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足球的那些成见与无法理解之事|观点有效,中国足球的成就
国足无缘2026年世界杯后,怪事不断。
先是有人认为业余队可以战胜国家队,又有人质疑球队外出比赛时带的行李太多,就连为国足提供资金支持的赞助商都开始被部分人抵制。
国足水平差,从球员到教练,别说放眼世界,就连在亚洲都变得越来越不入流。
可即便国足水平再差,也轮不到业余队来挑战,也不至于连外出比赛带几个箱子都要做一番公开解释。任何球队都希望能有赞助商垂青,获得资金支持的同时,还能彰显存在价值。可在我们这里,好事变成了坏事,被人莫名抵制了。
很难理解这些怪事发生和存在的逻辑。当越来越多的存在价值被流量定义后,走偏也就成为必然,就像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里表达的那样:群体不渴望真理,他们回避证据。谁能最有力地提供幻觉,就能统治他们。
▲世预赛十八强赛国足主场同澳大利亚队比赛。(赵宇拍摄)
01
专业主义
上周四,懒熊体育在北京搞了十周年球局,邀请老朋友们聚在一起,踢踢球。就是大家常说的“养生球局”,以球会友,节奏不快。
足球是个喜闻乐见的活动,七人制比赛,来了将近30人。以至于比赛不得不分为三节,每节30分钟,大家轮换着踢。
前两节比赛踢完,白队领先蓝队三四个球。进入第三节后,蓝队队长张辛昕——那个2009年随国安拿到联赛冠军的前国脚——开始发力,连进数球,让蓝队从落后变为领先,最终12比8赢下比赛。
当天晚上,张辛昕给我发来消息,称自己第三节踢得过于认真,有些过意不去,“主要是我们落后太多”。作为曾经的职业球员,即便退役7年,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头也还在,这东西是从小灌输的、刻在骨子里的——纵然是在踢养生球,也不愿意输。
与此同时,这故事也在告诉我们:只要专业人士一认真,业余的就顶不住了。
▲懒熊体育十周年球局部分参与者。
类似情况也在作家韩寒身上发生。2018年,韩寒在文章《我也曾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中讲过这样的故事:20岁那年,他与几个球友组队参加慈善球赛,对手是上海一支职业球队的儿童预备队,差不多五年级左右的学生。他们当时还想着要对小学生下手轻一点,“毕竟人家是儿童”。可当比赛真正开始后,他们上半场20分钟被灌了20个球。“我们进球数为0,传球成功不到10次,其他时间都在被小学生们当狗遛。”
韩寒在文章最后这样写道:从那次以后,每次和大家一起看球,看到职业队踢了一场臭球以后,身边的朋友们纷纷骂说自己公司的球队上去,也能把申花or上港or国安or恒大or国家队等队伍灭掉的时候,我总是笑而不语,心中荡漾起二十岁那个下午,被小学生支配的恐惧。而我也曾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
7年过去了,或者说在过去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互联网上仍然充斥着业余球队可以战胜国足的论断,他们缺乏对专业的敬畏心,认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可以战胜别人赖以生存的本事。无法理解。
02
认知偏差
同样无法理解的事还发生在7月10日。晚上8点43分,中国足球队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关于球队行李问题的解释说明。
说明中这样写道:本次赴韩参加东亚杯的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代表团共计51人,托运行李140件(其中个人行李84件,队伍装备行李56件),装备行李均为球队训练和参赛必要物资。
接下来便是对这140件行李,尤其是放置队伍装备的56件行李内的物品、数量进行详细说明,大到训练时用的标志杆,小到铲球裤、球袜。
用508字为球队的行李做解释说明,这在中国足球历史上还属首次。可以被理解为“公开透明”,但实际上毫无必要。
▲国足备战最后一场世预赛十八强赛。(赵宇拍摄)
中国足球队或许也清楚,这种科普意义不大,可是迫于舆论压力,又不得不这么做。因为就在该说明发布的三天前,中国队东亚杯首战0比3输给韩国队。球队在比赛过程中表现糟糕。
