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杀猪的”干成全球最大:双汇和河南小城,何以站上世界舞台?

时间:2025-08-15 16:48 作者:丹凤眸子

“杀猪的”干成全球最大:双汇和河南小城,何以站上世界舞台?





很多中国人童年记忆里都有一根双汇王中王火腿肠,它的包装袋上印有一只小狮子。

在零食并不充足的年代,双汇火腿肠就是美味中的美味。

小时候只会品尝美味,长大后才发现,生产这根小小火腿肠的双汇竟然是全球最大猪肉加工企业,产业链遍布上下游。

如果你走进双汇,还会发现孕育它的城市——漯河。

这座河南小城,犹如一个巨大的食品王国,生产的食品畅销全国,走向全球。

双汇和漯河,何以站上世界舞台?



食品行业有一个公认的说法——

在内地,每10根火腿肠就有5根出自漯河;
在香港地区,全港有1/4的肉制品由漯河供应;
在北京,“菜篮子”的肉制品、无公害蔬菜有20%是漯河产。

正如这组数据所展示的一样,“漯河”两个字背后,是一个巨大的食品王国。

河南是农业大省,素有“中原粮仓”之称。



漯河位于河南中部

漯河,可以称为“粮仓中的粮仓”。

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2类食品行业中,漯河拥有18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从漯河出产的麻辣面制品、肉制品、冷鲜肉单品产量均是全国第一。

2024年,漯河食品产业总规模超2500亿元,这一规模是全省的1/4、全国的1/40。

构成此规模的是全市7000多家食品企业。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双汇发展、全国最大辣味休闲食品卫龙,以及南街村、澳的利、龙云挂面、三剑客牛奶等一众知名食品企业。

食品工业的繁荣,让漯河拿下三大国家级认证。

2005年,漯河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食品名城”,这是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2023年5月16日,漯河又荣获“中国食品装备名城”称号;同一天,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认证漯河为“中国生态食材食品示范城市”。

漯河还是国内食品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2025年漯河“食博会”展馆全景

从2003年到2025年,其已经连续举办22届“食博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每年都借由该大会发布食品产业信息数据。而这些数据,又为来年国内食品企业提供了发展方向。

漯河“食博会”先后5次被商务部列为重点引导支持会展,被中国会展财富论坛评为“十大产业展览会”和“最具品牌价值展览会”。

改革开放40年之际,中国会展产业大会还将“食博会”评为“改革开放40年,40个品牌展览会”之一。

随着食品工业体系强大,漯河逐渐成为全世界消费者的“食品供应商”。

2020年,中国辣条已经在全球160个国家售卖。日本是其中进口量最大的国家,后面依次是新加坡、韩国和美国。

这些国家的消费者最喜欢的辣条品牌之一莫过于卫龙。

2021年到2023年,仅3年时间,卫龙的海外营收就从1979.6万元涨至9762万元。

今年4月,卫龙辣条在‌TikTok意大利站上线售卖,首月即冲进意大利市场食品类目热销榜和销量榜双榜第一。



卫龙位于漯河的工厂

除了辣条,其他漯河食品同样正在分销到全球。

今年前4个月,漯河食品出口贸易额达2.4亿元,同比增长60%。主要出口品类包括休闲食品、蘑菇罐头等。

作为成熟的食品工业基地,漯河也没有错过宠物食品这个热潮。今年前4个月中,漯河宠物食品出口4651.8万元,增长48.9%,居全省第一。

自古以来,漯河就因“吃”而闻名。

8000年前,漯河贾湖的先民在甲骨上契刻着这片土地的饮食历史——动物驯养、酿酒和粳稻栽培等技术均在漯河盛行。

谁也没想到,数千年后这座中原小城再次因“吃”超越众多“老大哥”,成为河南省万亿级食品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

而一切,还要从改革开放说起。



1984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年。

身在内陆的河南嗅到机遇,决定成立几个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漯河,位于京广铁路与沙河交汇的“十字路口”,因为交通便利、农业基础扎实,自然而然地被选为“试验田”。



