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4 12:25 作者:今初
曹丰泽:为什么冷战结束了,基层溃烂的是美国而不是俄国?,曹丰泽百度百科
最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小村子居然还有一个小小的博物馆兼图书馆。说是图书馆兼博物馆,其实就是一间比较大的屋子,里面一侧是密布的书架,里面少说有上千本书,其中不少是苏联时代的老书,另外一侧则摆满了有纪念意义的老物件。这间房子同时还是颇受村里小孩们欢迎的活动室。
即使苏联解体了,原本就不富裕的小村庄变得一贫如洗,但是人们受过的教育,脑子里的文艺修养,是永远也不可能被剥夺的。伊万诺夫娜大婶尽管只是个偏远小镇的退休教师,但她的优雅和体面却不逊色于任何的贵族老钱。从这座小村庄的图书馆里,我隐约感受到了当代俄罗斯基层治理的现状,用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衰落、单位崩溃。
学习比较好的学生都考去了海参崴或者俄罗斯西边的好学校,年轻人逐渐流失。俄乌冲突开始之后,这里原有的男人们也大批大批地赶往战场,村子里的人烟更加稀少。我们采访了一位村里的大叔,大叔很遗憾地说,他们这里的工作岗位实在太过稀少,有出息的年轻人都考了出去,不会再回来了。学习好的孩子考去了海参崴,学习更好的孩子考去了莫斯科。当然不用说,还有许许多多的男人去了战场。大叔的视角或许很能说明一些问题,在他看来,所有的有出息的孩子都是考走的,他们出去上学,然后留在了当地不回来了。考试是他们离开家之前的最后一件事,这跟咱们是有点不同的。
我们知道在中国除了读书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出路就是打工,中国有太多的工厂,有汽车,有手机,有无人机,有机械设备,更有无数的轻工业品,这就使得一个中国的孩子不论学习成绩怎样,只要肯吃苦,他总归是有份工作,有个出路的。但是俄罗斯并没有我们那么多的工厂,那么多的就业机会,这里的孩子要想走出家乡,几乎只能依靠考试这一种途径。
然而,就算经济不断地凋敝,我们仍然不难看出,这个小村庄的运营还是井然有序的,村庄的基层管理体系仍然在运行。村子里面剩下的壮劳力还在每天勤勤恳恳地下地劳动。学校还在正常地上学、放学,孩子们衣服整齐干净,见人打招呼也十分有礼貌,很有教养,显然是能够接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和良好的家庭教育的。
村子里虽然人少,虽然贫穷,但每个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秩序井然,大家都在努力地生活。这座图书馆里的书虽然很旧,但是并不是堆在这里吃灰的。能看得出来,不少村民日常都会借阅这些书,大家的精神生活还是很丰富的,只是不知道现如今村民们还会不会在一起排练戏剧,还能不能凑齐一个戏剧班子。
在图书室的隔壁,有一间小小的电影放映室。我们去的时候,这里正在放映历史纪录片,几个不用下田种地的大妈正带着几个孩子在这里聚精会神地看纪录片。还招呼我们一起看,无奈我们听不懂俄语。这些朴素的村民们,他们并没有像某些地方的人一样,因为政治的变局造成了他们的贫穷,就自暴自弃,陷入成瘾物和性放纵的泥潭。反正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希望了,就出去打砸抢烧,用暴力去应对一切,而是仍然在积极地生活。
显然在圣诞村,基层治理是存在的,这种基层治理不仅仅是依靠法律和强制力,更多的是依靠村民们自发的道德和修养。我想,俄罗斯的基层治理的秘密或许就蕴藏在这个小小的、不起眼的博物馆里,这里没有什么名贵的藏品,但是却藏着俄罗斯国家建构的最重要的东西——历史记忆。村子里的小孩们来到了这里,他们会最直观地看到俄罗斯国家的历史。
什么是红场?什么是俄罗斯?什么是俄罗斯帝国?什么是苏联?他祖辈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塑造了他们是谁?他们该如何生活?伊万诺夫娜大婶还给我展示了一张老照片,拍摄于1955年的旅顺口,照片中的苏联军官是伊万诺夫娜的奶奶,当时正驻扎在旅顺口的苏联海军里做军医。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1、小型化重型车体加全导弹的无人炮塔构成的重型防护坦克,小型无人机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