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5 14:28 作者:骑鹤人
刘燕婷:种族灭绝纠缠建国幻梦,六方博弈决定加沙结局,刘燕 燕庄
【文/ 刘燕婷】
2025年3月,随着以色列发起新一轮攻势,加沙二次停火宣告破裂,各方也开始了新博弈。
首先是以色列的长驱直入。3月18日,以色列空袭加沙全境,造成超过400人死亡;3月19日,以军重启加沙地面攻势,再度进占内扎里姆走廊(Netzarim Corridor)中部;5月16日,以方宣布发起“基甸战车行动”(Operation Gideon's Chariots),目标是控制整个加沙。
毫无疑问,这种破坏规模既会摧毁加沙的完整世代,也正在腐蚀以色列的国家形象;而长期支援以色列、资助血腥战事的西方国家,也同样被指责是“种族灭绝帮凶”。这就导致欧美开始了一系列“形象工程”:美国积极协调阿拉伯国家斡旋停火,英国、法国、加拿大、澳洲则表态要在9月联合国大会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地位。
而这种天堂地狱的一体两面,正好体现哈马斯、以色列、伊朗、美国、阿拉伯国家、西方世界的复杂博弈。随着战事进入第22个月,这六方所构成的三层互动,也将是牵引加沙终局的最大关键。
2025年8月16日,从以色列边境的一侧看,一辆以色列军车在加沙城(Gaza City)附近行驶。Reuters
第一层是直接交战的哈马斯与以色列。基本上,这对死敌虽然立场迥异,却在行动逻辑上“长期共生”。
首先,哈马斯虽以行动推进部分政治目标,包括向全球展示以巴问题的尚未终结、向巴勒斯坦人展现自身斗争意志、干扰沙特与以色列的建交进程,却也无疑付出了惨痛代价,不仅哈尼亚、辛瓦尔等重要领袖先后身亡,哈马斯作为加沙统治者的地位也受到动摇:除了以色列宣称要推翻哈马斯统治,当前由西方与阿拉伯国家共同拟定的停火协议未来规划,也同样要求哈马斯解除武装,加沙更在今年3月爆发反哈马斯的大规模示威。
即便眼下以军扩大战事、造成惨重伤亡,哈马斯也只是在8月19日表态接受停火、而没有同意解除武装;但人质家属的耐心已经逼近极限,来自全球的“种族灭绝”指控则愈发汹涌,以色列的西方盟友更已开始“明哲保身”。
整体来说,从持续挨打的哈马斯视角出发,如何在不被以军歼灭的情况下维持抵抗、在不解除武装的前提下实现停火,是一直以来的两大难题;但对大杀四方却无法真正击溃对手的以色列来说,如何在战略泥淖中排序战争目标、在舆论交迫下持续用兵,同样是内塔尼亚胡政权的两大隐忧。
因此,当前惨绝人寰的加沙浩劫,其实更多是被双方当成博弈筹码:以色列想借人道危机驱动阿拉伯国家、加沙民众内外施压,迫使哈马斯主动解除武装;哈马斯则想利用加沙惨状激发全球谴责,迫使以色列立即停火撤军,结束自己的垮台危机。
简单来说,哈马斯希望维系根基,以色列却希望一劳永逸,这就导致双方都在“拖字诀”下原地打转,不肯为了巩固停火真正让步。而这也解释了,为何从2023年11月第一次停火至今,以哈双方虽然持续谈判,却又都在行动上“反复横跳”:哈马斯多次承诺解除武装,却也屡屡改口反悔;以色列多次承诺停火撤军,却也从来没有真正撤出加沙。
伊朗与美国:敌对双方的避战共识
而这就牵动第二层的美国与伊朗博弈,毕竟对以色列与哈马斯来说,美伊两国就是自己的最有力靠山。而也正如以哈这对死敌的彼此“共生”,美国伊朗虽在许多领域针锋相对,却也在加沙战争上形成罕见共识:不论冲突如何惨烈,双方都要避免战事升级成以色列、美国与伊朗的全面战争。
首先是伊朗。从德黑兰利用黎巴嫩内战、伊拉克战争、叙利亚内战、也门内战打造“抵抗轴心”起,伊朗的战略目标就从来不是决战美国,而是要蚕食美国撤出所遗留的权力真空,同时建立自己的战略纵深与势力范围。
当然,美国永远是神权政府的威胁,但德黑兰最直接的地缘对手,始终是同在中东的以色列,还有以沙特为首的海湾阿拉伯国家。这就解释了,为何伊朗会在过去策动胡塞武装袭击沙特,甚至在2023年策应哈马斯发起“阿克萨洪水行动:前者是要迫使沙特进行战略收缩,后者则是在沙特伊朗已经复交的局面下,要阻止以色列进一步渗入海湾。
整体来说,伊朗更希望耕耘自己在中东的“一亩三分地”,而不是仿效俄罗斯,与美国展开势力范围的大博弈。但有鉴于以色列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伊朗与以色列的斗争一旦超出某个临界点,就必然牵动美国与伊朗的危险平衡。
1、(活力中国调研行)“绿”动草原钢城——包头新能源转型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