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总统访美,印证冷战对峙模式在东亚延续,韩国总统来华访问
当韩国总统李在明于8月24日从日本飞抵华盛顿,开启这场备受瞩目的三天访美之旅时,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次看似常规的外交访问,实际上折射出一个更为深刻的地缘政治现实:冷战对峙模式尚未完成历史转型。
25日在白宫椭圆办公室举行的韩美首脑会谈,以及随之而来的工作午餐,其议题设定和讨论内容都清晰地证明了这一点。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专家简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这一现象的绝佳窗口。
仔细分析韩美两国领导人讨论的核心议题时,会发现它们几乎完全承继了冷战初期的基本逻辑:同盟依赖、军事威慑、阵营对立。
李在明此行要处理的3500亿美元投资计划、防务负担分担,以及最为敏感的“战略灵活性”问题,每一项都深深植根于70多年前形成的地缘政治架构之中。
三八线依然存在,朝韩之间在技术上仍处于战争状态。
就在访问期间,为期11天的美韩大规模联合军演在韩国进行。韩国军方动员约1.8万名军人参与。演习旨在通过模拟"真实威胁",强化美韩在各作战领域的协同能力。
这不仅是历史遗留问题,更是当前东亚安全格局的根本特征。
冷战式对峙的延续,最直观的体现是军事对抗的常态化。
美国专家预测朝鲜可能在峰会期间进行导弹试验或核试验,因为"三个不利因素同时出现"——峰会举行、美韩军演进行,且没有外交接触沟通的渠道。
这种“挑衅——回应”的循环模式,是冷战时期形成的行为逻辑在新时代的延续。
汉弗莱斯营作为"全球最大的美军海外基地"的存在,以及韩国承担从10亿美元可能增加到50-100亿美元防务成本的现实,都说明这种军事对峙已经制度化、常态化。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阵营对立的深化和重构。
简报明确指出,俄罗斯正在向朝鲜提供"食物、能源、现金、武器和技术",使朝鲜能够"无视、激怒、恐吓、勒索韩国和美国"。
这种援助模式与冷战时期苏联对朝鲜的支持几乎如出一辙。
与此同时,美韩日三边军事合作的加强,特别是围绕"战略灵活性",出现了将驻韩美军用于应对中国相关突发事件的考虑,表明对抗的范围已经从朝鲜半岛扩展到整个东亚地区。
特别是华盛顿如今已经将中国列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
经济领域的"武器化"趋势同样明显。韩国350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对美关税的妥协,再加上在芯片制造、造船等技术优势领域向美国的资本转移,都体现了经济合作与安全考量的深度捆绑。
这种经济安全化现象,正是新冷战区别于传统冷战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分析这一复杂局面时,我们必须高度警惕一种危险的倾向,即将中国与朝鲜、俄罗斯在舆论上“捆绑”为军事同盟。
这种观点显然是有意制造和放大"中国威胁论"的表现,目的是为美军拉住日本和韩国等同盟国,在中国周边加紧军事部署。
事实上,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立场始终是维护半岛无核化和地区稳定。
中俄之间虽然在某些国际议题上立场相近,但两国都有着独立的外交政策和国家利益考量。
将三国简单地归为一个对抗西方的统一阵营,不仅违背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常识,更是为了在舆论上孤立中国而刻意构建的叙事框架。
对中国而言,东亚冷战格局的变异式延续确实带来了多重压力和挑战。
首先是朝核问题的区域性外溢效应。这加大了日本韩国的安全担心,更为美国在东亚地区部署更多军事力量提供了借口。
其次是美韩军事合作的涉台化趋势。所谓"战略灵活性"问题的核心在于,美国希望驻韩美军及军事部署"将任务半径扩大到台海方向",这直接增加了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复杂性和冲突性。
第三是经济科技脱钩压力的加大。韩国在半导体、造船等关键领域与美国的深度合作,客观上参与了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和供应链重构,这对中国的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构成挑战。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既不能对威胁视而不见,也不能过度反应。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当前的对抗格局并非不可改变的宿命,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中国是全球型大国,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亚洲国家的和平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和平发展。
中国通过坚持对话协商、管控分歧、寻求合作,仍然有可能为东亚地区找到超越冷战思维的发展新路径。中国有能力引导亚洲跨越冷战思维,重构安全格局。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我们有坚韧的战略耐心来应对长期挑战,也有足够的智慧来化解紧张推进地区和平与合作,更有坚定的意志来捍卫国家核心利益。
the end
2、经历四次手术,00后“折叠男孩”姜延琛术后挺直脊梁,将重返校园
3、记者手记丨在科隆国际游戏展看中国游戏走向世界,科隆游戏展参展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