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四大名著,步子不妨大些,四大名著不让翻拍:广电总局叫停四大名著翻拍组图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翻拍四大名著的消息一经传出,群众就不困了。一边嚷嚷何必翻拍,一边积极出谋划策。
几个团队里,郑晓龙和流潋紫合作《红楼梦》的消息较早落实,硬糖君还讨论过按《如懿传》的拍法会变成怎样的宅斗宫斗(《流潋紫演说红楼梦,李少红等来郑晓龙》)。另外三部的网传爆料,就有些分不清虚实了。
“柠萌负责《西游记》,孙悟空的扮演者将放眼全球”。这不禁让人想起六小龄童老师,当年关于中美合拍西游记的伟大畅想。弄个印度裔演员回归西天本色,说不定在花果山天天又唱又跳。“唐僧一角则有望女性反串”,这个硬糖君是不太信的,难道是受了日版影响?
“《水浒传》由新丽制作,将挖掘各地硬汉演员,并考虑退役运动员”。水泊梁山,建议游泳运动员汪顺必须有个角色。林丹则可以直接饰演林冲,虽说不比周野芒版还原,但肯定比脸颊凹陷的胡东版精神多了。
“正午阳光接到《三国演义》,核心角色将由实力派演员担任,次要角色由流量演员担任”。这样,胡歌来一次反差演曹操吧,和荀彧、郭嘉们保准出一套连连看CP。靳东则发挥中年商务儒雅风,挑战“草鞋大王”刘备。于和伟就演孙权,弥补他只演过曹操、刘备的遗憾。正所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于和伟。
四大名著翻拍是一项重大工程,还没开拍,网友就紧盯着“要照原著拍”。但依硬糖君看,步子不妨大些,直接文字转视频,那不成AI了吗?经典已经珠玉在前,总局翻拍的用意,也是让10后看“新经典”。要说大胆改编,显然是80年代拍的西游、红楼更加大刀阔斧,而一板一眼照着原著拍甚至念的10年代版本又如何呢?
更何况,四大名著拍好了可能成为时代经典,拍孬了也不要紧。过个十来年,自会有当年的小孩长大为你岁月史书。君不见,当年《新还珠》如何恶评如潮,李晟参加浪姐却被追封为“00后童年女神”。而李少红版《红楼梦》,十年后又有多少人为之翻案。
什么是经典,这取决于童年看到什么。
水浒选秀,三国点将
《水浒》有一百单八将,刚好学选秀整个“101”。依硬糖君看,训练营模式是最适合《水浒》选角的。新丽可以牵头,拉上腾讯视频搞选角训练营,内容就是骑马、射箭、无氧训练,不穿上衣的体能课弄成VIP加更。
这样的好处,一方面可以为《水浒》选出真正硬汉型小生,遇见潜力股就直接签了,运气好选出个于适,运气差也能开半个陈牧驰。一定要注意背调,避免在综艺期间就塌房。虽然内娱对男星的包容度很高,但新人演员还是要避免这样的舆论风险。
另一方面是给内娱输送新鲜血液。封神质子团的走红,就是“男大”“体育生”在内娱的投影。当然,标准也别全整成鲁智深那样,必须要有肌肉和脸蛋兼得的“浪子燕青”。糙汉和美男的比例大概10:1,除了燕青,柴进、花荣、史进、张顺、武松、石秀、董平这些演员都可以考虑帅气小生。尤其是西门大官人,渣男更需要颜值!
男演员如果已经花费这么大精力,女演员就可以直接提名了。毕竟《水浒》里有记忆点的女性角色少得可怜,硬糖君提名东北雨姐出演孙二娘。武松进店,雨姐上了一盘肉馒头。武松问:“老板娘你这店里怎么就你一个人啊?”雨姐笑道:“我家老蒯走亲戚,还没回来!”
最近有网友讨论《潜伏》里翠萍为什么不会被人怀疑是卧底。群众锐评:那是你被姚晨的形象带偏了。什么妇女能一脚踢翻马奎,必然只有膀大腰圆的狠角色。站长也会顺带打消对余则成的怀疑:“怪我多想了,余主任一直不肯接太太过来是有道理的。”
《三国演义》由男味十足的正午操刀,班子也容易搭建。前面说了胡歌演曹操,其实参考《琅琊榜》他演诸葛亮也行。“得卧龙得天下”与“得江左梅郎得天下”的逻辑是一致的。效法《风起陇西》,新版《三国》孔明建立一支类似琅琊阁的专属情报机构亦在情理之中。想想梅长苏病恹恹的样子,和鞠躬尽瘁的相父还真像。
刘奕君和李乃文,可以尝试曹操。前者属于一看就很有心机,后者则是拉长人中的蔫儿坏。王劲松直接演荀彧,毕竟在《军师联盟》里演过一次了。刘涛必须饰演何太后,真正三国人妻天花板,除了刘涛简直想不到还有谁能胜任!央视版《三国》,曹操扶着何太后请她权摄大事,无心插柳却成名场面。
至于吕布,硬糖君提名吴磊。不仅可以全了和胡歌的CP情,也算是《琅琊榜》班底的巧妙化用。戏份不多但足够惊艳的貂蝉,则非“题海战术”的陈都灵莫属。想象她靠着董卓的肩头嘤嘤嘤,吕布能不有杀心?
