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3 03:54 作者:吾家有喵
“低俗”短剧,让多少90后身价过亿?
凤凰周刊
2025年08月02日 09:04:43 来自北京市
文/馍王
编辑/章鱼
今年暑期档的电影和电视剧,可谓是打得不可开交。
不因为好得相似,是因为惨得雷同。
7月下旬,整个暑期档电影的票房只有45亿元,大概是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二。
长剧这边被寄予厚望的《淬火年代》收视率跌破央一底盘,而刚刚播完的《桃花映江山》口碑也未达预期。
放眼望去电影界,《哪吒2》之后,能提振暑期档士气的下一位英雄迟迟没有出现。
但在隔壁短剧,情况却不太一样。
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一部名为《念念有词》的短剧上线5天播放量破10亿、2周浏览量破20亿,单片分账收益被预测在8000万到1亿元之间。
低投入、高收益的短剧,在经济效益上大有碾压长剧和电影之势。
这让一向拿短剧打发时间的网友们大跌眼镜:
短剧,要成为新时代影视的「营收之王」了?
短剧行业,批量制造“真霸总”?
一个冷知识:
中国短剧市场规模,去年就已经超过电影市场。
预计今年结束的时候,同样可能超过电视剧。
问世以来,短剧一直活在”影视鄙视链“的最底层。不过短短两三年时间,短剧就像“逆袭”爽文里那个“看起来最像龙套“的隐世高手一样,只是稍微调动几成内力,就把传统影视市场打得倒地不起。
〓这歪嘴龙王照进现实
从去年开始,互联网上关于短剧的消息背后,都写满了「赚钱」。
2023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已突破370亿元,用户规模超5亿,单部爆款作品分账收入可达数千万元。
今年7月,自媒体博主@卡卡导 在一期名为《短剧8天收入1亿,普通人如何进入?》的节目中曾采访过多位短剧从业者,其中某位短剧头部文化公司CEO在被问到“做短剧赚了多少钱”时,云淡风轻地说道:
“小几千万吧,未来机会还很大。”
〓图源:@卡卡导
某知名短剧男演员也在该采访中透露,自己拍短剧一天的薪资和之前一个月的收入不相上下。
在此之前,短剧行业的薪资标准,早就在互联网掀起了一场大讨论。据悉:
一线短剧演员日薪2万-3万元/天,整部剧打包价格在20万-30万元之间;
二线短剧演员大多可以拿到1.5万元/天的工资;
三线短剧演员稍低一些,但也可以拿到8000-1万元/天;
其他包括男女配角、群演、特约等片酬更低,最低的按150元/天起算。
短剧行业,一时间成为流淌着蜜与奶的捞金福地。
而短剧的吸金力,则放诸全球皆准。
据《湖南日报》报道,由中国导演和班底制作的短剧《The Divorced Bilionaire Heiress》(离婚的亿万富翁继承人)仅用3个月就拿到了2500万美元的票房,目前票房已突破3500万美元。
亮眼的票房刷新2024年的短剧行业纪录,位居北美短剧市场第一。
而这部短剧连拍摄带剪辑只用了6个星期,成本只有20万美元。
为了节省成本,网传它的剧本都是拿AI写的。
和长剧比起来,该短剧的拍摄成本更是低到可怕,只需要一间屋子,就能完成百分之八十的场景。
对于业内的影视行业的从业者来说,短剧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
超高的“投资回报率”。
“投资回报率”顾名思义,就是项目收入与成本的比值,数字越大就说明项目越“划算”、越赚钱。而数字越小,就越“回不了本”。
一部标准短剧的制作成本约50万元,通过精准投流和分账机制,头部作品ROI(投资回报率)可达10倍以上。
相比短剧,长视频平台的精品剧集因为制作精良、场景宏大,回报率一直不算太高。今年爆火的长剧《藏海传》创造了约6.3亿元的总收入,但因为高昂的制景成本和投流费用,最终回报率稳定在2倍左右。
