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品质有了量化指标,618、双11成品牌消费重要时点,双11全国消费
2025年半程成绩单公布:GDP同比增长5.2%,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有望达到65%,连续第三年稳居“第一引擎”。外贸、地产两节旧车头减速,列车要继续飞驰,“消费”必须再添一把火。
当国家反复强调“消费提质扩容”时,市面上并没有能够量化消费品质的指标:企业不知道消费者到底想要多好的东西,地方政府也难以判断补贴是否真的买到了“升级”。尤其是在电商领域,由于市场大盘总量还在增加,即使出现消费降级,也没有清晰的指标来展现。
市场的急切呼声,也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今年5月,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商学院联合编制的“中国线上消费品牌指数”(CBI)正式发布。这套指数以淘宝天猫平台真实消费者行为为基础,综合了线上品牌的搜索、销售、复购等指标,先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和大数据完成了一次全网品牌打分,形成全网品牌排名(即“全球品牌中国线上500强”CBI500),并通过消费者购买商品评分的变化监测消费品质变化(也就是“中国线上消费品牌指数”CBI)。
CBI系列指数和榜单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学术界和消费行业的广泛关注。经济学家蔡昉认为,消费者用购买行为来定义什么是好产品、好品牌非常有意义的探索,“销售价格、搜索行为、用户好评等数据直接反映了购买行为的实现和对预期的满足”。
(以2023年1季度为基期,基期指数=100)
大数据挖掘真相:618数据的三重惊喜
CBI 的第二季读数却以电商平台真实的消费行为作为支撑,传递了品牌消费的积极信号——全国线上消费品牌指数定格在 65.21,环比再涨 1.8 分;即便剔除 618 脉冲的影响,同比仍高出 2.21%。这是一个衡量品牌消费的指数,它提示我们,中国电商消费的品牌化程度在持续提升,而大促依然是优质品牌商品的主场。同时,并没有因为优惠促销的存在而出现“低价内卷”。
换句话说,在促销季,价格越降,消费者越把购物车留给评分更高的品牌,而不是 9.9 元包邮的“无名之辈”。如今,大多数参与大促的商家不但不将促销定位为“清盘甩货”,反而需要提前备货,这也说明618 不再是“清仓日”,而成了品牌集中传递心智、实现成交的“主场”。
在政府以旧换新补贴(国补)与季节性消费的带动下,家用电器、食品、家装家具三大行业的CBI指数环比增幅位居前三——国补叠加夏日换新,让美的、源氏木语们顺势跃升;低度白酒、智能电动车、宠物用品则凭借“年轻化+场景化”的叙事,在榜单上跑出不少高增长品牌,证明情绪价值和功能价值一旦叠加,就能绕开价格战,不断通过创新,开拓场景化细分赛道,寻找新的品牌增长点。
国货品牌怎样霸榜?试作一篇大地文章
把更直观的“全球品牌中国线上500强”(CBI500)榜单摊在桌面,作为“全球第一品牌”的苹果继续霸榜,同时,美的、小米、海尔、华为四家国货已经牢牢咬住前五,它们不靠低价血拼,而是把“高质+好价”写成新公式:国货们可以贵,只要贵得有算法、有情绪、有社交货币。
本季度的“中国线上消费品牌指数”还进行了一项特别的研究:利用电商的技术支持,研究了新消费品牌发展,并发布了“快消新锐品牌 50 强”。这个榜单几乎是国货专场:49 席被本土品牌包揽。至本靠一支 89 元的卸妆膏在小红书完成“成分党”启蒙;HBN 用 128 元的视黄醇精华把“早 C 晚 A”写进 95 后的护肤圣经;海龟爸爸把 59 元的儿童防晒喷雾做成幼儿园门口的社交硬通货。它们的共同点是把“细分场景+功效承诺+悦己体验”打包装进一个适中的价格带,用一次小小的自我犒赏完成品牌心智的登陆。
但中国之大,“消费升级”在这里演绎为一条缓慢推进的前线,沿着收入梯度、数字基建和代际更替,一路由北上广深向内陆与县城蔓延。
潮头的第一站,是北上广深。早在2012 年,当全国人均 GDP 还在 6000 美元徘徊,这四座城市已提前摸到 1.5 万美元门槛,微博种草与初代淘品牌应运而生。潮头继续向西北推进。长三角、珠三角 14 城在 2015—2019 年集体跨越 1.5 万美元,从元气森林到蕉内、Ubras ,一瓶 5 元的气泡水、一件 99 元的无尺码内衣,既满足个体舒适的新需求,又提供品牌符号的社交资本。
2020 年之后,潮水漫过中部六省,2.6 亿人的人均 GDP 来到 1—1.5 万美元区间。蜜雪冰城、茶颜悦色、霸王茶姬用 5—12 元的价格带,把“性价比情绪价值”写进县城青年的日常:一杯奶茶不只是甜味,还是“被看见”的社交入场券。
这些变革或许没有全部发生在电商平台上,但最近的“外卖闪购热”同样掀开了低线城市服务消费升级的序幕,县城的增速超过高线城市。消费者用钱包投票,把“低价”与“低质”解绑。更出人意料的是,长沙、成都、东北城市在房价低、夜生活长的催化下,出现“炫耀型消费”:月薪五千也能买三千元的羽绒服”。
目前中国70%的省份已经于2024年跨越人均GDP的1万美元大关,覆盖人口超过8亿。基于IMF等国际机构对中国2025年经济增速预测4.5%的基准情景,这部分居民对应区域的经济水平还将继续提升,后物质价值观也将完成从“小众高端”到“全民日常”的迁徙。
经济学家林毅夫曾经说过,“中国的发展实践经验,是一座经济学研究的理论金矿”。
相信,随着技术与方法的迭代,“从量到质”将不再只是政策文件里的愿景,而是成为可以观测、量化、追踪的现实进程。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近日,两名日本自卫队士兵演习中失踪!竟然是扮演假想敌时被雷劈死了!!!
3、新华全媒+|孙福贵:“红军岗”上东北抗联烈士英魂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