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对话13家熬过上半场的AI公司,对话13家熬过上半场的ai公司有哪些

时间:2025-08-03 12:44 作者:与子同裳

对话13家熬过上半场的AI公司,对话13家熬过上半场的ai公司有哪些



刚刚结束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火爆空前,但多数观众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或许也只是看个热闹。毫无疑问,AI终将成为所有行业乃至所有人的必答题。它将以何种形态渗透入千行百业?《财经天下》在这场AI盛会上,与十几家参展头部公司对话,试图找到一些答案。

年初DeepSeek开启了大模型、算力、AI应用、具身智能的新热度,也让玩家喜忧参半。各家选手要想留在牌桌上,都要回答技术实力与商业化这双重命题。

刚刚结束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下简称“WAIC”)掀起了空前火爆的热度,参展的800多家企业,如果说它们有最大公约数,那便是纷纷在上半年以产品迭代、宣布融资、迈步商业化的形式顺利交卷,也宣告了自己将在“后大模型时代”继续投入的决心。

在基础大模型领域,阿里云、MiniMax、阶跃星辰、商汤科技、Kimi、智谱AI等公司都在WAIC前后更新了最新版大模型,并拉开了下一场“开源之战”的序幕,更有MiniMax等创企雄心满满,展开了全栈式研究覆盖。

大厂与创业公司如腾讯、快手、金山办公等,则在多模态、Agent、AI视频等路线上加速分化,强化其模型垂类支持能力,寻找更实用的落地场景。

占据了一整个展馆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吸引了最多目光与话题,在政策支持和资本热捧下,许多厂商如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星动纪元等公司已经实现量产,朝着IPO进发。机器人从仅供演示开始走入实际场景,在工业、家庭、医疗、商业服务等领域,逐渐成长为“实干者”。

以Rokid、XREAL、阿里眼镜为代表的AI眼镜等智能硬件,试戴展台前被挤得水泄不通。作为最直接的个人移动入口,“百镜大战”愈演愈烈。创业厂商既要释放技术实力,也要思考如何与大厂在竞争中共建生态。

毫无疑问的是,AI正在改变所有行业的生态与玩法。在WAIC这场盛会中,《财经天下》对话了其中13家已成功在上半场“交卷”的公司,试图与行业领军者们一起,寻找与AI“建联”的答案。

01、大模型公司加速分化

在大模型厂商聚集的H1展馆中,最醒目的展台被留给了华为。

华为首次在现场展示了最新“昇腾384超节点”(CloudMatrix 384)的完整真机。通过全对等(Peer-to-Peer)UB总线和无阻塞Clos架构,华为将384颗昇腾910C NPU与192颗鲲鹏CPU高效互联,单集群算力高达300Pflops,是英伟达NVL72系统的1.7倍。

被称为“算力核弹”的“昇腾384”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第一次感觉算力有了具体的形状”。其补齐了国内单芯片算力不足的短板,也打破了国际巨头在AI算力领域的垄断。



国产芯片、算力的关键性突破,也正让AI行业形成“产业共振”。科大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商汤科技最新上线的日日新6.5多模态大模型,都是基于昇腾384进行训练优化。

WAIC大会前一天,国内“大模型六小虎”之一的阶跃星辰先人一步,发布了最新研发的Step3多模态推理模型。其采用了MoE(专家混合),总参数量高达3210亿(321B),而在实际推理时,激活的参数量仅为380亿(38B),极大地降低了运算需求。

在Step 3模型发布会上,阶跃星辰也联合了近10家芯片厂商发起“模芯生态创新联盟”,首批成员便包括华为昇腾、沐曦、天数智芯、燧原科技、壁仞科技、寒武纪、摩尔线程、无问芯穹、硅基流动等实力强劲的芯片、AI Infra(AI基础设施)玩家。

在基础大模型端的坚决投入,让阶跃星辰成为备受瞩目的行业新星。会后,阶跃星辰完成了最新一轮由上海国投参与的融资,总融资额超过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77亿元),也创下了今年AI大模型行业单轮融资最高。



与阶跃星辰不约而同,WAIC大会前后,基础大模型厂商掀起了一轮大模型迭代的密集上新期——这些公司也悉数参展。

7月11日,Kimi上线了最新开源模型Kimi- K2,该模型总参数达1万亿、激活参数320亿,基于K2原生具有调用各种工具的能力,Kimi提出了“模型即Agent”的概念。

7月27日,阿里云发布了三款重量级大模型——千问3最新版基础模型(非思考版)、千问3推理模型和AI编程模型Qwen3-Coder,分别在基础模型、推理模型和编程模型等主流领域获得全球开源冠军,构建起全栈开源体系。

