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自测vs第三方测评,测评之战,何去何从?,第三方测评是什么
出品 | 大力财经
作者 | 豆沙包
编辑 | 魏力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消费者心头:新能源汽车的厂商自测与第三方测评,究竟该信谁?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日新月异,续航里程、安全性能、智能驾驶等指标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近日,理想突然甩出一段最新MPV L8的对撞视频:车头直愣愣怼上一辆东风柳汽乘龙卡车。短短十秒,撞击声把周末的车圈直接炸醒。话题迅速跑偏——大家不聊吸能、不聊A柱,只问“为什么撞的是卡车”。
眼看风向失控,理想连夜补声明:乘龙只是标准“移动壁障”,两车八竿子打不着。一场技术测试,就这样在48小时里被卷进了“拉踩”同行的口水漩涡。
01 一场“被误读”的技术验证?
理想进行这次碰撞测试,其核心诉求,是验证其MPV车型在采用“短前悬”这种特殊设计后,能否在极端碰撞中依然保证车内乘员的安全。由于‘短前悬’设计会压缩车头溃缩区,带来正碰安全性挑战,理想试图通过测试证明其结构优化方案。
对于MPV这种主打家庭出行的车型,安全性是其不容有失的生命线。选择与满载的重型卡车进行对撞,正是为了模拟与满载重型卡车的正面相撞场景,以验证极端情况下的安全表现。
从技术验证的角度看,这种测试有其科学性和必要性。
从行业标准来看,无论是国标GB 11551-2014《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还是更为严苛的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和C-IASI(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都对碰撞测试的条件、方法和评价指标,有详细的规定。
理想虽未以认证为目的,但测试方法力求对标这些标准,以增强技术验证的公信力。
然而,当测试视频中出现另一商用车品牌‘乘龙’的画面后,这场原本聚焦技术验证的碰撞测试,被部分解读为一次‘品牌对撞’式的公关示威。
02 公关回应背后的求生欲
面对汹涌的舆论,理想汽车的回应核心策略,是“去品牌化”和“去竞争化”的方式,将乘龙卡车定义为符合测试重量与结构标准的“对撞目标”,试图将公众的关注点,从“理想撞赢了乘龙”,拉回到“理想L8在与重卡碰撞中成功保护了乘员安全”的技术结论上。
这番表态,意在最大限度降低“以大欺小”“恶意拉踩国产品牌”等道德质疑,避免品牌被卷入不道德竞争的漩涡中。对于一直致力于打造“以用户为中心”“技术领先”形象的理想汽车而言,一旦被贴上“为了营销不择手段”的标签,用户信任与品牌价值都将面临严重冲击。
大力财经认为这场风波揭示了社交媒体时代,汽车企业在产品宣传与技术展示中所面临的全新挑战。
过去,碰撞测试主要由专业机构执行,结果通过枯燥的数据报告呈现。而如今,企业为了直观展示安全性,选择自行进行公开测试并通过视频传播。这种方式虽然能迅速吸引眼球,但也极易被过度解读或引发品牌争议。
理想此次事件并非孤例。
此前,问界M7与大货车的对撞测试、极氪009挑战“叠叠乐”测试,均在展示技术实力的同时,引发了关于测试公正性与品牌动机的激烈讨论。
这些案例说明,企业在追求传播效果时,必须对每一个细节保持高度审慎。
未来,如何在公开测试中选择标准化、无品牌标识的碰撞目标车辆,如何严谨呈现测试过程,如何科学解读测试数据,都需要企业制定一套更加专业与规范的传播流程。否则,一次原本意在展示技术硬实力的行为,很可能演变为企业自身难以控制的舆论危机。
03 车企“自测视频”能信几分?
这场风波,不仅引发了围绕理想汽车的讨论,也让消费者和整个行业都不得不开始一场“双重思考”。
它再次提醒我们广大消费者,在面对车企频繁上演的“极限碰撞秀”时,不能只被表象震撼更要追问测试背后的真相。
测试条件是否严苛?标准是否科学?是否有权威第三方机构认证与监督?只有这些问题问清楚了,那个看似震撼的结果,才有真正的说服力。
对于整个汽车行业,这更是一场关于竞争伦理的集体反思。
展示产品优势无可厚非,但如果用带有“隐形拉踩”的方式,把竞争对手当作对比背景板,这种做法早晚会反噬自身。
技术较量的舞台,不能变成营销口水战的擂台。
行业协会也有必要针对企业自发的产品碰撞测试,出台一套公开传播标准,为行业树立公平竞争的底线。
大力财经认为,新能源汽车厂商自测与第三方测评的争议,是行业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厂商、第三方测评机构、消费者以及监管部门共同努力。厂商应秉持诚信原则,真实展示产品性能;第三方测评机构要坚守公正,提供可靠的测评结果;消费者要增强辨别能力,理性看待测评数据;监管部门则要完善制度,加强监管。
你更相信厂商自测,还是中立的第三方测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1、男子疑坐1米高栏杆不慎坠崖身亡,有人质疑栏杆矮了,你怎么看?,男子坐栏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