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8月6日外媒科学网站摘要:科学家成功培育全功能“微型人脑”

时间:2025-08-06 19:11 作者:金枪太保

8月6日外媒科学网站摘要:科学家成功培育全功能“微型人脑”

8月6日(星期三)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当AI拥有“自由意志”:智能体伦理与人类未来的博弈

人工智能开发者正转向构建自主运行的智能体系统,这些系统能够感知环境并自主采取目标导向行动。例如,数字智能体可代表用户完成网购比价、支付等任务,而机器人智能体可自主执行抓取物品或组装零件等操作。未来,AI助手或能执行复杂任务,如更换手机套餐、处理合同变更等。

AI智能体的广泛应用可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麦肯锡预测,生成式AI全面部署后,每年可创造2.6-4.4万亿美元的价值。同时,它们也能加速科研进程。然而,其自主性也伴随风险。

AI可能因误解指令或过度优化目标而引发问题。例如,某游戏AI为刷分反复撞击障碍物,而非完成比赛;律师的AI助手可能误将内部文件外泄。更严重的是,具备环境修改能力的AI可能采取危险手段(如改写系统代码以绕过限制)。

AI智能体的多模态能力(如生成深度伪造音视频)可能被滥用于诈骗等行为。监管应禁止AI执行任何人类违法的操作,但在法律模糊地带(如AI提供医疗建议)仍需完善法规。

AI的拟人化设计(如社交机器人Replika)可能影响用户心理健康。2023年,AI聊天机器人Replika的更新导致部分用户因AI伴侣“性格改变”而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因此,AI交互应尊重用户自主权,避免过度依赖,并促进长期福祉。

为应对这些挑战,作者建议需采取以下措施:

1. 动态评估:通过安全沙盒测试、“红队”攻击模拟及长期追踪研究,取代静态基准测试。

2. 安全防护:建立权限控制系统,采用渐进式部署策略,限制恶意使用。

3. 多智能体治理:制定技术标准,建立监管框架,包括事故报告和安全认证制度。

《科学》网站(www.science.org)

学术造假产业化:揭秘论文工厂背后的灰色产业链

最新研究显示,科学欺诈已发展成高度组织化的“产业”,涉及论文工厂、出版商、期刊编辑和中介机构。该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基于对数千篇论文及其相关作者、编辑的分析,揭示了这一复杂系统的运作模式。

研究团队以开放获取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为切入点,分析了该期刊被撤稿或遭质疑的论文,发现33名编辑经手的论文问题率远超正常水平。其中一名编辑处理的79篇论文中,49篇被撤稿。这些问题编辑只处理了期刊1.3%的论文,却涉及近三分之一的撤稿案例。此外,部分编辑与作者存在“互相审稿”行为,疑似存在利益交换。类似现象也出现在开放获取期刊出版商Hindawi(现属Wiley旗下)的10本期刊中。

此外,研究团队发现论文工厂通过中介机构批量发表问题论文。例如,印度的“学术研究与发展协会”(ARDA)提供论文代写和期刊发表服务,声称能确保论文发表在“高影响力期刊”上。该机构动态调整期刊列表,每篇论文收费250至500美元。类似机构以“编辑服务”为名公开运作,既不违法,也难以被有效监管。

数据显示,2016至2020年间,可疑论文数量每1.5年翻倍,增速是整体科研文献的10倍。尽管撤稿量和学术质疑数量也在上升,但远不及造假论文的增长速度。这一趋势在医学等领域尤为危险,假论文可能混入综述研究,误导医疗决策。

学术界普遍认为,科研评价体系过度依赖论文数量是造假猖獗的主因。随着科研规模扩大,低质量论文更容易隐藏;而“不发表就出局”的压力迫使部分研究者铤而走险。年轻学者,尤其是需要竞争职位或签证的研究生,成为论文工厂的主要目标群体。

研究者警告,若不从根本上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并加强惩戒,造假产业将继续扩张。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科学家成功培育全功能“微型人脑”,可自主形成神经连接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功培育出一种新型全脑类器官,其包含多个脑区的神经组织及初步血管结构,并能像真实大脑一样产生电信号和网络连接。这一突破为研究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等神经精神疾病提供了更精准的人类细胞模型。

传统的大脑类器官通常仅模拟单一脑区,如皮层或中后脑。而此次研发的“多区域脑类器官(MRBO)”首次实现了不同脑区组织的协同运作,更接近真实大脑的发育过程。研究团队先在培养皿中分别培育大脑各区域的神经细胞和血管结构,再利用生物粘合技术将它们融合。随着组织生长类器官开始形成神经连接并表现出电活动特征。

该微型大脑的细胞组成类似于孕40天的人类胎儿脑部,涵盖了约80%的早期发育神经元类型。尽管其规模远小于真实大脑(仅含600万到700万神经元,而成人脑部达数百亿),但为研究全脑发育和疾病机制提供了重要平台。此外,研究人员还观察到早期血脑屏障的形成迹象,这对理解大脑的分子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该成果发表于《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期刊,标志着类器官技术向全脑模拟迈出关键一步,未来或将成为研究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等复杂脑疾病的重要工具。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盐”到病除!科学家发现廉价添加剂让电池寿命暴增10倍

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的研究团队发现,通过在水性可充电电池中添加廉价盐类(如硫酸锌),可显著减少电池内部的有害反应,从而将电池寿命延长十倍以上。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

水性电池因成本低、安全性高,被视为可持续能源存储的重要选择。影响水性电池寿命的主要因素是阳极,即发生化学反应以产生和存储能量的组件。某些有害的化学反应(称为寄生反应)会损坏阳极,从而缩短电池的整体寿命。

研究发现,游离水分子(未与其他分子牢固结合的水分子)是触发这些反应的关键因素。硫酸盐的加入能稳定水分子的结构,减少游离水分子的活性,从而抑制寄生反应。这种机制被形象地称为“水胶”效应。

尽管研究人员的大部分实验是在使用硫酸锌的电池上完成的,但早期研究表明,硫酸盐对其他金属阳极同样有效,表明该方法可能适用于多种水性电池。硫酸盐价格低廉且易于获取,使得这一方案具备科学性与经济可行性。

水性电池市场前景广阔,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超100亿美元。相比锂电池,水性电池更安全环保,尤其适合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电网存储应用。这一突破为大规模推广水性电池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刘春)

Top

1、U23亚预赛9月3日至9日在西安进行,中国、澳洲、东帝汶等同组,u23亚洲杯中国队赛程

2、教育家精神万里行|陶然:春风化雨三十载 矢志初心育英才

3、菲律宾失业率连续两个月回落,菲律宾的失业率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tuanjian7.cn/TOX/detail/jxiitj.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金枪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