中诚信意识与责任意识的淡化,而信息失真与“后真相时代”的到来则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认知偏差,理性对话空间被挤压,社会联结也越发脆弱。

另一方面,集体行动能力式微。数字技术使集体认同呈现出动态性、流动性的特征,助长了一部分群体“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围观”心态,导致难以形成解决问题的行动合力。

构建数字文明韧性团结机制的跨学科智慧

跨越“联结泡沫”,填补“团结赤字”,构建高质量、有深度、情感交融共鸣的新型社会交往关系,需要用跨学科视野重构现有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体系。

一是重构平台伦理与算法设计。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应当联手,推动平台设计超越“流量至上”,探索如何促进深度对话、打破信息茧房、构建信任机制,将促进人与人的融合、相互理解与协作作为核心目标之一。

二是培育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等应着力于培养公民的媒介素养、人文精神、价值定力、批判性思维、共情能力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特别是应帮助人们在信息洪流中辨别真伪美丑,在观点碰撞中理性表达与倾听,理解他者的立场和处境。这是构建团结的认知与情感基础。

三是激活线下线上融合的共同体实践。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需关注如何利用数字工具赋能线下社区、促进邻里互助、支持在地行动。线上组织、线下行动,虚实结合,让数字联结服务于解决真实世界的共同问题,让人们在“发现附近”的实践中提升感知周遭的能力,培育信任、加强合作。

四是倡导价值共识的公共对话。政治学、哲学、法学等应致力于在数字公共领域重建理性对话的规范与空间,探索如何在尊重多元的前提下,围绕公平正义、和平合作、绿色发展等全人类共同福祉,凝聚共识,使相关政策能够充分保障数字空间的包容性、公平性,数字资源的可及性、普惠性,真正让数字技术向善而行。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原标题:《以跨学科智慧构建数字文明韧性团结机制》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邵竞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来源:作者:王艺腾

Top

1、李国庆辟谣婚礼卖票,看完骗子的评论区笑喷了,李国庆喊话女性

2、穷人到底该不该生孩子,穷人应该少生孩子吗

3、华为之所以贵,并不是因为性能,而是因为极高的可靠性,华为好贵知乎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tuanjian7.cn/PQL/detail/bdplsx.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文刀烁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