漯河肉联厂旧照

同样在这一年,作为第一批改革试点的国有企业,“杀猪的”漯河肉联厂(双汇前身)由河南省下放到漯河市。

彼时漯河初建市,财力单薄难以支撑企业发展。

于是便出奇招,将漯河肉联厂设为承包制改革试点单位,实行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政策。

这给了肉联厂极大的发挥空间。

在厂长万隆的领导下,打破铁工资、打破铁交椅、打破铁饭碗、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靠拢等离经叛道的政策相继出台执行,厂子从亏损到盈利8000万元。

随后肉联厂还借着出口创汇的机会,成为中国最大的肉类出口基地之一。

1992年,漯河肉联厂开始开发火腿肠,并将其命名为“双汇”。



双汇火腿肠生产车间

肉联厂不惜斥重金从外国引进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出优质、便携、好吃的火腿肠。第一年双汇火腿肠产量便达到9400吨,进入全国火腿肠生产厂家前三强。

也是在这一年,漯河被批准为试办全省唯一的内陆特区。

这意味着,这座小城有了财政、税收、土地审批等领域探索改革的自主权。

很快,漯河就将改革第一刀砍向僵化的国企体制。

漯河肉联厂在特区政策的支持下,得以引入香港华懋集团,双方共同投资成立合资公司。

借助外资资金,漯河肉联厂扩大生产规模。火腿肠生产线从45条扩展到69条,产能直接飙升104%,还建立起亚洲最大的肉制品基地。

有了资金,肉联厂攻克了不少技术难关。当时火腿肠生产最重要的技术之一,PVDC肠衣膜技术垄断在日美等国家手中。



双汇PVDC肠衣膜工厂

肉联厂为了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引进国内第一条肠衣膜生产线。但又因为国内缺乏成型技术,导致生产线引进来也不会用。

没办法,只好再派人远赴海外学习,才将技术带回来用于实际生产和研发。

随着业务不断拓展,肉联厂将涉及包装的生产单元进行全面整合,成立化工包装事业部。

后来又经过20多年发展,其最终打造出全球最大的PVDC薄膜加工与研发基地,推动我国肠衣膜技术实现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除此之外,漯河肉联厂还和日本、英国等外资企业联合成立上下游企业,拓展业务维度。

在那个年代,生产就是硬道理。

到1997年时,已经改名为双汇的漯河肉联厂实现营收21.64亿元。

当年国家统计局、经贸委公布“全国最大工业企业最优500强评价排序”,双汇列107位,属屠宰和肉类加工业分类第1位。

经济特区和企业共振带来经济飞速发展。1997年,漯河GDP增速高达17.8%,远超全省平均水平。

同一年,漯河政府确立“实现漯河在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的战略定位,大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双汇率先响应号召。

1998年,双汇整合双汇实业,重新成立“河南双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双汇实业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上市的肉类加工企业。

上市后的双汇有了更多机会。

2013年,双汇收购全球最大猪肉生产商和猪肉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通过这笔收购,双汇晋升为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



史密斯菲尔德的产品

双汇和漯河在时代的殷切呼唤中产生交汇,并因此双双完成华丽蝶变。

而当我们聚焦在时代“广场”背后的具体方法时,才发现它们共同书写了那句老话:往小处扎根,往大处成长。



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WTO,漯河失去“特区”的独一无二性。

当“特区时代”终结,漯河应该如何发展?

答案藏在改革实验的遗产里。

1994年,双汇凭借产能提升营收跨进10亿大关。

这让漯河政府看到食品工业的前景。



漯河城市市貌

漯河是一座四线城市,突出的“资源”就是2000多平方公里平坦肥沃的黄土地,上面种植着小麦、玉米、水稻等大量农产品。

这些粮食不仅喂养了一方土地的人,还都是发展食品工业需要的原料。

漯河政府当即确立立足农产品资源优势,由农产区迈向食品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漯河政府先以双汇龙头带动,发展重点企业群体,推出一批知名品牌。