《国色芳华》的总成本甚至比《藏海传》还要多出千万元。网传《国色芳华》剧组在山东乐陵影视城搭建了 4 个主场景建筑群,占地面积达 7 万平方米。整个场景耗费了巨大成本,这让剧集的回报率只保持在1.6倍左右。
除了回报率高,风险小也是短剧行业最大优势之一。
俗话说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因为一旦发生意外,整篮子都保不住。
大平台的S级项目,动辄策划几年、投资几亿,又是精致外景,又是甄选演员,其中花费的心血,不是几行字能描述的。
然而,观众对于这样鸿篇巨制的精品长剧是否买单,就不在制片组的控制范围内了。一旦口碑崩盘,演员和导演口碑甚至会牵连着受到影响。
就算稳扎稳打,长剧也不一定会取得成功。
古装悬疑剧集《清明上河图密码》,在前期准备阶段投资30亿搭建整个宋朝外景。尽管在文化内涵上颇受好评,整片口碑也不错。
但巨大的投入和为了凑足集数而略显拖沓的“前期剧情”,仍然让“能否回本”成了所有投资人心脏上压着的大石头。
〓《清明上河图密码》的精致场景
而相比之下,短剧行业彻底把那这句老话听懂了:
它一个篮子里只放一个鸡蛋。
如今的国产横屏长剧每年生产600-700部,时长达7500小时。
竖屏短剧全年产量可达4万部,能够产出5万小时的海量内容,平均成本甚至不足100万元,几乎是精品长剧的千分之一。
横屏长剧编剧张瀚文在去年转行成为了短剧导演,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原先一年能做两部长剧,现在做短剧4个月来,已经做了20多部了。
当然,短剧捞金神话看多了,难免会以为短剧行业遍地黄金。
但其实,在短剧飞速发展的几年里,无人注意的角落也不乏亏损的案例。
据《时代周报》报道,微短剧行业创业者许文强曾凭借短剧发行体验过日流水百万元。
但试水短剧制作后,他半年亏损数百万元,最后只得砍掉内容团队。
即便是再热门的风口行业,赚钱都不会像呼吸一样简单。
顶流明星,批量「下凡」拍短剧
出身卑微的短剧就好像总裁的私生子,被很多导演或编剧公开“抵制”过。
在《电视剧导演高级研修班》的课堂上,剧评人李文星曾直言短剧忽视了艺术规律,部分短剧为争夺流量频繁“打擦边球”,迎合低俗趣味。
导演林楠也直言说,“我觉得短剧没有资格跟长剧放在一起。短不是问题,竖屏也不是问题,我抵触的不是它的形式,是它的内容”。
因短剧而走红的演员徐艺真在《演员请就位》上展示了扎实的演技,然而她也在节目上说:
很多长剧剧组会“拒收”短剧演员,认为他们的演技不合格。
然而,随着资金和关注不断流向短剧,许多传统影视演员和导演都开始在短剧行业试水。
李若彤和刘晓庆两位“姐系”演员在出演短剧后,就对整个行业的好感十分明显。
在李若彤看来,长剧和短剧需要投入同样的心血,她不想把短剧当成快餐,而是认为长短剧都是一群热爱影像创作的人共同努力完成的作品。
刘晓庆更是连拍两部,在接受采访时还表示,自己要为“银发甜宠”市场出一份力。
〓刘晓庆剧照
导演王晶则是从短剧的反对党加入了支持党。
在执导《亿万傻王子》的时候,他说拍短剧的过程和自己80年代初在香港拍电影的感受非常相似,每一集都得有能勾住观众的情节。
老牌演员“浪姐”万茜参演的短剧《朱雀堂》也已经上映了,无论新老观众都对她的出现十分惊喜。
〓《朱雀堂》剧照
就当所有人都以为短剧要和传统影视和解,逐渐迎来一个“大团圆”结局的时候,短剧又用过山车一样的情节,把人们打脸了。
就像每个梦想着“降维打击”主角的角色,都会在看似“傻憨憨”的主角面前吃瘪一样。很多“下凡”来拍短剧的演员发现:
短剧,有时候比长剧难拍多了。
对传统影视从业者来说,短剧并不像是一个影视艺术的制造地,而是一个分秒必争的“效率工厂”。
刘晓庆在接受采访时说,拍短剧最大的困难就是台词量特别多,而且每一天拍的量非常大。
补录、重拍这种在长剧中习以为常的事情,在短剧里根本不可能出现。
“所有镜头都要一遍过,如果不行,你就下。”
〓刘晓庆吐槽工作量
因为工期短,短剧主演在拍摄周期内的睡眠时间,平均每天只有3个小时。其余时间全在拍戏,比带货主播还累。
