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5 20:20 作者:小韵和小云
“逃离”中国的Manus,可能白跑了
(文/陈济深 编辑/张广凯)
一个月后,蝴蝶效应完成了一笔7500万美元融资,并在6月将公司总部搬到了新加坡。又过了两个月,Manus再次冲上了热搜,只不过这次不是产品,而是“跑路”。
今年7月,Manus突然解雇了大量国内员工并删除了所有国内社交媒体平台信息,网站无法打开,和阿里合作开发中文版Manus的计划也随即搁浅。
对此Manus则回应称,Manus发布时就是一个国际产品,因此不存在“搬迁”“跑路”的说法。但外界仍然猜测,这与Manus的主要投资机构来自美国有关。
然而近期,Manus本轮融资的领投方美国风险投资公司Benchmark遭遇了美国本土的审查压力,最糟糕情况下或将退出其在Manus的投资。
随着特朗普政府对于中国AI领域的打压态势愈发明显,Benchmark作为美国投资机构,其对Manus的投资被美国强硬派人士认定为对中国的“资产输送”。有接近特朗普的人士更是放话,Benchmark只要不“站队美国”,就不受欢迎。
无论这笔对Manus母公司的投资最终结果如何,Manus都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尽管在商业上其试图打造全球化公司的印象,但无论在政治还是民众认知上,一个根植于中国团队诞生的AI产品很难独善其身。
而更为尴尬的是,在国内,无论是和Manus几乎同期推出的智谱AutoGLM、字节扣子空间,还是各家大厂跟进的Agent产品,乃至于OpenManus等各种基于开源模型制作的免费工具都正在层出不穷。如果出现了资方撤资这种最坏的情况,Manus作为一款并未在国内实际落地过的产品,如果重新发力国内市场,也很难说依然能有多大优势。而如果继续国际化运营,美国对于中国AI产品并不友善的态度也依然是悬在Manus团队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突然跑路的背后
Benchmark是美国硅谷顶级VC,投过Uber、Twitter、Instagram等明星公司。能拿到Benchmark的投资,市场普遍对于Manus未来的发展抱有积极态度。
当时人们并没有想到,随之而来的是一场“跑路”。继6月官方确认总部迁至新加坡后,其对国内业务团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优化——120名员工中,仅保留40余名核心技术人员迁往新加坡,其余皆被裁员。
在其搬迁总部时,Manus内部人士曾经表示“其实不存在Manus总部搬迁的问题,Manus在今年3月发布时就是一个国际产品,而目前所做的是为了在国际框架要求下确保服务全球用户时满足各国合规标准。”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Manus的“跑路”或许是个必然。
而从资本角度,Benchmark作为一家美国风投企业,对总部有迁移要求也很可能是其投资的前提条件之一。
以AI视频公司HeyGen为例,其在2023年注销了中国公司主体,并在2024年获得了Benchmark的融资,并在融资完成后将总部从深圳迁至洛杉矶,甚至有消息称其强迫中国投资机构卖出股份。
不过对于Manus而言,其一开始就主打全球化或许并非谎言,一家英文名为“Butterfly Effect”的公司,早在2023年8月就已在新加坡注册,并由开曼群岛的同名实体全资控股。
因此,Manus这次“出走”,与其说是美国资本的胁迫,不如说是各自顺水推舟的结果。
被政治化的投资
尽管Manus"跑路”引发了一定的争论,但是本质上说,这只是一个中国团队被美国资本投资开启全球化的事件,相比起需要花大价钱抢激活码才能用的Manus,国内目前也不缺类似甚至免费的产品,似乎也无需太上纲上线。
然而Manus遇到了一个他不能控制的变量——美国对中国AI领域发展的敌意。
一位接近特朗普政府的人士表示,只要 Benchmark 不加入“美国队”,它在华盛顿就不受欢迎。
美国国内强硬派议员和前安全官员声称,这类投资是“资产输送”,并放言“这扇门很快会彻底关上”。
有Benchmark的投资者也表示,目前这笔投资还卡在美国财政部,对于最终的审查结果依然不得而知,最糟糕的情况下不排除会被要求撤资。
Manus可以回来,但是用户可能不再需要它
对于Manus而言,回归国内显然也不是一个很好的结局。
早在Manus发布的当月,中国大模型六小龙之一的智谱就发布了AutoGLM智能体模型,其无需兑换码,不限量免费使用的特点显然就是针对Manus,填补了市场的空白。
尽管产品层面,Manus在8月初发布新功能Wide Research(广度研究),但该功能目前仅对Pro用户(每月订阅费199美元)开放,还没有向免费用户开放的计划。
但在几个月来的快速迭代下,智谱最新发布的多模态视觉推理模型 GLM-4.5V,实现了模型原生的GUI 任务,也就是从看图、看片到读文档、识别并操作 GUI 界面,都能做到从理解到执行的闭环。
作为一家新生公司,Manus一直主打的是To C领域,而其并不便宜的定价和目前已经难言领先的技术实力,回到国内去和传统互联网大厂又或者是AI六小龙正面对决,目前已经不占优势。
而打价格战,从来不是Manus的优势。
以Manus的最新技术成果为例,并行计算的优势虽然能将执行用户需求的计算能力放大百倍,这也意味着对于Token的消耗也是同比例级别的增加,显然会大幅度增加算力成本。
有使用过该功能的用户对观察者网表示,Wide Research一次使用需要1000积分,而免费用户每天能获得300积分,而问Manus一个简单地问题,只需要消耗10积分,Wide Research对于公司算力成本的消耗可想而知。
而即便不使用其最新的Wild Research,Manus由于定位更加宽泛试图成为一个通用的AI代理,但用户需求差异很大,需要调用的模型和资源也不同,这直接增加了成本控制的难度。因此在成本层面很难有大幅度压降的基础。
而对于价格战本身,也不是Manus的初衷。
Manus联合创始人肖弘去年在一档播客中直言,他选择海外市场的理由很简单——“海外用户为软件付费的意愿可能是中国用户的五倍,而且可以按美元计价。汇率是七,那就是5乘7等于35——至少是一个35倍大的市场。”
肖弘当时可能没有想到,如果美国市场对他并不友好,甚至不准备对他开放大门,Manus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1、记者:利雅得胜利准备将科曼纳入沙超杯名单,出战吉达联合,利雅得联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