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走笔丨“不只是食物,更是希望”——为非洲孩子餐桌带去希望的“中国草”
新华社基加利7月31日电 丝路走笔|“不只是食物,更是希望”——为非洲孩子餐桌带去希望的“中国草” 新华社记者吉莉
7月17日,在位于卢旺达南方省胡耶区的中国援卢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一名学员在拍摄菌菇。新华社发(黄万晴摄) “蘑菇不仅是孩子们餐桌上的一道菜,更是一粒改变未来的种子。”在一场菌草技术培训班上,卢旺达女孩爱丽丝·阿卢埃特·玛丽·蒙尤拉班加对新华社记者说。 记者在中国援卢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近日举办的“第二届非洲菌草技术应用培训班”上结识了蒙尤拉班加。她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关于菌草、蘑菇和“营养餐”的故事。 蒙尤拉班加是卢旺达南方省布萨萨马纳技术学校的体育老师,也是学校“营养餐”团队的骨干成员。所谓“营养餐”,指的是卢旺达政府近年来推进的一项计划,为了让从学前班到中学的孩子们能在学校吃上营养餐,鼓励学校采购本地农产品,支持社区农业发展。
7月17日,在位于卢旺达南方省胡耶区的中国援卢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学员们观看菌菇。新华社发(黄万晴摄) 不过,在推进营养餐计划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因家长交不起伙食费营养餐计划难以维持的困境。作为一线教师,蒙尤拉班加深知一顿温饱饭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也一直努力寻找既经济又能保障营养的解决办法。 今年5月,蒙尤拉班加前往中国福建农林大学参加菌草技术交流活动,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一源自中国的农业技术创新。“那次学习让我对蘑菇种植背后的科学原理、营养价值和经济前景有了更深的认识。” 菌草是由中国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上世纪80年代研发的草本植物,能作为蘑菇培养基,也可用作牲畜饲料、生态治理材料等,具有广泛用途,被亲切地称为“中国草”“幸福草”“太阳草”。
7月17日,在位于卢旺达南方省胡耶区的中国援卢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学员们观看菌菇样品。新华社发(黄万晴摄) 从中国回来后,蒙尤拉班加开始在学校里小规模试种菌草,自制蘑菇培养基培育蘑菇。目前学校每周至少安排两次以蘑菇为主菜的营养餐,营养均衡、成本低廉。她自信地说,随着菌草技术的成熟和产量提升,学生餐桌上的蘑菇还会更多。 “我们不光想种出蘑菇,更希望掌握从菌草种植、基质制作、食材加工到营养搭配的整套流程。”她说,“这样一来,不仅能改善学生的日常膳食,还能将多余产品售卖,为学校增加一点收入。”蒙尤拉班加希望这种方式能够推广到更多乡村学校,让大家看到“这条路走得通”。 “我的梦想不止于校园。”蒙尤拉班加还有更长远的打算。她说:“我希望将来能创办一家本地公司,为青年和女性提供蘑菇种植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立和就业。”怀揣着这样的“蘑菇梦想”,蒙尤拉班加再次走进了培训班,一边听讲,一边认真记录蘑菇种植的每一个技术要点,准备回校后立即投入实践。
7月17日,在位于卢旺达南方省胡耶区的中国援卢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专家陈晓斌为学员讲解菌草粉碎后的应用。新华社发(黄万晴摄) 这次培训由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卢旺达农业与动物资源部和福建农林大学联合主办,共吸引来自5个非洲国家的57名农业官员、教师和发展工作者参加,内容涵盖菌草在食用菌栽培、牲畜饲料、生态修复等领域的多种用途。 中国援卢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专家陈晓斌表示,菌草技术与卢旺达国家营养发展战略高度契合。中心今后将专门为学校开展定向培训,帮助更多教育机构把这项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 在蒙尤拉班加看来,蘑菇“不只是食物,更是希望”。“这次培训对我来说是一次关键机会。我已经准备好了,不只是为了个人成长,更希望能通过教育、农业和创新,让这项技术真正落地,给更多人带来改变。”
7月17日,在位于卢旺达南方省胡耶区的中国援卢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学员们观看菌草粉碎。新华社发(黄万晴摄)
7月17日,在位于卢旺达南方省胡耶区的中国援卢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学员们观看菌菇样品。新华社发(黄万晴摄)
1、北京密云通报太师屯镇养老中心受灾救援详情,北京市密云县太师屯镇
2、为和平发展注入青春力量(弘扬“上海精神”:上合组织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