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与维根特斯坦哲学的区别,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
说一个颠覆认知的真相,中国引进了马克思,留下了辩证法;美国引进了维特根斯坦,留下了逻辑学。
但中国引进的辩证法既不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也不是马克思的辩证法,而是后人根据需要改造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总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把错的说成对的。
你质疑某个政策,他们说要辩证的看问题,你批评某个现象,他们说不能片面,要看到他积极的一面,你指出某个逻辑错误,他们说你太教条,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你说苦难是不值得歌颂的,他们说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打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是不是很熟悉?)。
我们的辩证法一个经典论断就是“是药三分毒”这句话。
既想卖药又不想承担责任,于是留下了一个模棱两可的表述,既强调药物的疗效,又提前规避可能的副作用,治好了就是我悬壶济世,治不好就是所谓的是药三分毒。这就是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方式,不管对错,先来一句辩证的看问题。这套逻辑听起来高深莫测,实际上不过是一种模糊的话术,把问题往自己有利的方向推,他不是为了寻找真相,而是为了自圆其说,而逻辑学则侧重寻找规律,他们是不屑于这种文字游戏的,比如是药三分毒中的三分到底是怎么来的?
所有的药物毒性都是三分吗?具体哪些成分导致的毒性?这些问题的答案才应该真正影响我们判断,而不是一句模棱两可的话术游戏。
维特根斯坦非常反对这种话术,他认为这种话术不能算是哲学,反而是哲学的毒瘤,是哲学的对立面,更是一种诡辩。
语言即世界
——维根特斯坦
正如他8岁时提出的那个问题那样,如果说撒谎对一个人有好处,那他为什么还要说真话?如果仅仅靠话术就能够达到齐全两方兼顾的效果,那真正的真理是什么?将无从探寻。
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语言的逻辑性,语言如何界定事物,如何影响思维,如果语言被模糊,我们的思维就会变得混乱,争论的问题也将变得毫无意义。
他的思想颠覆了整个哲学界,他的老师罗素最初以为他是个天才,后来又怀疑他是个疯子,最后却成了他的学生,因为他发现韦德根斯坦的理论终结了哲学史上所有的无意义争论。
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是一个充满孤独与疯狂、忠于自我的天才故事,他出身于把握欧洲命脉的巨富世家,却放弃所有遗产归隐山林。毛姆的《刀锋》以他为原型。哲学大师罗素对他又爱又恨,因为倾尽一生都难以企及他的高度,即便在群星闪耀天才云集的人类哲学史上,他也是其中最闪亮的人物。这个天才终其一生都忠于自我,从不被别人的眼光所左右。
1889年他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富家庭,他是豪门巨富家最小的儿子,维特根斯坦的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个犹太土豪,而且不是一般的土豪,因为有钱韦德跟斯坦家经常供养艺术家,像勃拉姆斯、马勒等人都是家里的常客。在维特根斯坦小时候,他的父亲就说,你天赋这么好,将来只有你能继承我的衣钵。
但是韦德根斯坦就是忍不住一心想搞哲学的冲动,他跑到剑桥追问哲学大师罗素,我究竟是不是十足的白痴,要么我是白痴,要么我就是个哲学家。
罗素接过他写的文章,只一眼就让他惊为天人。刚读到第一句话,我就笃定他是个完美的天才,从此维德根斯坦终于找到了自己人生的道路。
然而天才往往伴随着孤僻疯狂与世界的格格不入。24岁时,父亲给他留下富可敌国的遗产,维特根斯坦却全数拒绝,他把自己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一大笔遗产的一部分赠送给了奥地利的一些艺术家和作家,其余全部转给了哥哥姐姐,从一个欧洲巨富变成一无所有的穷小子,然后跑到偏远的山林当老师,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面对旁人的不理解,他嗤之以鼻,他说从不做蠢事的人也永远不会有任何聪明之举。
一战爆发时,二十五岁的他明明可以免服兵役,却执意走上战场,当散尽家财直面生死后,维特根斯坦完成了自己对生命终极的开悟,被敌军俘虏后,维特根斯坦在战俘营写下了震撼世界的著作《逻辑哲学论》,短短几万字就终结了哲学千年的讨论。
哲学大师罗素羡慕的说,他的才华像是雪崩,相比之下我只是个雪球,毛姆更是感慨,他没有野心,无意追名逐利,要他蝇营狗苟,已成为社会名流,只会叫他大倒胃口。他按自己选择的道路生活得心安理得,最大的满足只在精神生活中获取,它走的是一条不断完善自我的道路。
1951年62岁的韦德根斯坦放弃了癌症治疗,他躺在吱呀作响的木床上,衣衫破烂,贫病交加,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却是“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本文留了一个BUG,有逻辑思想的人应该可以看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