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6000亿平安基金背后的权益类困境,平安基金介绍

时间:2025-08-08 17:11 作者:睡梦呢喃

6000亿平安基金背后的权益类困境,平安基金介绍

在公募基金行业中,券商系与银行系两大派系长期主导着行业格局。

相比于靠投研能力“打天下”的券商系公募,银行系公募走得更为容易:其依托母行庞大的客户基础、遍布全国的网点渠道以及天然的信用背书,在规模扩张上具有先天优势,像工银瑞信、建信基金等头部机构,都是借助母行实现了快速扩张。



不过,在一众银行系公募机构中,平安基金却显得有点独特。据侃见财经观察,虽然背靠平安集团这棵大树,但平安基金一路走来却充满了磕绊,公司成立没多久即遭遇2013年“股债双杀”,随后业务重心一度放在管理专户投资上,直接导致多位基金经理出走;2014年后好不容易抓住了货币基金大爆发的机会,但后来业务基本全压在货币基金上,权益类业务发展缓慢。

最近,平安基金发布公告称,平安基金APP将于8月31日暂停运营及维护服务,APP所有功能迁移至官网及微信服务号,这一纸公告再度将平安基金推向了聚光灯下。据了解,平安基金APP主要针对个人用户,起着连接中小投资者的作用,作为拥有6000亿管理规模的公募巨头,为何平安基金会选择关停平安基金APP?

非典型的银行系公募

平安基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

当时,中国平安正谋划“全牌照”金融业务,于是便筹备建立了平安大华基金管理公司。

资料显示,平安大华基金管理公司由三方持股,其中外方股东是新加坡大华资产管理公司,最初持股比例为25%,平安集团直接持股比例为60.7%,另一股东为三亚盈湾旅业持股14.3%。2011年,平安大华基金对外挂牌,成为国内第63家获批基金公司。

现在回头看,平安大华有点“时运不济”,在筹备建立之初A股刚刚经历了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行情,其一点红利都没有吃到,在2011年对外挂牌后没多久,A股又遭遇了“股债双杀”的熊市行情。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平安大华发行的首只基金——平安大华行业先锋也是表现不佳,虽然首募份额高达31.97亿元,但由于表现不及预期被大量赎回,发行2年后规模直接跌破10亿元。

另外,更加玩味的是,在其他公募基金为了扩大规模加速发行产品时,平安基金却因为对成本的考量而选择“原地踏步”,当年平安大华全年只在年底发行了一只货币基金,大部分精力都放在重点拓展子公司平安汇通的专户业务上。而这样的业务选择,也导致旗下多位基金经理出走,2013年平安大华的基金规模大幅缩水至17.83亿元,同比减少了66.55%,排名下降至第63位。

成立前几年,平安基金并没有受到集团太多的帮助,其更多还是依赖自身,这也是为什么说它是非典型的银行系公募。

由于表现过于低迷,2014年平安大华迎来了“换血”,原总经理李克难因个人原因离职,罗春风接任。资料显示,罗春风自1993年加入平安集团,历任平安保险集团品牌宣传部总经理、平安人寿北京分公司总经理等职,是平安集团的老将,其清晰知道平安集团虽然拥有上万亿的资产和上百万人的销售团队,但并不能直接辐射基金公司,所以平安基金开始主动谋变。

2014年,余额宝横空出世,作为传统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品种的货币基金开始爆发,平安基金抓住了这一机会,旗下货基产品平安大华日增利规模迅速增长,仅2014年上半年,该基金资管规模一举从1.67亿元增长至50亿元。而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平安日增利货币A的规模更是增长至2009.6亿元,要知道平安基金的整体规模也不过6400亿元,这只基金占据了约三分之一的规模。

2015年,罗春风出任平安大华董事长,正式确定了“先固收后权益”的策略选择,公司也重新把公募基金设定为优先发展业务。次年接任总经理的肖宇鹏,在执行这一战略上不遗余力。目前,固收类业务是平安基金的最核心业务,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平安基金的债券型基金规模为1421.1亿元,货币型基金规模为4037.39亿元,两类基金合计规模达到了5458.49亿元。

不可否认,平安基金确实借助货币基金实现了翻身,但这种高度依赖于固收类业务的经营模式背后,也暗藏风险。

“重固收”背后暗藏风险

最近,一则停运APP的公告,将平安基金推向了风口浪尖。

在公告中,平安基金表示为给投资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体验,将于2025年8月31日将“平安基金”APP移动客户端的功能及服务正式迁移至公司官方网站和“平安基金”微信服务号。届时公司将暂停APP的运营及维护服务,如有恢复运营计划,将另行通知。

对于停止运行APP的原因,大部分媒体的分析都从成本考量。据华夏时报报道,某公募基金人士表示“现在APP日活主要靠机构客户撑着,个人用户打开率特别低,每年维护成本却要200万至300万元。”不可否认,压缩成本是停止运行APP的重要原因,但据侃见财经观察,个人用户太少其实才是关键,毕竟APP主要服务的是零散个人投资者,而个人投资者恰是平安基金最薄弱的客群。

实际上,从停运APP这一事件中,还折射出了平安基金在权益类业务上的困境。天天基金网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平安基金的股票型基金规模只有21.15亿元,混合型基金规模则为325.93亿元,两类基金合计规模还不到350亿元。

要知道,在今年A股大幅回暖的背景下,权益类产品增长十分明显。据报道,2025年上半年公募基金新发市场交出亮眼成绩单:新成立基金总数661只,总发行规模达5261亿元,新成立基金数量较2024年上半年的624只和2023年上半年的609只持续增长。其中,权益类基金成为这波发行热潮的最大亮点,今年上半年股票型基金的发行规模达到 1855.32亿元。

由于过度聚焦固收类业务,平安基金完全错过了权益类基金大爆发的红利,其规模在6000亿到6500亿区间已停留了一年时间。

对于平安基金而言,除了错失红利以外,高度依赖于固收类业务的经营模式还有其他的风险。一来固收类业务带来的收益远不如权益类业务,目前,混合型基金的管理费率普遍在1%以上,远高于债券基金的0.15%-0.3%,即便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的规模持续增长,但由于混合型基金规模停滞不前,平安基金的业绩也很难有明显提升,很容易陷入“大而不强”的局面。

另一方面,目前信用利差已压缩至历史低位,在A股走强的背景下,固收类业务在短期内很难有大幅度的增长。而平安基金的固收类业务基本由中小投资者托起,例如超过2000亿规模的平安日增利货币A,截至去年四季度末,其持有人结构中有99.79%的比例都是个人持有,而机构持有的比例仅为0.21%,一旦中小投资者转向收益更高的权益类产品,其业务将极大地面临赎回压力。

上面的内容中提到,早在2015年平安基金就定下了“先固收后权益”的策略选择,对于当时没有得到集团太大帮助的平安基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现在,在固收类业务规模超过5000亿元之后,平安基金也到了该正视权益类业务的时候了。

Top

1、有人跟我一样吗?基本上没参与这轮三大外卖平台的“薅羊毛”大战

2、罗马诺:利雅得胜利为伊尼戈安排本周体检,将签约1+1年,罗马利奥和依诺

3、许多高校的官方账号,可能是交给几个大一学生在运营!,高校网账号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tuanjian7.cn/PVN/detail/ctyudx.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睡梦呢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