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从我国疆域变迁,看未来的经略方向1-农业与交通,简单概括我国疆域发展的趋势
今天的话题就是分析我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背后有什么规律?然后以此为依据,判断我们未来的经略方向。我们可以拿西汉的疆域来作为比较对象。为什么要选择西汉呢?因为它是我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
我们拿今天的版图和西汉的疆域进行对比,就会发现疆域的变化非常大。可以发现有些地方我们丢掉了,例如位于今天朝鲜半岛、越南、中亚的领土。有些地方我们当时还没有纳入版图,例如辽宁以北的东北地区、内蒙北部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和云南南部地区和台湾地区。
不仅如此,在西汉已纳入版图的不少地方,有些地方的控制也是发生过多次反复争夺 。
我们按西汉、东汉、唐朝、元朝、明朝、清朝等大一统王朝都能稳定控制的领土,可以发现我们历史上一直能稳固控制的地区,就是这张图里面用绿线圈住的地区。西边在甘肃嘉峪关地区。北边以沿着明朝的长城为界。东边到辽宁的辽东半岛。南边则要把云南、海南、台湾、越南给扣除。
所以我国能形成今天的版图是非常不容易的,可谓是一寸江山一寸血!这个疆域变化背后隐藏着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疆域变化的原因。
第一个因素,当地是否适于开展大规模农业。
如果当地能开展大规模的农业,也就是能种地。生产出来的粮食能够养活大量人口,就能实现稳固地控制这里。假如当地不能开展大规模的农业,甚至完全不能种地。那么当地驻军需要的粮食,就需要从远处长途运输过来。这种情况下,是很难长期控制这里的。可能最后不得不放弃这块地方。
那么适合开展大规模农业的条件是什么呢?
首先是有充足的降水。
古代要想种地,必须要当地的降水量达到400毫米以上。这里看这张图,是我国的年降水量分布图。位于年降水量400毫米等雨线以东,也就是蓝色的区域,年降水量超过400毫米。
而且,光降水量满足还不行,还得当地温度足够高。
这张图是我国的温度带划分。位于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三个区域的热量条件,在古代能满足种地要求。
那么按对于农业的有利程度,从高到低排序应该是:
1类地区。是温暖湿润的地区,降水量和温度都达到要求。这里可以开展大规模农业。也就是图中的红线圈住的区域。
而且,当地如果有大河,尤其是拥有肥沃的三角洲,更是适于开展大规模农业的加分项。
2类地区。温度达到要求,但当地降水稀少。即用绿线圈住的位于新疆和甘肃的区域。因为有天山、祁连山截留了来自海洋的水汽。当地有不少内流河,所以形成了不少绿洲。因此也可以开展小规模的农业。
3类地区。温度没有达到要求,但当地降水量满足要求,或者当地有河流灌溉条件的地区。会根据实际情况,是否开展农业。
4类地区。温度和降水量都没达到条件。这里中原王朝基本没兴趣。
我们再来看看西汉的疆域图,可以发现,除了位于宁夏和内蒙的河套地区、云南南部、台湾等少数地区以外,版图范围基本上和我国的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区域重合。这不是巧合。这些地区其实就是当时的农业技术条件下,适合耕作的地区。
也就是说,西汉就把东亚这一片最适合种田的地方基本给打下来了。而且,除了朝鲜半岛、越南、中亚的部分地区,我们基本保住了最适于农耕的地区。
下面我们先从是否适合开展大规模农业这个角度,来分析控制不算稳固的地区。
我国温度带上的辽宁以北、新疆北部、内蒙北部、青藏、川西地区,因为不适于种地,所以当时的中原王朝对这里没有兴趣。
而对于位于内蒙的河套地区,这里温度条件一般,但有黄河水提供灌溉,且处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前线,所以在历史上,也开展了一定的农业。这里有良好的牧场,所以这里也是游牧民族很喜欢的地区。
此外,就是西域地区。这里降水稀少,是亚洲内陆最干旱的地区。但这里有天山等高大山脉截留了来自海洋的水汽,所以,也形成了大量绿洲。而且这里是通往西亚等国家的交通要道。