21世纪初,双汇率先把冷鲜肉引进国内,连带着将产业内“冷链生产、冷链运输”的现代化大工业技术和“冷链销售、连锁经营”的现代商业营销模式也引入国内,在全国大规模建立双汇肉类连锁店,实行肉类品牌化经营。

双汇的名号刚刚叫响全国,漯河政府便在全市开展“学双汇、抓管理、创名牌、增效益”活动,让很多企业有了品牌意识。



双汇冷鲜肉

后来为了鼓励企业创名牌,漯河政府还专门成立“名牌战略领导小组”,出台相关政策指导,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名牌产品生产,定期召开名牌产品表彰大会。

此外,相关职能部门也经常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有重点地培养扶持。

与此同时,漯河政府创新性举办“中原食品节”(食博会前身)。一面搭建企业对外经贸合作技术平台,一面放大区域品牌效应,以商引商。

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漯河食品行业汇集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河南省著名商标64个、河南省名牌产品27个。

名牌战略之外,双汇还有着产业拉动的贡献。

多年来,双汇依托工业优势带动农业,形成饲料业、养殖业、屠宰业、肉制品加工业、化工包装业、连锁商业、物流配送等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集群。

截止到2024年,双汇在全国18个省市建有30多个现代化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拥有年加工肉制品200多万吨、年屠宰生猪2500多万头的生产产能,带动了数百万人从事养殖、种植及原料采购、产品销售等工作。

为了支持双汇发展和“加快建设在全国有影响的食品工业基地”目标,漯河也从2007年开始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用产业带产业,推动全市种养业快速发展。

至2015年时,漯河农产品加工业保持着年均35%以上的高速增长。



卫龙漯河工厂

除此之外,漯河还在积极探索创新技术在食品工业方面的发展。

近年来,双汇、卫龙等企业对食品生产效率、机械自动化程度要求增高。但均靠外省采购设备不仅耗时耗力,还面临维修改造的难题,为了创新反倒增加企业成本。

双汇、卫龙等完全有能力反哺当地设备企业——根据龙头需求,机械设备企业不断投入资金研发技术、购买先进生产设备。

过程中,漯河政府又在土地、税收、资金补贴等方面为食品机械企业提供支持。

由此漯河推动食品机械产业发展,“食品装备名城”称号也收入囊中。



漯河中原食品实验室

品牌效应叠加产业链上下游完善,顺利吸引大量中外名企在漯河扎根生产。

例如美国嘉吉在漯河建设中国最大的单线F55果糖生产线;可口可乐在漯河落地其在中国规模最大的瓶装厂之一。此外,还有泰国正大集团等多家世界500强以及各行业龙头企业扎堆于此。

工农业互动发展,终让漯河的食品工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2024年,漯河食品工业已形成肉类加工、粮食加工、饮料加工、果蔬加工、包装材料、食品机械六大产业集群,枝蔓交错间,织就一张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食品产业网络。

中原大地上,这份生长的力量,从未止步。

从1984年出发,不过40余年光阴,“杀猪的”干成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中原小城蝶变为“中国食品名城”。

双汇的跨越,为漯河注入产业动能;漯河的生长,为双汇厚植发展沃土。

双汇与漯河,从中原走向世界。

●参考文章:

1.《传奇双汇演绎食品传奇》,中国质量报

2.《漯河:第一食品名城的演化路径》,决策期刊

3.《漯河:食品名城“二次创业”,抢滩布局未来食业丨河南食品向新记》,财经商报

4.《“食品帝国”漯河是怎么建成的?》,食业家

5.《解秘双汇发展史:从资不抵债到全球老大》,中国新闻网

Top

1、落地凤凰不如鸡?单飞8年后再看24岁王源,终究走上陈志朋的老路

2、听信AI养生建议,他再也不吃食盐了。结果是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3、亨特·拜登:爱泼斯坦是梅拉尼娅和懂王的介绍人,梅拉尼娅:公开道歉or十亿赔偿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tuanjian7.cn/TQE/detail/gvaeps.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丹凤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