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抗战,谁才是“中流砥柱”?

时间:2025-08-12 06:20 作者:梦舍离二号

抗战,谁才是“中流砥柱”?

  抗战,首先是全民族的抗战。

  大家都承认正面战场的贡献和功绩,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都大大迟滞了日军前进的脚步,功劳很大。

  但问题是,有些人的说法有问题,比如总有人拿“战死的人数多”、“牺牲的将校多”、“付出的代价大”来证明国民党抗战的功绩,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因为死人多、牺牲大,更大的可能是因为指挥失当、用兵愚蠢、一盘散沙、对侵略者抱有幻想、总打表演战、寄希望于国际上的调停、白白葬送了将士们的努力。

  首先大家要记住几个事实:

  1、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虽然发表抗战宣言,但同时还表示——“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

  2、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并未对日宣战,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后,蒋介石才跟在美国后面对日本宣战……

  3、这整整四年的时间,日寇杀害我无数军民,华夏已经是血流成河的状态下,国民政府居然对日本不是正式的“战争状态”。

  4、淞沪会战期间,蒋介石政府仍按月支付日本庚子赔款及善后结款。蒋介石甚至还多次主动找日本和谈,他对德国大使陶德曼说:“……日本提出的某些条件,当然可以讨论并且寻觅友好的谅解,但前提是恢复战前状态(七七事变之前)。但假如同意日本的要求,国民政府就会被舆论的浪潮冲倒,而中国会爆发全面革命......要知道,共产党是从来不投降的。”

  淞沪会战打的惨烈,但大家知道为什么惨烈吗?因为从一开始的战略就是错的,蒋介石为什么非要在上海开战?因为这里是西方殖民者的势力范围,他试图在这里引起国际关注,然后寄希望于英美列强的“调停” 。

  一开始,国军面对的只是日本海军陆战队3000多人,加上日本侨民浪人,不过4000人,也缺乏重武器。当时国民党想的是在日本主力来援之前,把这4000人赶下海。88、87两个精锐的德械师、5万多人,两个德国重炮团、30多辆坦克、还有空军和水面舰艇,围攻日本海军陆战队4000人.....但是,这一仗开打之前,就有汉奸泄密,日本海军陆战队早就修筑好了工事,防卫周密,初期的进攻又不果断,总是寄希望于西方列强能够插手调停,在准备进攻前,张治中还收到蒋介石手令“不准进攻”,进攻时机一再被拖延。

  战争失去了先机和突然性,到了真打起来,日军准备充分,4000海军陆战队越打信心越足,援军不断到来,这一仗一打就打成了消耗战、拖延战、绞肉机,5万人、重炮、坦克、飞机,打4000人,打了几天,就是打不下来.....

  日军确实装备先进、士兵素质高,但他们并不是什么超人,他们的战术,其实也很死板,打的也是呆仗,就像《我的团长我的团》里孟烦了吐槽的:“炮兵轰、炮兵轰、炮兵轰完步兵冲;步兵冲、步兵冲、步兵冲完炮兵轰”。

  日军并不擅长迂回穿插,但是他们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单兵水平高,就算大家都是“打呆仗”,日军的“呆仗”的水平,也是国军的祖师爷。国军中央军的将领们,包括蒋介石自己,都是在日本接受的军事教育,打起来,日本人是“知根知底”,反正国军就只会阵地战......人家好歹知道步炮协同,国军做不到啊,这么打下去,就是盗版打正版,打成“添油战术”。

  打仗这种事,你要么就坚决战,要么就坚决撤,战又犹豫,撤又犹豫,这就是把将士们往火坑里推。上海的地形狭窄,根本不适合重兵集结展开,搞大规模阵地战,这不是把血肉之躯都往舰炮下送吗?老蒋想的很好,觉得淞沪地区水网密集,不适合日军机械化部队快速突袭.....但是就这么点弹丸之地,人家炮火怎么都够得着的啊。

  双方不断增兵,日本舰队来援。国军的各路精锐,经常一上战场就被火炮和轰炸打残,一天的伤亡人数就是一个师,蒋介石的“先进”的德式坦克部队在这场战争中没有发挥出作用,反而成了日本的靶子,全军覆没......18军黄维67师镇守罗店,结果被日军炮火“洗地”,两个小时就被打残,黄维手下三个团长1死2重伤,炊事员、文书全部拿枪上了战场。最后,黄维的67师剩下的人数凑不足一个团。川军、桂军纷纷来援,白崇禧的广西兵,一上战场就没了大半,是的,淞沪会战确实是“一寸山河一寸血”,但是,真的不值得啊。

  白崇禧早就劝蒋介石撤退,利用江南地区的永备工事逐次抵抗。但这个时候,蒋介石非常期待布鲁塞尔会议和《九国公约》,以为可以像当年列强“三国干涉还辽”一样,可以迫使日本停战,但是这一回欧美列强根本就不管东方的事情,美国这时候还在给日本卖钢铁呢,日军肆无忌惮,全力进攻。蒋介石还在犹豫不决,还在命令部队继续抵抗,“再抵抗几天”.....