这两个地区,又和从呼伦贝尔草原延伸到欧洲匈牙利的欧亚大陆草原带部分重合。所以这里也是游牧民族活动频繁的区域。
因此,这里是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反复争夺的地区。
我们这里可以看唐朝前期、后期对西域和河西走廊的控制变化,就可以看出这种争夺的激烈程度。唐朝前期,其国土控制范围西部一度达到阿富汗地区,后期则丢掉了整个西域和河西走廊。
在以上地区,中原王朝投入巨大,国土控制却非常不稳固。而在南方,整体上投入要小很多,但是国土控制却要稳固得多。
这是我国的人口分布图。
这张图的胡焕庸线以东,分布着我国94%的人口。这里要说明一下,吉林以北的人口主要是清代末年之后的100多年才增长起来的。我们再看汉朝的人口地图。汉朝时期人口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四川、湖北、安徽、江苏的长江以北地区、越南地区。
所以现在人口增量最大的是长江以南的地区。现在这里也是我国主要的人口聚集地。
事实上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徙主要方向是往南。其原因是一方面是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另一方面,是因为南方的水热条件有优势,粮食产量更高。中原移民被这一点吸引,自发往南迁徙。
正是因为有了大量人口,所以这些地区的控制才很稳固。
而对于我国历史上控制不算稳固的地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地不适于农业,所以导致来自内地的移民太少。一旦国家衰落,这里就可能失去控制。
我们可以分为三类情况:
第一类。如新疆、青藏高原、内蒙、辽宁以北地区,这些地区以古代的农业技术,不适于开展大规模农耕。在清代之后,由于美洲新作物的传入。人口出现了暴涨,才对这些地区形成实控。
这里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适于大规模农耕,但清朝时期的农业技术才能开发的辽宁以北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上,但是温度处于中温带,在清朝之前,人口稀少。这里长期被半农耕半渔猎民族控制。一直到了清朝末年,从美洲传入的玉米和朝鲜移民培育出来的粳稻等耐寒作物,能在这里种植。这里的农业潜力一下子得到了爆发。从河北、山东的移民纷纷涌入,让这里成了我国人口的主要聚集区。
第二种情况。当地雨水稀少的新疆、内蒙北部、青藏高原等地区。这里很难开展大规模农业。但是美洲新传入的玉米和土豆,却非常适应当地干旱气候和瘠薄的土壤。因此,在人口压力下,也出现了往这些地区的移民。
这些涌入的移民,才是实控这些土地的关键因素。
第二类情况。当地气候适于农业。但由于其他原因,所以这里的控制也不稳固。具体原因我后面再讲。
如朝鲜、越南、云南、台湾、海南等地区,但是控制并不稳固。要么是如朝鲜、云南、越南这样控制较难。要么是和台湾这样,在明朝末年才纳入国土。
第三类情况。如蒙古高原地区。这里完全不适合农耕,所以这里的内地移民稀少。没有来自内地的人口来维护统一。这里在现代的农业技术条件下,在当地种地也非常困难。所以,这里在二战后从我国独立出去。
第二个因素。当地的交通是否便利,能有效降低控制的后勤成本。
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最有效的交通手段,就是通过内河运输人员和物资。如果没有适于通航的河流,那么后勤成本就高得惊人。运输一批物资到达目的地,如果没有水运的话。能送到终点的,有10%就不错了。大部分粮食都被负责运输的民夫和驮运的牛马等牲畜给吃了。
而这还不算坏的,还有以下五种交通障碍。
第一。当地存在巨大的山脉、高原,崎岖难行。例如位于我国西北、西南、东北的山脉。
第二。路途中有沙漠、戈壁,沿途缺少水源。例如位于我国西北、北方的大片沙漠。
我在旅游经过甘肃的河西走廊的时候,发现当地的戈壁有几百里,草都不长。非常感叹我们的古人是怎么控制这里的。在古代,大家可是完全靠两条腿走路啊。
