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生钟豪章和所在团队验证了分级结构对金属超材料的显著强化作用,更重要的是他们意外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结构构筑机制。通过将冶金学中的成分偏析现象、去合金技术以及 C 类超材料设计理念有机结合,研究团队成功在纳米多孔铜基体中引入了“不可腐蚀骨架”结构,相关论文于日前发表在《先进材料》
(来源:钟豪章)
这一过程的核心在于:利用 3D 打印快速凝固过程产生的微观成分偏析,形成具备选择性腐蚀行为的前驱体;再通过去合金工艺,去除脆弱相、保留强化相,从而在纳米多孔网络中自发形成支撑骨架。这一机制开辟了一种跨学科融合的新路径,实现了从冶金偏析出发,经过去合金调控,最终导向功能型纳米多孔超材料的完整构筑路线。同时,这一新现象不仅拓展了人们对去合金行为的理解,也为高强度–高比表面积金属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工程手段。
也是在同年 10 月份,钟豪章开始探索去合金纳米多孔金属的研究方向。一次偶然的实验中,他和所在团队发现经过特定设计的 3D 打印前驱体,在去合金处理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结构:表面是纳米多孔的“填充体”,内部却保留了一部分不可腐蚀的“骨架”结构。这种“骨架–填充体”的构型竟然与钟豪章在土楼中看到的墙体如出一辙。
正因此,钟豪章在博士毕业当年(2021 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上海医钛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专注于超材料生成式设计模型的开发,致力于将人工智能与材料科学深度融合,推动新一代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在医疗等领域的落地应用。目前,公司已获得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认证,并入选上海市大零号湾优质科创企业榜单。基于研究团队自研的大模型设计平台,研究团队已开发出多款用于骨科治疗的超材料植入体产品,其中一款核心产品已成功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注册认证,目前正在加速推进国内相关注册认证流程,力争尽快实现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落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