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咖啡摘冠后,贵州菜为何能站稳北上广?,贵阳简餐好吃的咖啡厅
贵州,正在变得不一样——这个曾经偏居西南的“小透明”,除了避暑和漂流出圈外,如今正以咖啡与美食为媒介,悄然刷新着外界的认知。
2025年7月,霍启刚与郭晶晶专程造访贵阳“乔治队长”咖啡馆,不仅品尝特色咖啡,更与主理人深入交流烘焙技艺。
这家咖啡馆的火爆并非偶然。就在两个月前,主理人彭近洋刚在印尼雅加达举办的2025世界咖啡冲煮大赛中勇夺桂冠。值得玩味的是,彭近洋并非孤例——在他之前,已有不少贵阳咖啡师在国内外各类赛事中斩获大奖。
无独有偶,足球巨星罗伯特·巴乔和罗伯托·卡洛斯同期也在贵阳打卡了贵阳的咖啡店。虽然是为了村超而去的贵州,但据说他们对贵阳咖啡的评价都不错,这样的场景,在过去的贵阳难以想象。
贵州不像云南产咖啡豆,但却把咖啡玩出了花儿。
与咖啡同样引人注目的,是贵州菜的异军突起。以“山”系列为代表的贵州菜品牌正在一线城市快速扩张,动辄需要排队数小时才能品尝。从深山到都市,从默默无闻到一位难求,贵州风味正在完成它的华丽转身。
咖啡与美食的双重出圈,不禁让人好奇:这个西南省份,为何突然站到了聚光灯下?
中国的“人均咖啡第一城”是哪里?
很多人会脱口而出——上海。这座摩登都市拥有发达的潮流文化、密集的跨国品牌,写字楼里的咖啡机几乎成了标配。也有人会提名云南,毕竟那里是中国咖啡豆的主产区,弥漫着山野间的豆香与风土气息。
但很少有人能想到,真正的答案藏在西南的群山之中——贵阳。
长期以来,作为贵州省会的贵阳,与整个贵州一样,在川渝和云南的光环下显得存在感薄弱,就像西南版图中的“无名之辈”。但如今,这种印象正在被打破。
这座常住人口约600万的城市,咖啡馆数量已突破3000家,平均每2000人就拥有一家,成为中国咖啡店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据在2025年仍在稳步增长。贵阳市商务局的统计显示,在3000多家咖啡店中,本土品牌占比惊人,达到1248家,远超瑞幸、星巴克等连锁品牌的覆盖率。
为什么这座乍一看与“中产饮品”不大相关的城市,却能成为“人均咖啡第一城”呢?
一位贵阳西餐酒吧的经营者老徐(化名)道出了关键:“贵阳咖啡很卷,很早以前在一座商务楼里就有几十家夫妻咖啡店,经过这么多年竞争,能留下来的都是真本事。”
这种“卷”并非无序竞争,而是源于深厚的咖啡文化积淀。
早在2005年,贵阳就孕育了精品咖啡的萌芽,与上海“15分钟提神速饮”的商务风格不同,贵阳的咖啡文化更注重慢品与技艺。早期的精品咖啡馆如“悦读时光”“高原家”“土壤咖啡”等,培养了一批专业咖啡师,并在冲煮、拉花、烘焙、培训等多个领域深耕。
由于市场规模有限,贵阳的咖啡馆不得不精益求精,在品质和创新上不断突破。这种“小而精”的生态,反而催生了一批高水准的咖啡馆和顶尖咖啡师。
贵阳的咖啡文化极具创造力,咖啡师们大胆融合本土风味,推出折耳根美式、木姜子特调、刺梨冷萃等特色饮品,让咖啡成为贵州风味的另一种表达。
与此同时,贵阳还是“咖啡冠军之城”。2025年5月,贵阳咖啡师彭近洋在WBrC世界咖啡冲煮大赛上夺冠,成为贵阳首位世界级咖啡冠军。
在此之前,贵阳已走出十余位全国冠军。例如,“对的咖啡”主理人胡颖先后斩获2015年世界咖啡师大赛中国区冠军、2016年世界咖啡与烈酒大赛中国区冠军;“吾界咖啡”主理人强华则是CCL中国咖啡冲煮大赛认证评审……
老徐(化名)补充道:“贵阳相对来说比较松弛,贵阳人也愿意花钱消费。”
2023年《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显示,贵阳人在“愿意花钱取悦自己”的城市中排名全国第二。这种消费习惯,使得咖啡馆不仅仅是喝咖啡的地方,更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慢下来、坐下来、聊天、发呆、思考,甚至只是静静观察街巷里的人间烟火。
当然,贵阳独特的“小巷文化”也为咖啡馆提供了理想土壤。云岩区的文笔街、电台街、蔡家街等老巷弄,既保留着历史痕迹,又充满市井气息。在这些街角,一家家社区咖啡馆如蒲公英般悄然生长,成为城市里最温暖的风景。
在贵阳咖啡迅速崛起的同时,贵州菜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出走”西南。
这两年,以“山”“云”字辈为代表的新派贵州菜——山石榴、山迈山、半山腰、三出山等品牌正在一线城市快速扩张,节假日排队三小时已成常态。
在其他实体餐饮“卷生卷死”的时候,越开越多的云贵菜为什么越开越多?