  终于在11月5日,日本人学会了迂回包抄,日军第十军8万人在金山卫登陆,绕到了国军背后,包围圈已经形成,国军几十万人腹背受敌,淞沪形势万分危急,这时候,蒋介石还在幻想《九国公约》的签约国可以干涉中国战场,还没有做撤退决定,但是西方列强不但不干涉日本,反而指责中国在上海非军事区挑起战争、破坏和平。

  蒋介石这“斡旋大师”,终究没能斡旋成功,没能获得他想要的和平,他把全中国几十万的精华,放在上海这个平坦而又狭窄的沿海河口,挨着日军的舰炮轰击和飞机轰炸,妄图得到西方列强的同情......这种指挥艺术,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

  这时候再组织撤退,已经来不及了。

  接下来,就是一边倒的溃败和追杀了。40万人挤在几条公路上,被日军空军追着轰炸,大撤退变成了大溃逃,一直逃到南京,都没有能够完整组织起来,各路防线和永备工事,等于白送到了日军手里。

  这场会战,中国军人伤亡惨重,第一军、18军、三个德械师、中央教导总队的精华伤亡殆尽,基层官兵几乎换了一遍,国军中最宝贵的黄埔军官生,都葬送在了这里。那些不计前嫌,千里驰援的地方军阀部队,也整军整师地牺牲在这里,川军20军彻底失去战斗力,桂军6个师伤亡过半,东北军67军两万人全军覆没,军长都牺牲了。

  淞沪打成这样,士气丧了,人心散了,组织度也没有了,南京保卫战就没法打了。

  只能从一个“悲壮”,走向另一个“悲壮”!

  怎么评价?抗日将士们是伟大的,国民政府是幼稚、无能、腐朽的。

  淞沪会战日军投入20万人,伤亡4万人;国军投入80万人,伤亡30万人。

  从战场的表现看,中国军人是英勇无畏的,在某些局部战场的对抗上,中国军人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历史著作、文学作品,越是渲染这种局部细节的壮烈,渲染我们军人的悲壮,就越让人感到悲愤......

  因为,仗不是这么打的,仗不是打给“外国人”看的,打仗不是为了“悲壮”,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达成战略目标,要么迟滞敌人的进攻,要么消灭其有生力量,要么保存自己的实力,要么保护自己的民众.....打仗,要问问“划不划算”。教员有句话,叫做“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蒋介石和国民党高层永远都不懂。

  淞沪会战,其实就是国民党整个抗战中的缩影,甚至是表现得最好的一次。

  整个抗战的过程,大家都知道,国民党军队是一败再败,消耗了无数国军将士的生命,哪怕是在胜利前夕,全球都在对法西斯大反攻的时候,就连新四军、八路军都在收复失地的时候,国民党军队还是打出了豫湘桂大溃败,日本投降前夕,国军还丢掉了一个县城。因为蒋介石根本就没有积极抗战,而是在“消极等待盟友的胜利”。

  不但如此,蒋介石政府还一直给国内的伪军发军饷,因为这些伪军,都曾是国民党的军队,《剑桥中华民国史》记录:“叛逃的将军1941年有12个,1942年有15个,1943年是高峰的一年,有42人叛逃。50多万军队跟随这些叛逃的将军离去,而日本人则利用这些伪军去保卫其占领的地区,以对抗共产党游击队”。国民党军投敌人数,至少有50万之多。”

  国军为什么伤亡大?因为蒋介石政府抗战无能,害民有术,在七年抗战中,国民党自己拉壮丁征夫虐待致死的新兵,远胜在战争中死去的士兵。

  蒋梦麟曾写道:“新兵中大量死亡的准确数字绝不可能得知。一份官方材料承认,战争期间丧失了1867283名新兵。”

  蒋介石曾经亲口说过:“在1943年征集的167万人当中,44%的人在他们去往部队的途中就死了或者逃走。”

  有人可能会说,国民党牺牲的高级将领多,然而抗战中殉国的“将领”,绝大部分都是东北军、西北军、川军、桂军、滇军的将领,一直被蒋介石的嫡系贬低为“杂牌军”。而且,这些人的“高级将领”身份,大多是死后追赠,之前大多数也就是个团长,有的杂牌军甚至编制不全,比如很多所谓的国民党“游击司令”,手底下只有几百人,但只要在抗战中牺牲,那么国民党都会给他们追赠一个“将军”,所以才会各种“高级将领”头衔满天飞,甚至活着的都有一堆“少将团长”。

  而八路军这边,蒋介石只给了三个师的编制,八路军新四军加起来才一个上将、九个中将、20个少将,老蒋给我军军衔只授到副旅级以上,导致我军一大堆声威赫赫的名将——只是团长或者副团长。

  抗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牺牲旅级以上干部400多人,团级以上1400多人,如果按照当时国民党军队”的规定,旅级实授少将衔,团级追授少将衔,那将是多少将军?