7月28日,智谱宣布发布新一代旗舰模型GLM-4.5,该模型分为思考模式和非思考模式。思考模式GLM-4.5采用混合专家(MoE)架构,总参数量3550亿,激活参数320亿;非思考模式GLM-4.5-Air总参数1060亿,激活参数120亿。



在这些大模型厂商中,多模态、Agent均被高频提及。比起前两年大家都在聊“大语言模型”,为何如今人人都在谈“多模态”?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林达华对《财经天下》表示,“语言模型是大模型通向AGI比较容易切入的第一步。从智能的本质来说,跨模态关联才能完成对世界的理解和建模”。

林达华表示,商汤自2024年中发布日日新5.0后,就在考虑是分开研究语言模型和多模态模型,还是只需要一个多模态模型。2024年下半年,商汤坚定决心,成熟的多模态“能够在纯语言任务上,表现得比纯语言模型更好”。

不过林达华也表示,现在的多模态更多还是逻辑推理,在自然图像、图表方面做得不错,但没有太强的空间理解能力。“这个事情不突破的话,未来会成为具身智能落地的重要障碍。”



在厂商猛“卷”基础大模型硬实力之时,大厂们也将目光投向了Agent,“扎堆”推出面向C端的智能体和面向B端的智能体开发平台。

其中,商汤、MiniMax、阶跃星辰都展示了其多模态大模型的交互能力,阿里、腾讯、百度则给出了面向B端市场的Agent开发平台,腾讯更一口气发布了12个垂直领域Agent,覆盖了企业服务、生活、办公等场景。

相比专注“连接”全行业的大厂,专注做“透”办公领域的金山办公,在此次WAIC上推出了面向C端的原生Office办公智能体WPS“灵犀”及系列产品,包括WPS AIPPT、WPS个人知识库、灵犀语音助手等。

在现场展示中,灵犀呈现为左Office套件、右AI助理的同屏协同的形态。用户直接说出具体需求,AI便能够对左侧的文档进行修改,并显示修改痕迹。此外,灵犀还实现了国内首个支持“边聊边改”的AI PPT产品,无需学习提示词“大法”,通过自然对话即可修改内容。

“智能体一定是未来,这是一种基础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系统之间沉淀信息和内容的形态。”金山办公助理总裁田然对《财经天下》说。

田然表示,当下的AI软件有两种现状,一种是用户面对软件,AI能力藏在软件背后、不能完全发挥能力;另一种是用户面对AI,AI再调用软件,但用户面临说不清楚需求的问题。“因此金山办公的做法是,软件和AI要彼此融合、彼此改造。只有人跟智能体、跟文档完成一个真正的三角交互,这样的形态才是最终的结果。”

挟产品、用户流量,以及微信这个终极“杀器”的腾讯,也一直被看作Agent赛道最具威胁力的选手。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云智能及优图实验室负责人吴运声对《财经天下》表示,智能体就是绝佳的形态,也毫无疑问在放大大模型的作用。

“它(智能体)能够自动地思考、决策,自动进行环境的感知、选择或创造工具,并调用工具,这个过程中,它可以先做计划,分步骤,再执行,执行后根据它所感知到的环境变化再做进一步决策,这跟大模型相关技术是一个很好的结合。”吴运声说。

虽然腾讯同时在B端、C端上都对智能体开发平台赛道“进攻”,但吴运声认为to B端的智能体需要更严谨。“它需要企业级的保障,比如在复杂的部署上,需要高可用和高性能,它在准确率上的要求也更严格、在技术服务上的要求也更高。”



02、机器人从表演走向实干

今年WAIC上,备受瞩目、展台前人最多的当数机器人,即便是在侧重大模型和AI应用的H1、H2馆区,也随处可见机器人的身影。

去年的WAIC,由机器人组成的“十八罗汉”曾在大会现场列阵“迎宾”。彼时机器人只能与观众进行简单互动,大部分尚需支架支撑或用牵引绳吊起,多数人形机器人厂商也尚未开启量产。

经过一年来的技术迭代,今年WAIC的机器人能力突飞猛进,能为观众端咖啡、倒啤酒、写书法、打锣鼓,并在工业、家庭、医疗等领域有所表现。

智元机器人、宇树机器人在场馆内跳舞、“互殴对抗”吸引了大量观众目光,更多机器人厂商则希望外界能关注机器人在使用场景中表现出的“生产力”。



例如,工厂便是机器人率先落地的痛点场景之一。

智平方告诉《财经天下》,尽管“表演型机器人”更受欢迎,但其商业化落地的速度依然较慢,因此,“我们直接就冲着产业化去了”。

智平方已经落地的商业化场景还有生物科技和公共服务领域,工业场景则是其主攻方向。“在少子化的趋势下,愿意进工厂打工的人会越来越少。智能化的机器人能为工厂解决人力缺乏的问题。”