贵州菜(黔菜)的走红首先得益于其独特的风味体系。由贵阳菜、黔北菜和少数民族风味共同构成的黔菜,以“辣酸鲜”为灵魂。除了广为人知的酸汤,糟辣脆皮鱼的糟辣酸、丝娃娃的醋酸、黔西酸笋鱼的发酵鲜,构成了层次丰富的味觉图谱。
贵州菜的突围还在于成功完成了高端化转型。
一批云贵bistro(小酒馆)将“中餐西作”玩出新花样:工业风吧台与民族蓝布共存,艺术吊顶与云南土特产同框,新国风的毛笔字横幅、肆意生长的绿植与半明半暗的灯光,共同营造出“香香饭”的氛围感。这种将西南自然野性与都市小资情怀结合的设计,恰好契合了当代年轻人对“差异化体验”的追求。
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则让贵州从“被遗忘的美食天堂”变成“流量密码”。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92.5%的山地丘陵与喀斯特地貌,让这里的饮食文化较少受外界冲击,保留了更原汁原味的风味。
当UP主们需要挖掘“未被过度商业化”的吸睛内容时,贵州的酸汤、烙锅、折耳根便成了“优质资源”。消费者对“原始感”的好奇,与贵州菜“被遗忘”的标签形成反差,催生出独特的吸引力。
与咖啡行业相似,贵阳的餐饮生态也充满“内卷”活力。但这里的“卷”并非恶性竞争,而是源于市民独特的生活方式:
作为经济后进省,贵阳人的生活节奏更慢——通勤时间短、加班少,上班族有更多自主时间钻巷觅食。
这种闲适的生活状态,让贵阳人对美食的探索近乎“执念”:一家粉店的码子能多达十几种,一个洋芋(土豆)通过煎炸焖炖能做成十余种小吃,甚至自成一席。标准化连锁店在此失效,因为贵阳人更热衷于“钻头觅缝”地寻找美食。
另外,贵州的包容也成就了贵州菜。
老徐(化名)在接受采访时说:“有很多全国各地的人因为三线建设到贵州,因此口味上也比较多样化,能接受很多外来口味,所以,各类菜系在这里都有比较成功的案例。”
这种开放基因,让贵州菜既能坚守酸辣本色,又擅长吸收外来元素。所以当“山”字辈餐厅走出贵州时,也能结合更多外部元素,在外地快速扎根。
贵阳的咖啡与餐饮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与政策支持。
贵州省商务厅2025年拨款1000万元支持黔菜发展,重点推广酸汤、烙锅等特色产业,并扶持限上餐饮企业及孵化平台,助力中小企业标准化、连锁化。
贵州烙锅
对咖啡业态的培育同样积极——6月,贵阳召开“为了一杯咖啡来贵阳”座谈会,将咖啡馆与文旅、非遗、历史地标深度融合,推动其从单纯的“消费场所”升级为城市“体验节点”。这种政策引导,为餐饮产业的创新提供了土壤。
一边是贵州、苗寨、酸汤、炭火、糯香、苗绣构成的“山野美学”,充满原始与传统的东方气息;另一边是咖啡师用浅烘豆、手冲分层、夺冠拉花展现的“洋气讲究”,将国际咖啡文化做到极致。
从咖啡馆到酸汤店,两种截然不同的载体,共同讲述着一个故事:当独特风味遇上创新表达,“无名之辈”也能成为“味觉顶流”。
但贵州菜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尽管“山”字辈品牌在一线城市引发排队热潮,整体规模化程度却不高。据红餐大数据,截至2024年11月,超99%的云贵菜品牌门店数在5家及以下,门店数超100家的品牌占比仅0.01%,全国化扩张脚步缓慢。
餐饮行业有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小众品类走红后往往会经历“大众化-同质化-衰退”的循环。如今的云贵菜似乎也面临这样的考验——一方面,各类贵州菜在加速扩张;另一方面,消费者的质疑声也日渐增多。
原本以“实惠、性价比”为标签的云贵菜,在融合创新后被部分消费者认为“少且贵”“口味复制粘贴”“不土不洋”,失去了原有的烟火气。
这些争议恰恰反映出,如何在保持特色与追求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是云贵菜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课题。
这场关于“味道”的突围,或许才刚刚开始,但保持特色品质是永恒不变的成功之道。
参考资料:
1、《排队3小时,云贵菜正在“血洗”北上广CBD》红餐网
2、《火遍北上广,贵州菜今年真的没对手了》新周刊
3、《不产咖啡的贵阳,咖啡店为何全国第一?》贵阳日报
3、破3.7亿!今年暑期档单日电影票房创新高,今年暑假电影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