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2030年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产业链起飞?,卫星通信行业分析报告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李弯弯)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社会发展的今天,卫星通信作为地面通信网络的重要补充,正从“专业领域”向“大众市场”加速渗透。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的目标。
支持开展终端设备直连卫星业务
工信部指导意见提出有序扩大市场开放,研究设立新型卫星通信业务,进一步扩大向民营企业开放。支持低轨卫星互联网加快发展,推动卫星互联网实现高质量发展,针对低轨卫星通信应用适时开展商用试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实现全球范围内宽带网络覆盖。
鼓励电信运营商通过与卫星企业共建、共享等模式,深入挖掘天通、北斗等高轨卫星应用潜力,推动手机等终端设备直连卫星加快推广应用。支持开展终端设备直连卫星业务,为广大地面移动通信用户提供基于卫星的话音、短消息业务,并依托低轨卫星互联网拓展高速数据服务。
持续拓展应用场景是政策重点。指导意见强调促进卫星通信在应急通信等领域的应用,优先满足国家应急通信需求,综合利用天通、高通量卫星等资源,为应急处置提供统一调度、高效供给和融合应用的卫星通信服务保障。
推进数字惠民服务,鼓励通过卫星通信为偏远地区、边疆地区和地形气候复杂地区提供多样化网络接入服务,进一步提高网络覆盖水平,降低覆盖成本。强化融合应用创新,鼓励卫星通信在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城市治理等各行业、各领域创新应用,加强与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航空机载通信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交叉融合。
壮大产业生态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开展卫星通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制,增强基础元器件、芯片、关键终端设备产品等供给水平,提升卫星通信技术性能,降低用户使用成本。
促进卫星通信与5G/6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深度互融,加快推进非地面网络等卫星通信技术创新发展。构建开放共享标准体系,凝聚行业力量共同构建开放共享、天地融合的卫星通信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卫星通信技术、产品和建设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解码卫星通信产业链核心环节
卫星通信产业链上游涵盖卫星制造、发射及地面设备三大领域,其中芯片技术是产业命脉。射频芯片领域,国博电子的毫米波射频芯片采用砷化镓/氮化镓工艺,适配卫星高频段、小体积需求,军工订单占比超70%。抗辐照芯片方面,臻镭科技研发的抗辐照电源管理芯片,通过特殊设计解决太空高能粒子导致的芯片失效问题,成为航天科技集团核心供应商,其产品已在多颗卫星中实现稳定运行。通信载荷领域,信科移动的5G/6G基站载荷支持星地双模切换,创意信息的卫星数据中继载荷传输速率达1.2Gbps,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卫星互联网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基础元器件领域同样取得突破。复旦微电的FPGA芯片实现Xilinx国产替代,在“鹊桥”中继星验证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铖昌科技的相控阵T/R组件采用军用雷达技术外溢,适配低轨卫星多波束扫描需求,其产品已通过航天科技集团严格测试,成为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的核心部件。通宇通讯的可折叠毫米波相控阵天线,通过创新设计解决卫星天线体积大、难部署的痛点,其车载卫星电话等移动终端产品已实现量产,为卫星通信的大众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中游环节聚焦卫星运营与服务,呈现规模化生产与智能化运维两大趋势。卫星制造领域,中国卫星年产能近年来快速提升,通过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实现批量生产,大幅缩短了卫星研制周期。相控阵天线是卫星通信终端的关键部件,其成本占终端总成本的40%以上,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相控阵天线价格已从2018年的20万元/台降至2024年的3.5万元/台,降幅超过80%。地面设备领域,震有科技的模块化地面站设备支持“一键部署”,可快速响应应急通信需求;普天科技的光传输设备时延小于1毫秒,满足6G低时延需求,为卫星互联网与地面网络的融合提供了技术保障。
系统集成方面,中国卫通通过“卫星资源池”模式,向中小企业开放载荷资源,催生“通信即服务”(CaaS)新业态。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卫星通信的使用门槛,还通过市场化竞争激发了产业创新活力。卫星运营服务领域,顺丰航空的货运无人机应用卫星链路实现跨山区、海岛的长距离运输,迅翼卫通的机载轻型动中通卫星通信终端在抗洪抢险中快速搭建空地通信链路,展现了卫星通信在应急场景中的独特价值。
下游应用场景呈现垂直深化与横向拓展特征。传统领域中,应急通信需求持续稳定,中国卫通的高通量卫星地面站波束切换速度领先国际标准,为灾害救援提供可靠保障;海洋渔业监管通过卫星网络实现渔船动态监控,提升了安全管理效率。航空互联网领域,东方航空搭载国产卫星终端实现机上宽带接入,标志着卫星通信在民航领域的商业化突破。
新兴领域发展更为迅猛。智能驾驶领域,极氪汽车搭载卫星通信模块实现无人区自动求救,中移物联的畜牧追踪器覆盖蒙古国80%牧场,推动卫星通信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数字乡村建设中,卫星互联网成为解决农村网络覆盖难题的核心方案,预计未来十年将为数十亿人口提供基础通信服务,带动偏远地区数字经济发展。
技术迭代与生态共建
未来五年,卫星通信将呈现三大发展方向。天地一体化融合方面,卫星与地面移动通信网络深度协同,形成无缝覆盖、无感切换的通信服务。用户可在偏远地区与城市热点获得一致体验,6G标准将卫星通信纳入核心体系,华为“星地融合5G”方案已实现卫星Ka频段与地面5G毫米波统一调度。大众应用规模化方面,手机、汽车等消费终端的卫星通信功能普及,带动用户数快速增长。预计2030年目标用户将突破千万级,催生短视频、物联网数据回传等新业态。技术突破常态化方面,量子通信技术在“墨子号”卫星验证成功,未来将与卫星通信深度融合;AI卫星通过星上自主决策、智能资源调度,进一步提升网络效率。
尽管前景广阔,产业仍需突破多重瓶颈。频谱与轨道资源竞争方面,美国FCC要求卫星运营商缴纳轨道占用费,中国通过技术换资源策略输出卫星技术,换取“一带一路”国家的轨道使用权。标准体系碎片化方面,需加快制定卫星通信技术、产品和建设等国家标准,推动不同经营主体系统开放共享。商业模式待验证方面,需探索基础设施、产业供给、国际合作的协同发展模式,通过规模化应用降低用户成本。
写在最后
在政策红利、技术突破、生态构建的三重驱动下,中国卫星通信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从“鸿雁3号”卫星实现单星通信容量突破,到“星地融合5G”方案引领6G标准制定;从深圳无人机编队闪耀巴黎奥运会,到东方航空机上宽带接入服务全球旅客,这些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中国卫星通信已从跟跑者转变为并跑者,甚至在部分领域成为领跑者。
声明:本文由电子发烧友原创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举办首场记者见面会
3、新华全媒+丨潮起渤海湾 津迎上合帆——天津在开放交融中推动高质量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