第三。需要渡海到达。例如从中原到朝鲜半岛、越南、台湾、海南。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古代的技术条件下,海运的安全性非常差。而且我们的近海是位于太平洋西部的边缘海。这里风浪极大。而像欧洲的地中海,这里风浪很小,所以能搞一搞海运。
这里举两个例子。
首先是唐代的高僧鉴真,想到日本传播佛法。结果他用了6次,等了11年,才到达日本。他到日本的时候,眼睛都瞎了。
还有就是写下滕王阁赋的王勃,去当时的交州,也就是现在的越南。他去看望在河内当县令的父亲,河内就是现在越南的首都。结果他在经过海南的琼州海峡时,船翻了,人淹死了。
以上的例子,也可以看出古代海运有多么不安全。
第四。当地存在原始密林,如云南、岭南、缅甸地区。大队人马难以通行。
第五。纯粹就是离人口核心区太远。例如西域地区。
我们先看历史上能实现稳固控制的地区。除了河西走廊以外,其他地区都分布有大河。因此,这里能开展内河航运。
而在秦朝时期就已经修建了灵渠来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在唐代、元代,开通了大运河。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实现了从北方到南方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诸多河流的贯通。
而对于甘肃地区。由于祁连山截留了来自海洋的水汽,所以也形成了大量的内流河。因此这里有一片适于农耕的绿洲带。加上距离中原比较近,所以这里也能比较稳固地控制。但是即便如此,在明代,也丢失了敦煌地区。
这也可以看出。良好的内河航运条件,对于一个国土的稳固控制非常重要。
事实上,我们可以从人口分布图就可以看出,这一片区域是我国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而我国历史上控制不稳固的地区。如朝鲜半岛、东北、蒙古高原、西域、青藏高原、台湾、云南、越南。这些地区,在当时从中原到这里,无法通过内河航运的方式到达。更要命的是,这里都和当时的人口中心间有巨大的交通障碍。
下面按国土稳固程度和纳入版图的时间,来分析交通条件对这些控制不稳固的地区有多大的影响。
我们先看较为稳固统治和疆域有损失,但仍然大体保住的地区。
先讲四个地区,这里适于开展大规模农耕。主要是因为交通不便造成控制较为困难。
首先就是海南。这里和大陆间有一道琼州海峡阻隔,需要渡海。在西汉时期曾经短暂管理后又一度放弃。但是由于适于农业,这里在东汉以后,就一直管理到现代。
接下来看云南。它在南北朝时代的陈朝时期,就已经独厉。后面建立了非常强大的南诏政权。可以这样说,唐朝国势衰败的一半原因,在于这个小强政权-南诏。那么这里为什么能独厉?为什么它又非常强大?
它能独厉,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有不利交通的地理条件。
首先就是,当地没有内河航运条件。我们先看南诏的地图。
它的北部边界是金沙江和大渡河,很接近于四川的宜宾。以前长江的航运起始点就是宜宾。也就是在现代,才延伸到云南的富水。但这里仍然距离宜宾并不远。在古代,宜宾以上,江水湍急,无法通航。
第二,有山脉阻拦通行。除了青藏地区,云贵高原,尤其是云南,是我国西南和东南亚地区海拔最高的地区。和唐朝交界的地区分布有大凉山等诸多高大山脉。
第三,有原始密林保护。在唐代时期,气候比当代高2摄氏度。当地森林茂密。
这种地形下,唐朝的骑兵优势很难发挥出来。
所以这里从陈朝时期到元朝前,一直处于独厉状态。直到元朝才把这里重新纳入版图。
不仅如此,当地因为适于农业,所以南诏还一度非常强盛。
以上的地理情况,也影响了元朝和明朝对缅甸、老挝地区的控制。我们可以看到明朝朱棣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对东南亚拓展版图最大的时期。
但明朝对这里的统治,维持得很短暂。原因和云南情况一样,虽然云南境内有通往缅甸的河流,但是河流湍急,无法通航。而且有高黎贡山等横断山脉的阻隔,加上有原始密林,最终明朝逐渐放弃了这些地区。
接下来谈台湾,它被纳入版图的时间非常晚,在明末郑成功时期才被纳入版图。大家可能很奇怪,为何台湾距离我国的人口中心很近,又适于农业。为什么对台湾却这么晚才纳入管理?