  我们看对战争的贡献,一定不能看死了多少人,不能看输了多少战役,不能看丢了多少土地……而是要看杀伤了多少敌人、缴获了多少武器装备、收复了多少沦陷区、建立了多少根据地。

  大家可以看一看1943年的局势图,真正的前线在哪里?不在大西南,而在“敌后”的“沦陷区”,八路军和新四军建立了大量的根据地。让日军在中华大地上每存在一天、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八年抗战中,八路军共进行战斗91584次,毙伤日军373460人,毙伤伪军296966人,俘虏日军2886人,俘伪军239754人,争取敌军投诚166人,伪军反正69658人。这就是有效地“杀伤敌人”、“壮大自己””。

  抗战后期,八路军的战斗意志和战斗水平,也远超国军,这是敌人都承认的,日本方面认为,重庆的国民党政府是有可能妥协投降的,八路军新四军才是日本帝国不共戴天的生死大敌。日本的《华北治安战》中明确写道:“对于中共,只有排除任何妥协,必须从各方面都采取彻底的对抗政策。就中共的信念而言,他们是要一直战斗到日军完全从中国撤退为止的。”

  日本战史刊物《历史群像》2002年第10期回忆录:“我们和国民党军打过仗,也和八路军打过仗,论武器装备是国民党军好得多,但八路军极善运动,也就是说对战场的控制力极强,随时随地都会向你发动进攻。和他们作战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紧张中。作为战士我们更不愿和八路军交手。……和国民党军打仗,敌人败了就一跑了之,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追击,和八路军打仗,即使撤退,他们也会设下各种陷阱,我们决不敢掉以轻心。”

  更重要的是——八路军的抗战,是牢牢和敌后根据地的民众结合在一起的,是真正的全民抗战,日军面对的不是一支单独的军队,而是整个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

  到1939年,敌后抗日根据地已经从1937年的陕甘宁边区一地、150万人口发展成为在晋 察冀、晋东南、晋西北、冀中、冀东、冀鲁豫、胶东、苏鲁豫、皖北、鄂东、江南等地拥有多处抗日根据地,仅在晋察冀一处,就辖有40多个县,人口1200万。

  1937年至1940年,我军由3万人发展到50万人,民兵和自卫队发展到500万人,抗日根据地人口达到1亿;1943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了反攻阶段,我军发展到了91万余人,民兵和自卫军发展到了1220万人,全国19个解放区面积达95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9550万人。

  在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反攻也敌后抗日武装率先发动的。据统计,从1944下半年次年7月,八路军、新四军与敌人发生大小战斗6225次,大多数为主动进攻。在华北战场,以太行根据地为例,一共组织了11次较大规模战役,大小战斗2953次,收付国土34800余平方华里。在苏中,日军的占领地则已经被压缩到了16%。

  你看着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一败再败,退守大西南,甚至到了1944年鬼子强弩之末的时候还能打出豫湘桂大溃败。但是再敌后战场上,在山东河南等地,日军早已不敢发动大规模的扫荡和作战,很多日军甚至不敢离开碉楼和堡垒,因为他们一下乡,就会遭遇八路军、游击队、甚至是群众的围攻,有的日军甚至找八路军卖武器弹药,甚至还有的鬼子居然为了口吃的去给当地的中国地主打工......

  战争,不是拼自身牺牲了多少人,而是看你“杀伤了多少敌人的有生力量,发展了多少革命队伍,完成了怎样的局势逆转”。

  什么叫“中流砥柱”?中流砥柱就是在整个抗战中,最坚韧不拔,最坚决斗争,最能和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从头到尾都在奋勇抵抗日本侵略者,并且取得伟大成果的群体。

  谁在真正抗战?那就要看,1945年抗战胜利的时候,谁在反攻的前线?谁离敌人最近!

Top

1、投奔滕帅?德天空:前曼联后卫林德洛夫被推荐给药厂,后者在评估,曼联林德洛夫去哪里了

2、RMC:药厂2000万欧报价巴代被拒,塞维利亚要求3500万欧,巴塞尔 药企

3、2K官方晒新赛季三分能力值:库里99断档第一 杜兰特克莱分列二三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tuanjian7.cn/SEU/detail/xkpntg.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梦舍离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