云深处则对《财经天下》表示,四足机器狗正在工厂巡检领域加速落地。在数字化、智能化记录下,机器人的工作逻辑已经与之前大不相同,巡检失误点也大大降低。

但云深处也表示,工业机器人数字化集成的技术难点尚未解决。涉足工业场景的厂商,大多有自己深度研究的方向。将技术、数据、know-how集成在机器人身上去完成任务时,还需要一定时间磨合。



相较于工厂,家庭也被看作机器人落地的一大经典场景。此次WAIC上,多家机器人厂商已瞄准家庭,打造出相应产品。

矩阵超智告诉《财经天下》,“我们的目标是进入家庭中,担任人类的管家或保姆”。尽管成立仅一年多,矩阵超智已经推出两代产品。“为了让机器人进入家庭,我们的机身是全包裹式的,这样能大大减少‘恐怖谷效应’,同时也保证用户的安全,避免用户的手或者其他部位卷入机器人的关节中。”

此前深耕于医疗机器人领域的傅利叶,此次也带来了即将发布的新品GR-3,聚焦于家庭场景。作为其首款交互陪伴的Care-bot,GR-3引入了柔肤软包覆材设计和全感交互系统。

“目前市面上的机器人大多是金属质感,要让机器人进入家庭,就要避免金属外壳的距离感。”傅利叶的工作人员表示,“全感交互系统可以让它更拟人,全身都可以触摸,并且能给予用户及时的反馈,包括眼神、身体姿态、微表情和微动作等。”



机器人何时能进入家庭尚未可知,但能“端茶倒水”的服务型机器人倒深受展馆现场观众的喜爱。

展会上,擎朗智能将其展台别出心裁地设计成酒吧、餐吧、剧院,聚焦于服务场景。由轮式机器人XMAN-R1担任调酒师,识别酒瓶、精准倒酒,递给观众,另一双足服务机器人XMAN-F1则独立进行PPT讲解与产品演示,同时帮观众打爆米花、做冰镇饮料。

“我们的出货量已经超10万台,覆盖了餐厅、酒店、电影院、商超等场景”,擎朗智能告诉《财经天下》。“基于庞大的出货量,我们的一个核心优势是,有大量的真实数据来作为基础数据的补给。”

相较于去年,除人形机器人和机器狗外,许多机器人产业链上的企业也来到现场。

专注于灵巧手研发的灵心巧手告诉《财经天下》,其产品已经能达到0.2毫米的精密度。“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灵巧手能达到6个主动自由度,而我们的自由度更高。”

但灵心巧手也表示,目前灵巧手研发的主要技术难点在于真实数据不足。“比如我们去关一下电风扇、拿一个杯子的动作都是数据。但如果没有相关的场景需求,就去大规模地采集,花费成本非常高,最后又不一定能用得上。”因此,目前灵心巧手的解决办法是,有实际场景需求,就去采集数据,短时间没有需求则不采集。

真实数据的紧缺,不仅是灵巧手研发面临的难题,也限制着整个具身智能行业的发展。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曾向《财经天下》表示,目前横亘在具身智能发展前方最大的难题是真实数据不足,且不同公司机器人数据无法互相复用。

另一家主攻灵巧手的公司灵初智能COO樊一源则向《财经天下》表示,其灵巧手产品的精度已能达到0.1微米,达到21个自由度。而在解决数据紧缺方面,灵初智能由真人戴着遥操的素材手套进行动作,通过数据实时回传来收集。



03、AI眼镜“三分天下”

作为AI落地最直接的个人移动入口,AI眼镜今年被科技大厂争相布局。IDC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预计将达到1280万台,同比增长26%。其中,中国市场的出货量预计达到275万台,同比增幅达107%。

AI眼镜也是WAIC上最火爆的终端产品。XREAL、Rokid、Halliday、李未可科技以及阿里首款AI眼镜所在展台,都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试用队伍大排长龙。

此前风传已久的阿里首款AI眼镜,也在展会上亮相。

据介绍,该款产品除了有通义千问大模型和夸克最新AI能力的加持,还深度融合了阿里及支付宝生态,支持高德导航、支付宝看一下支付、淘宝拍立淘、飞猪旅行的行程提醒等。

随着大厂挟生态之势杀入,“百镜大战”的角逐已呈现出“三分天下”的局势:初创公司如XREAL、Rokid、李未可科技等;手机厂商如小米、华为;互联网大厂如阿里、字节。其中,初创公司如何坚守阵地,成了直接的疑问。

XREAL告诉《财经天下》,“风口意味着被更多人看见,(大厂进入)对XREAL来说不是压力,而是验证。”其表示,XREAL很早就判断到,AR眼镜是下一代计算终端平台,AI的最佳入口是一副能看懂世界,也能被世界看见的眼镜。