国足的表现的确该批。从球员到教练,乃至过去这么多年在国家队教练员选择、球员使用等问题上,都出现太多纰漏,被谴责是正常的,骂几句也问题不大。
可是,本该从专业角度进行的批判,走着走着就走偏了。部分人将焦点对准到国足出征时带的行李箱上,认为“成绩差的球队出国比赛时不配带那么多箱子”,甚至还能从中嗅到一丝腐败、谋私的气息。他们以此大做文章,在流量的加持之下,占领舆论高地。
一个人“成功”了,其他人便蜂拥而上,如法炮制,哪怕有的人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在群体无意识的情况下,本该是足球的问题,变成了行李箱问题,就像作家刘震云在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反复提到的那句话:人们习惯把一件事说成另外一件事。
一件事被说成另外一件事后,事情就被带跑偏了,最后弄得一团糟。迫于舆论压力,中国足球队不得不将行李箱“打开”,接受公众的检查。
一支51人的国字号队伍到国外参赛两周,带140件行李原本是件正常的事。有些队伍在参加世界杯时,甚至连比赛期间吃的部分食物都要从国内空运到赛地,这种武装到牙齿的保障是专业精神的体现。
可越是专业的东西,往往越容易被不专业的人进行歪曲解读。相声演员郭德纲说,如果我说烧煤可以让火箭发射上天,火箭专家但凡看我一眼,他就算输了。
国足不光看了,还回应了,输得更惨。
输赢放在一边,国足或许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大家做个关于常识性问题的科普。可是在这科普小作文下的1800多条留言里,仍有类似”差生文具多”的冷嘲热讽。有人这样写道:“踢个球而已嘛,一人一个书包足以(此处应该为足矣),书包内携带洗漱用品,球衣两套,球鞋一双,袜子一双(此处标点符号严格来说应为顿号)。”
所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偏见的确是一座山,一座永远也无法翻越的山。有些人既不知道专业是什么,也不愿意了解什么是专业。无法理解。
03
方向错误
最无法理解的是,国足赞助商也被抵制了。
自国足无缘2026年美加墨世界杯后,网络上便有人发起了关于国足赞助商抵制的活动,大致意思是谁赞助了国足,它的产品就会遭到抵制。
本以为这是国足失败后某种不满情绪的发泄,却没成想真的有人在做这样的事,就像是《乌合之众》所表达的——群体思维缺乏理性判断力,却具有极强的情绪驱动与行动冲动。以至于确定要赞助中国之队五年,每年出1500万元赞助费的汽车品牌比亚迪突然犹豫了,中国之队其他赞助商平安蒙牛、怡宝等也都受到一定影响。
有人解释说,比亚迪赞助的并非只有中国男足国家队,还包括女足、青少年国字号球队。还有人指出,比亚迪在海外赞助了欧洲杯、美洲杯、国际米兰俱乐部后,这次终于要助力中国足球了。要我说,完全没必要做这样的解释与科普。即便它只赞助中国男足国家队,也是对处在低谷期的中国足球的一种支持。
总有人抱怨国足没钱选帅,结果钱来了,却被抵制了。还有人不满国足花纳税人的钱,实际上,国足花的钱基本来自球队赞助。只有赞助商多了,它才不至于走到花纳税人的钱的那一步,甚至还能反哺青少年足球。
▲国足十八强赛现场来了大量球迷。(赵宇拍摄)
想把搞职业足球搞好,没钱是不行的,这道理再简单不过。那些抵制国足赞助商的人——蓄意而为的水军、营销号除外,想必也是爱之深责之切,但责备的方向、角度出了问题,让以热爱为前提的责备也因此变了质。
不过,作为中国足球的管理者,中国足协也应该反思,为什么在一次可以预料到的出线失败过后,会有这么多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发生。除去互联网时代部分群体的无意识、反智、认知低下外,是否也与多年来中国足协工作疏漏偏多、漠视足球发展规律以及多次在足坛风暴中暴露出的贪腐问题,进而导致公信力下降有关。如果这些问题仍无法得到改善,那就永远会成为众矢之的。
但愿所有这些都只是暂时的,中国足球队、中国足球队的赞助商也会在舆论风波过去之后,归于常态,该支持的继续支持,该努力的继续努力。关于中国足球的争议也许会一直存在,但希望围绕它的讨论是理性的,而非偏激的;是独立的,而非盲从的;是良性的,而非有毒的。
2、她已掉粉超535万,多平台账号禁言,网友发律师函要求返还80万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