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6 02:02 作者:无可丽比
守规则,多流汗,中国足球方能自救,中国足球防守
8月4日,《职业足球从业者行为守则》正式官宣,为混沌已久的中国足坛注入了一股清流。这份由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联合会与各俱乐部共同发起的约定,涵盖球员训练参赛规范、俱乐部运营管理准则、管理人员履职要求等多个方面,明确禁止假球赌球、阴阳合同、欠薪违约等行为,细化职业操守与纪律红线。它不仅是行业自律的制度探索,更是向社会公众作出的庄严承诺。
图源:“中足联”微信公众号
足球的魅力,既在于绿茵场上的奋力搏杀,更在于规则下的纯粹竞技。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假球赌球践踏公平底线,阴阳合同撕裂诚信根基,欠薪违约寒了从业者的心。竞技水平滑坡、行业规矩失守,不断加深公众对足坛的负面印象,让曾经沸腾的赛场热情渐趋冷却,更让无数球迷的期待蒙上阴影。这种信任的裂痕,正悄然侵蚀着足球事业的发展根基。
回望过往,中国职业足球并非缺乏规则,只是规则常沦为“稻草人”;并非没有约束,只是约束屡屡败给“潜规则”。有的球员拿着高薪却在场上“散步”,有的俱乐部把欠薪当“常态”,有的管理者将球场变“官场”。这些失范行为如同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层层瓦解着公众对足球的信任堤坝。
《职业足球从业者行为守则》的出台,正是为了打破上述“破窗效应”,明确划定球员“恪守体育道德”、俱乐部“诚信履约经营”、管理者“廉洁公正从业”的行为边界。这些看似基础的要求,恰恰是过去最薄弱的底线。唯有让守则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让签约者切实认账、违规者依规受罚,方能真正遏制风气下滑的颓势。
长期以来,自律机制的集体失灵与他律监督的持续疲软,也令足坛陷入违规获利、效仿者众、规则失效的恶性循环。球员怕得罪人不敢举报,俱乐部怕影响成绩包庇违规,管理者怕引火烧身敷衍了事。此次守则强调“共同发起”与“行业自律”,方向值得肯定,既凝聚了全行业共建秩序的共识,也为形成相互监督的内生动力提供了契机。但自律不能仅靠个体觉悟,更需刚性机制护航。
要让举报者有底气。建立匿名举报通道,健全“吹哨人”保护机制,不能让守规矩者受排挤,更不能让说真话者遭打压。唯有让监督的眼睛无处不在,“暗箱操作”才无处遁形。
要让违规者付代价。拖欠薪资必须与联赛积分、准入资格直接挂钩,参与假球必须面临终身行业禁入,涉及腐败必须坚决移交司法机关。处罚力度只有远超违规收益,才能让心存侥幸者望而却步。
还要让守规者得甜头。对合规经营的俱乐部,应在政策扶持、资源分配上给予倾斜;对洁身自好的从业者,应在职业晋升、荣誉评定上创造机会。当“守规矩”成为更具性价比的选择,风气扭转才有坚实的利益基础。
赛场永远充满变数,但对职业的敬畏、对规则的坚守必须恒定。公众期待的不是靠一份守则解决所有问题,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改变。守则签订只是起点,真正的考验在行动:看球员是否多跑一米、少些“眼神防守”;看俱乐部是否按时发薪、少找借口推诿;看管理者是否一碗水端平、少搞“特殊照顾”。
守则画下了红线,更立下了标杆。中国足球的沉浮,从来不是绿茵场上的偶然输赢,而是规则信仰与职业精神的漫长角力。中国足球想要真正“站起来”,要靠每个人把对职业的敬畏、对规则的恪守、对球迷的赤诚,当成不变的坐标。
守规则,多流汗,足球是拼出来的。
撰文 孔德淇
2、杰弗里·萨克斯:亲自讲述当年苏联和俄罗斯的休克疗法是如何被美国背刺的
3、 金融观察员|八家在沪银行联合发布“AI+制造”金融服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