如何抵御大厂的势能,XREAL表示自己有三个核心优势:在芯片、光学、算法上构建起的技术“护城河”;出海市场打磨过产品和体验;当前市场上,唯一一个与Google联合共建Android XR系统的AR企业。“XREAL希望在‘上半场’用技术创新跑出来。我们相信在‘AR+AI’这一波,我们有机会主导一次。”

尽管公司们在AI眼镜赛道上打得火热,但一个“骨感”的现实是,当下的AI眼镜仍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

XREAL也坦承:当前AI眼镜的技术瓶颈尚未完全突破。“AI模型再强大,如果感知硬件跟不上,眼镜就像‘睿智的盲人’。AR眼镜不仅要‘看见’世界,还要‘理解’它——这对空间感知、视觉算力、功耗控制都提出极高要求。”

用户心智也仍处在早期阶段,“人们还没准备好每天戴一副‘有智能’的设备出门,隐私、审美、使用习惯都需要时间培养。”此外,AI眼镜涉及第一视角的信息采集、环境理解与数据处理,可能触碰公共空间的隐私权等,这些还需要多方共建规则。

04、万物皆可AI

本次WAIC上,除了人形机器人硬件端,机器人具身智能的“多模态”大模型、VLA(Vision-Language-Action,视觉语言动作模型)也被高频提及。

智平方告诉《财经天下》,智平方的机器人便是基于VLA模型进行训练。“我们的机器人‘大脑’是全栈自研,这样它的VLA和硬件之间的耦合程度会更高一些。”

灵初智能也表示,“大家都认为VLA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最终模型,但它的研发非常难。公司目前可以支持机器人超过30分钟不间断的连续传承任务”。

在灵初智能的展台,布置了一台麻将桌,机器人可以与观众一起“搓麻”。“我们用麻将作展示,就是因为它足够开放、变化足够多,如果只会一些简单动作的组合,就不叫VLA了。”



尚不具备研发VLA模型的具身智能公司,则将目光投向了大模型厂商。

在阶跃星辰的展台上,摆放着一台青心意创的“Orca机器人”,能与参展者互动,进行唱歌、跳舞的表演。青心意创对《财经天下》表示,Orca机器人能实现自然语言理解、精准肢体动作与丰富情绪表达的深度协同,达成“语言指令→动作轨迹→情绪表达”的低延迟闭环响应。

“不同大模型厂商在模型能力上各有侧重,阶跃星辰在唱歌、跳舞等场景上的交互做得比较深,方便了我们在这方面的功能展示。”



出人意料的是,腾讯也在此次WAIC上放出大招,为具身智能公司“补”上大模型短板。

7月27日,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与福田实验室联合发布了具身智能开放平台Tairos“钛螺丝”,以模块化的方式提供大模型、开发工具和数据服务,通过即插即用的方式面向机器人行业开放。

腾讯首席科学家、Robotics X实验室主任、福田实验室主任张正友对《财经天下》表示,Tairos平台就像为各类机器人装上“大脑”,让机器人具备感知世界、规划任务以及自主决策的能力,“从被动执行指令的机械体进化为主动适应现实世界的智能生命体”。

目前,腾讯Tairos平台首批合作伙伴已有包括越疆科技、乐聚机器人、帕西尼感知科技、擎朗智能、众擎机器人科技、宇树科技等多家机器人公司。

此次WAIC上,作为行业的“压舱石”,一些大厂在工业制造等领域表现出了不俗实力。其中,海尔集团旗下的卡奥斯便带来了工业大模型、数字孪生、工业智能体等,展示了其在AI基础能力助力下搭建起来的工业互联网生态。

卡奥斯向《财经天下》介绍了其以天智工业大模型为顶层技术支撑,以家电、化工等行业智能体与工业软件为空中链接,以智能终端及工业机器人等为落地手段,多角度构建出平台“天空地一体”的AI科技体系。

目前,卡奥斯在助力延长石油、新金集团、顺科智联、华鑫铜箔等企业转型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果。以延长石油集团为例,卡奥斯表示,“以前要排查采油区故障时,需要500个专家推14万口井,耗时一个月才能诊断完一轮。现在我们将他们的效率提高了70%,500个专家降到90个一线工人就能完成”。

毫无疑问,万物皆可AI的时代已经到来。在科技公司乃至全行业已经悉数与人工智能连接之际,AI的发展将更广阔,也将加速踏入深水区。

(作者 | 林小葵,编辑 | 李不清,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本内容来自财经天下WEEKLY)

Top

1、暑期档电影总票房突破65亿元 《南京照相馆》继续领跑

2、蔡正元就是不见棺材不落泪,蔡正元的新浪微博

3、官方通报后,被亮证当事人称调查结果挺透明,亮证亮照是什么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tuanjian7.cn/PZM/detail/moopln.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与子同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