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九旬老党员的笔迹!复旦团队用AI给手写历史一个数字未来
“拆开爷爷手写信的那一刻,仿佛触摸到了一个时代的温度。”今年1月,本报报道了复旦大学“信息互动设计”课程的学生尝试用数字化方式帮助老人创建回忆录的暖心故事。这个名为“回声”的项目,意外地在92岁老党员李春希的生命中激起了真实的“回声”——老人看到报道后,用一纸工整的手写信叩开了师生的心门,由此,一段跨越年龄的数字化传承探索开始了。
从新民晚报上看到报道后,李春希给蓝星宇写了一封信
决心留存历史笔触
“回声”由复旦广告学专业的张国清领衔设计,是一款旨在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老年人创建回忆录、家谱、相册,同时可以进行记忆力、表达力训练、完成独一无二的口述历史的应用。张国清出生在军人家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全是老红军,爷爷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翻过雪山草地,身体里还留着弹片。尽管从小听父母讲长辈的故事,那些碎片的记忆却在祖辈去世后成为了遗憾,令他有了冲动想要为中国家庭创造“精神传家宝”工具。
“爷爷的来信开启了我和同学们的一场奇遇。”课程主讲老师、复旦新闻学院副研究员蓝星宇觉得,“回声”是课堂上的一颗“种子”,它悄悄发芽生长,经媒体报道后,如同蒲公英般意外飘落到了这位耄耋老人的面前。
李爷爷花费数年心血,一笔一画记录下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手稿累积了“一麻袋”。他积极而热忱地联系蓝星宇,让课堂上的“回声”在真实社会里激荡回响。“当时我打开信箱,一点点拆开爷爷手写信、读到爷爷的文字时是非常感动的。当下这个特别快节奏、人和人的关系似乎变得更冷漠的时代,还能够产生这种特别真实、温暖的联结,真的弥足珍贵。”于是蓝星宇决定和学生一起守护这份温暖。
复旦师生用AI识别老人手稿并进行人工标注
打造数字历史回忆录
今年春天,记者曾随蓝星宇与学生们登门拜访李春希爷爷。李爷爷把回忆录认认真真整理、誊抄,装订成一本自传体小说。故事里是他非常丰富的人生故事,反映了共和国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及老一辈刻苦奋斗、勇于争先的精神价值和家国情怀。原本老人只是期待师生们能够帮助他修改润色文本,将来或许能够出版。蓝星宇告诉他,还可以尝试用新媒体的形式对文本进行加工,用视觉、声音等多模态的方式呈现故事,数字化的形式更适合网络时代进行传播,而且数字化的回忆录不会像手写稿一样被风霜侵蚀,可以被一代一代的人分享、传阅,它的生命可以更加绵长。
更令人意外的是,大家从李爷爷手中接过一沓沓厚重的手稿,仿佛触摸到了半个多世纪前的心跳——钢笔字迹深深浅浅,有工整的楷书,也有飞扬的行草,甚至夹杂着几笔建国初期的二简字,宛如一部活的汉字演变史。蓝星宇当即坚定了心里的一个创想——自如其人,要留住爷爷的字。“爷爷笔触的舒展、开合和停顿,透露出充满文采又一丝不苟的气质。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是我自己,或者当下的年轻人来写同样的文字,它一定不是长成这样。甚至由于过于依赖电脑和手机,我们根本就已经‘提笔忘字’了,更没有了专注于这一笔一划的能力。”蓝星宇认为,爷爷的字就代表了爷爷本身,希望尽可能地把字的各种属性保留和还原,实现“视觉回忆录”。
AI挑战繁简行草
很快,蓝星宇在复旦发起了招募,吸引了广告、计算机、新闻、中文等专业的学生,一支跨学科的团队集结开工。不过,要保留爷爷字迹的特质团队遇到了一些困难——尽管爷爷已经誊抄工整,但混杂简体、繁体,行书、草书简写等书写习惯为原始数据的识别和预处理带来了难度。团队试过通用文本识别模型,效果都不太理想。“我们也希望得到相关企业或者科研团队的支持,提供简体、繁体等多种字体的同时识别。如果还能识别手写体,或者说书法字体的专用模型,那就更好了。”
接下来的校对和转化也并不轻松。暑假里,团队又有新成员加入,甚至有香港学生加盟负责繁体字的人工校对,中文系的学生对文字进行适当润色。蓝星宇说:“我们还需要设计方面的人才,对文本数据进行挖掘和可视化呈现,这里面有非常多的想象空间和艺术创作的可能性。”
最近,李爷爷又写信给复旦
尽管困难重重,李爷爷和家人、蓝星宇团队仍然对这场既传统又创新的温暖守护充满热情和期待。团队执着地希望将这些充满人情味、充满历史感的手写文字保留,“手写体的保留也提示我们中国文字的美妙和深邃,让人能够时时想起写字的愉悦,和那种把字留在纸上的踏实感。”蓝星宇觉得,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承中华文化和汉字书写传统的课题。
李爷爷的数字回忆录,值得拭目以待。
新民晚报关注并报道这个温暖的故事
原标题:《留住九旬老党员的笔迹!复旦团队用AI给手写历史一个数字未来》
栏目编辑:陆梓华 题图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摄 图片来源:蓝星宇团队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易蓉
1、硅谷AI人才战的最终赢家?Anthropic吸引力占优,远高于Meta和谷歌,硅谷人才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