要说隔着海,中原王朝对海南早就进行管理了。而在古代,想到达台湾非常不容易。
首先就是台湾海峡引起的狭管效应,什么意思呢?
因为台湾海峡是个狭小的喇叭口地形。当从开阔地带吹来的海风,在通过这个狭小的管道地形时,就会产生强风。
而且这里的风向是南北向的。而从大陆到台湾,航行方向是东西向的,刚好跟风向垂直。所以风向上就不利。
然后就是不利的海流。大陆到澎湖列岛,并不算难。但从澎湖列岛到台湾岛却非常难。因为这里有一个狭窄的水道-澎湖水道。洋流是南北向的,而且速度很快,波涛汹涌,古称“黑水沟”。古代人想要渡过这个黑水沟,那就是“十去六死,三留一回头”。也就是10个人中有6个人都葬身大海,剩下的4个,只有一个能够回来,其他三人只能留在台湾岛了。可见,在古代想要横渡澎湖水道的难度是非常之大的。
所以,有以上不利的因素,台湾很晚才被纳入版图。
接下来就是吉林以北的东北地区。在古代也难以到达。
原因有两个:
第一就是有两道山脉阻隔。
前面已解释过,古代海运很危险。所以从河北,到达东北地区,最安全的还是陆路。从人口稠密的河北出发到东北,从现在看,陆路最便利的是沿着辽西走廊到达。但是辽西走廊在古代是难以通行的沼泽地带。一直到金朝时期,这里由河流冲刷形成的冲击平原终于成型,才让这里能够顺畅通行。在此之前,大军通行,只能翻越燕山山脉到辽宁。
到了辽宁以后呢,想到吉林,中间还隔着一道山。
此外,辽河和松花江是可以通航的。但是,从中原来的人,得翻山到这里才行。
所以历史上,东北地区一直是山高皇帝远的地带。
接下来是难以开展大规模农业的三个地区。
首先就是内蒙地区。这里的河套地区,它难以控制,主要原因还是来自游牧民族想得到这片宜农宜牧的地区。交通条件对它影响并不大。所以一般强盛的王朝都会统治这里。
第二个就是西域地区。这里距离我国的人口中心太远了,而且从甘肃到西域,一路上有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地带。
第三个就是青藏高原。这里的道路崎岖难行。从内地到这里,尤其是到西藏地区非常困难。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从内地到西藏最方便的路线,居然是先坐船到印度的加尔各答。然后从印度那边进西藏。这可以看出当地的道路是多么的艰险。
接下来讲三个因为交通原因,从我国独厉出去的地区。
首先就是越南。这里非常适合农业,而且还有个很肥沃的红河三角洲。
但是由于古代海运技术的限制,所以选择从陆路到达这里是最安全的方式。但是越南和广西中间,隔着十万大山。这也导致它在北宋时期实现独厉。在明朝的时候,又曾经短暂的控制过这里,但是当地人民族意识已经形成。最后明朝还是不得不放弃这个地方。
第二个就是朝鲜。这里也适合农耕。但是到这里的交通情况和从中原到吉林类似,也是要先翻越燕山山脉,到达辽宁以后,再翻越辽东半岛的千山山脉,才能到朝鲜半岛。
所以历史上,对于朝鲜半岛的控制力度一直都不高。汉朝、唐朝、元朝曾经三次管理过这里。在明朝之后,就彻底放弃了这里。
第三个就是蒙古高原。当地不适于农耕。而且从内蒙到蒙古高原,中间有大片的戈壁滩,没有人烟。而且这里离河北等内地人口中心也非常远。
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中,只有唐朝、元朝、清朝统治过这里。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谢谢大家。
1、39岁生娃后隐退,58岁宋祖英罕见现身:穿运动装状态好好!
2、我家本地的最大寺院,不收门票,上香免费领取,我感觉这才是比较正规的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