而且为了适应不同角色,很多想成为头部的演员需要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自己的形象。
自媒体博主@卡卡导 在西安短剧基地的采访了短剧演员张恩浩,据后者所说,为了争取到男主的角色, 在两个月内爆瘦了55斤,每天都必须要减掉1-2两斤。
短剧的群演中,也有不少内卷赢家。
在@卡卡导 的采访中,西安交通大学的金融学生会到短剧基地做兼职龙套。从早上坐到晚上,一干就是一整天。
短剧对剪辑的要求也很高。
短剧要的转折和节奏,大部分都要靠剪辑营造出来。
在短剧基地里,特效组、剪辑组和音效组一排一排的长办公桌从远处看过去,就好像卫星发射中心的控制台。
每当有剧要杀青,这里的电脑屏幕和灯光都会彻夜长明。
短剧的爽点和节奏密集程度,每一步都需要无数工作人员的精打细算,才能把观众的吸引力完全留住。
这背后的功夫跟传统影视行业,已经渐渐地隔行如隔山了。
长剧平台,批量「吻向」短剧
对于三四年前参与短剧的人来说,曾经的短剧就是一个“财富神话”。
因为那时候,大家对短剧的潜力估计不足。
怎么拍,怎么分账,都还在探索阶段。
在快手短剧时代,靠几十万的投资,挤出几千万充值额的短剧,大有人在。然而,在国家多次出台了规范短剧行业和内容的政策后,无论从盈利模式还是内容管控上,都和以前有了巨大差别。
市场规范化虽然减少了暴富神话发生的概率,却也为整个行业把蛋糕做得更大了。
短剧平台甚至开始使用“会员免费”制,来改变传统的“按集收费”或“按剧充值”的模式。
短剧越来越趋向于只靠广告植入和会员费,更加透明地盈利。
除此之外,长剧平台们在市场平稳后,也纷纷加入了短剧阵营。
他们带着千万成本级的精良短剧、尽力压缩过的工期,的确给短剧行业带来了一些“正规军震撼”。比如爱奇艺预算1200万元工期50天的《原罪》,和腾讯预算高达2400万元的《执笔》,效果都比预想的要好。
然而短剧的整体盈利逻辑和长剧不同。
长剧追求艺术价值、IP长尾效应,但5秒一个小高潮的短剧,恨不得第一幕就让主角已经功成名就后遭陷害满门抄斩,接着转生到杀人凶手家,被提拔成贴身侍卫后又被迫成婚了。
在长剧一贯的精品化思路面前,短剧更像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短剧严格遵守工业流水线的生产思路,一切爽点和冲突都有方法论可言。
非常粗暴,但非常有效。
回想长剧的黄金年代,一家人一起坐在餐桌前,抱着吃了半碗的饭,一看就是一整晚。
没有智能手机,没有随时随地的新信息和流量。
几乎每个人都拥有大量个人时间,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的读书、看电影之类的沉浸式爱好。
但如今,我们的私人时间已经被切割成了厕所时间、午餐时间、地铁时间、睡前时间、候车时间、通勤时间......
人还没入戏呢,休息时间就已经结束了。
被夹在现实世界和自我世界的夹缝里,看长剧变得和深度阅读一样困难。
几年前爆火的小美大壮3分钟解读,就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大家对长剧的消化无能。短剧的爆火,或许也是因为大家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听一些特定的叙事来给自己情绪价值。
如果你熟悉短剧的套路,甚至可以频繁刷到同一个故事框架,换了一批演员原样再演一次。但即便如此,人们依然不会按下短剧的暂停键。
雷同的内容也不会冲淡人们对短剧的喜爱,也许正是从这种重复背后,我们可以隐约窥探到短剧观众的核心诉求:
我已经不想思考,不想消化。
我只想休息。
1、无赖说不过就这幅德行!高500%关税!中美谈判结束,美方威胁,中方表态
2、美国宣布对印度征收25%关税,分析人士:特朗普把印度当成了“反面教材”
3、就业崩、美元跌、资金出逃:美国经济还能例外?,美国经济下降对美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