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31 15:08 作者:蚀月纯黑
盛松成、龙玉、陈玺:通过税制改革提高地方政府促消费的积极性,盛松成司长对7.9降准的点评
大力提振消费是全面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抓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置于政府主要工作之首。
对于地方经济工作而言,增加投资的可控性更强,而提振消费更像是“推绳子”,往往需要市场的配合,尤其是在居民部门消费倾向较弱的情况下,难度更大。应重视地方政府对促进消费的积极性,因为这会直接影响有关促消费政策的落实和成效。
但也要看到,目前不少地方政府面临较大资金约束,地方财政受到债务累积和房地产市场下行的拖累。而发放消费补贴本身需要耗费较大财力,且会在一定程度上透支未来消费需求。
我们认为,可以从财税制度层面着力,建立地方政府促进消费的良性激励机制。这从长期看,亦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充分释放我国统一大市场潜力。
从我国税收收入结构看,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前四大税种。其中,增值税(由中央和地方“五五分成”)对地方税收的贡献最大。而随着国家逐步推动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消费税则有望成为地方政府的增量收入来源。因此,提振消费的财税改革应主要考虑从增值税和消费税入手。2024年,我国税收收入17.5万亿元,其中增值税6.67万亿元(占全部税收的38%),消费税1.65万亿元(占全部税收的9%)。
参考国际经验,我们建议:
二是加快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通过消费税改革推动绿色、智能、健康等新兴消费领域发展,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
近年来,国家战略更加注重内需驱动,逐步确立了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并重的发展方向,特别强调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但现有税收税制度与经济发展新趋势之间的不协调问题也逐渐显现。
一是税收与税源背离引发的激励扭曲和地区间税收横向分配的失衡。
由于生产地政府取得其分享的增值税收入,消费地居民实际负担其所购产品和服务中包含的增值税,造成地区间税收和税源的背离。这种安排还带来了激励扭曲:地方政府为争夺税源,抑制了地区间产业有序转移,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二是地方发展模式重投资、轻消费,加剧产能过剩,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
目前我国增值税分配机制中缺乏对消费地的直接补偿,主要依赖中央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间接缓解矛盾。但一般转移支付机制缺乏明确的分配依据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效率较低且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税收归属与实际税源之间的错配问题。
机器人高速分拣快递包裹
(一)欧盟增值税分配改革对优化我国增值税分配机制的启示
欧盟增值税改革历程大致经历了制度奠基、过渡性制度确立与探索、消费地原则确立与制度转型,以及确定性增值税制度构建四个阶段。
在欧盟一体化初期,跨境货物和服务贸易日益频繁,但成员国对税收主权的高度敏感使得彻底推行统一制度难度较大,采取了生产地原则作为基本征税逻辑。这种安排在成员国关系相对松散、边境尚未完全开放阶段,有助于税收征管稳定,顺应了各国政府对控制本国财政收入来源的诉求。
事实上,欧盟统一大市场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比我国更大,但经过制度探索,依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借鉴欧盟经验,我国现阶段可以考虑采取“生产地+消费地”并存的复合模式(对应欧盟增值税改革“过渡性制度确立与探索”的时期),并通过设立过渡性制度安排,逐步过渡到以消费地为主的增值税收入分配机制。此外,应确立更为精准的补偿依据,对消费地进行转移支付,建立良性的激励机制,促使地方政府改善本地消费环境,推进消费基础设施的优化和升级。
1、报道:OpenAI年化收入达120亿美元,ChatGPT周活跃用户达7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