红楼宅斗,西游职场
郑晓龙擅长拍宫斗,所以“红楼梦版甄嬛传”是群众的普遍想象。别的不说,至少贾元春如何中选,又如何殒命,就很有发挥空间。有红学家认为贾元春暴毙时怀有身孕,是被政敌算计下毒了,确实值得拍出来,而不是老版那样云山雾罩。拍打胎,咱也是专业的。
元春省亲对家人哭诉皇宫是“不得见人的去处”,这个“不得见人”难道仅仅是字面意思吗,还是有宫斗的激烈残酷隐喻其中?后宫与前朝的关系,大家族与政治派系的亲疏,都是郑晓龙可以着力的地方。
自然,《红楼梦》的宅斗还是主流。尤其是近年关于它的宅斗解读走红后,硬糖君深感大家族生活的不易。怎么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蕴含那么丰富的信息了?胡适、周汝昌看了也要自愧缺心眼子。
按最新解读,《红楼梦》虽然没有滴血验亲局这么刺激的桥段,但隐藏斗争非常多。比如说群众挚爱的“螃蟹宴”,简直是人精才能参悟的高端局。螃蟹宴还没开席,贾母就大怒到红温,本以为是湘云请自己,谁曾想湘云这个傻丫头被宝钗当枪使了。贾母走的时候还喊黛玉少吃,说螃蟹不是好东西——看起来是心疼外孙女,实际是在骂薛家呢。
宝钗借着诗社名义请客,但因为自己就是客人不好定在贾府何处请。而凤姐定在藕香榭,就是为了“反杀”宝钗。故意选个坐不下多少人的地方,凤姐和李纨都站着服侍,为的就是告诉宝钗主客有别!
湘云摇人,宝钗出钱,凤姐安排,这么看螃蟹宴确有蹊跷。可惜从原著到87版,硬糖君只看出个和乐融融、螃蟹真香,简直是白看了。也佩服能想出这些道道的互联网红学家们,怕不都是山东酒桌上的十级学者。
鬼片“悼明”版李少红已经拍过,再复刻已然无趣。郑晓龙若能把这些人性斗争拍出来,相信宅斗版《红楼梦》也是有看点的。君不见,《知否》的短视频名场面也是“常嬷嬷骂康姨妈”、“明兰饭局大战小秦氏”、“明兰质问父亲记不记得亡母”呢!
至于《西游记》,职场化解读是近年的大方向,找拍《三十而已》《猎罪图鉴》的柠萌来主持,说明咱组织是真能识人善任。到时候整个师徒职场+女妖精群像+志怪悬疑,谁不想尝尝咸淡?无论在什么时代,《西游》的翻拍总是最具当代性、最方便观众代入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名著
举凡名著影视化,都是初期大刀阔斧创意十足,后期越发胆小回归原典。87版《红楼梦》是多个版本里的封神之作,却也是情节上和原著出入最大的。李少红版《红楼梦》至今豆瓣没过6分,却是最符合原典的。
这是一个值得玩味的反差,尊重原典未必会成为免死金牌,勇于创新反而是出其不意的破局之法。类似金庸剧,张纪中总是老老实实亦步亦趋,反而落下缺乏新意的口实。TVB经常魔改,却因为删减得当被奉为圭臬。
看李晟版《新还珠格格》长大的05后,再回头去看赵薇、林心如版《还珠》,会发现一个恐怖的事实:那就是旧版根本没有班杰明这个角色。那些班杰明留下身影的场面,在旧版里都是空缺的。
在原本已经固定的场景里,创造班杰明这样的新角色,让他像《新月格格》里的小三一样“加入这个家庭”,对于琼瑶来说不算难事,毕竟是本人参与,风格不至于突兀。四大名著就不一样了,因此创新风险也不可小觑。
郑晓龙版《红楼梦》,最大危机在于过度“爽剧化”。这在《藏海传》已微露端倪,虽有正剧的形制,但内核与看点是复仇爽文的。其核心叙事智慧,应该是在保持宅院戏剧的同时,呈现更多女性成长。《甄嬛传》里的香消玉减,和《红楼》的万艳同悲是相通的。
柠萌拍《西游记》,确实可以借鉴自己在都市题材上的优势,为角色赋予更多当代解读空间。红孩儿的原生家庭,白骨精的容貌焦虑,百花羞的离异子女。但这种借古喻今也不能太着相,起码妖怪万不可喊出“我们女妖精就当如何如何”。考虑到西游的儿童观众最多,能像《浪浪山》那样成年人看社畜、小孩子得欢乐是最好的。
《三国演义》的症结在于历史厚重感和年轻化叙事的融合,正午面临的挑战是过度简化可能导致权谋儿戏,过度沉重又可能失去新观众。语言的选择就值得揣摩,是像央视版那样有古典韵味的明清白话,还是《新三国》那样的现代口语。考虑到如今古风歌曲瞎写也能红,把台词弄复古一些没准更好。
《水浒》才是块硬骨头,就连央视版也没有其他几部成功。梁山好汉本身是有些道德困境的,他们确实锄强扶弱,但也有滥杀和仇女问题。一种处理方式可能是凸显“乱世普通人”的视野,把整个社会矛盾作为突出主线。如此既保持了批判力度,又避免了过度美化暴力。
需要强调的是,经典之所以需要当代重构,并非因为前作不够伟大,而是每代人都有权利用自己的语言和视角重述人类的永恒命题。央视版把经典从文字转为影像,完成了向大众普及的使命。而当前翻拍的任务,则是在全球化和后现代语境下,探索这些故事的新可能。
1、中国是得好好“反思”了:为何与世界“渐行渐远”?甚至与其他四常也“格格不入”?
3、尘封81载首度公开:飞虎队飞行员之子讲述跨越时空的友谊传承,飞虎队飞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