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枫:欧盟对中国的三重定位,就像同时亮起了红黄绿灯……,欧盟对中国的意义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晨枫】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中美关系走入深水区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但对中欧关系缺乏相应的准备。在拜登时代,美欧合流容易想象,但在特朗普时代,美欧关系紧张,欧洲难道不应该向中国靠拢才对吗?然而这并没有发生。
冯德莱恩在结束了中国行之后,紧接着就与特朗普签订了贸易协定,不仅同意输美商品被征收15%关税,还将增加对美投资6000亿美元,购买美国军事装备以及总额价值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
欧洲理事会主席(可粗略看做欧盟“国家元首”)科斯塔是橡皮图章,欧盟委员会主席(可粗略看做欧盟“政府首脑”)冯德莱恩、欧盟外交专员卡拉斯、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固然亲美,但欧盟大政方向并不单纯由几个人决定。这几个人也是欧盟内部经过竞争和利益平衡才胜出的,他们代表的应该是欧盟利益。
美国、欧盟、中国是现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政治、经济、文化力量,英加日韩澳新挂靠美欧,印度、俄罗斯等统统划入“其他”。
人们喜欢用三国演义来比照美中欧关系,这很有道理,但是否符合三方认知,取决于视角。在三国里,北方的魏国最强大,最有侵略性;东方的吴国第二强,但实力与魏国有差距,本身对西方的蜀国也心怀不轨;西方的蜀国最弱小,但也因为生存压力最大而活得最机智、最精彩。
欧洲视角更加复杂。欧洲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起点,自认占据进步主义(如环保、人权、可持续发展、多元文化、福利主义等)的道德制高点,在美中竞争中具有合纵连横的杠杆支点地位,在这方面好比蜀国。由于工业革命至今积累的先发优势,具有堪比吴国的实力和战略地位。美国具有魏国的实力和战略地位,但具有吴国的“可友好性”和“可拉拢性”。中国则具有魏国的侵略性、吴国的实力、蜀国的战略地位,毕竟中国“站在历史错误的一边”。
当地时间7月2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欧盟主席冯德莱恩举行会晤并宣布,美欧双方达成一项新的贸易协议。视觉中国
欧洲分“农业欧洲”与“工业欧洲”。“农业欧洲”没有足够供养自己的制造业,或者制造业只是为跨国公司打螺丝,需要靠农业、旅游等撑起国民经济,还有就是靠欧盟(实际上就是德国)补贴。德国是“工业欧洲”的核心,利润相对丰厚的制造业不仅支撑德国经济,也是其他欧盟国家“靠德吃德”的本钱。
中国供应链对农业欧洲意味着消费品,可替代性相对较强,中国作为出口市场则有较大的吸引力。中国供应链对工业欧洲是双刃剑,一方面是高质量低成本中间品的可靠来源,另一方面是高质量低成本制成品的强大竞争,两方面都难以替代。中国制造业还在迅速向高端产品这个欧洲曾经稳居的舒适区强力渗入,严重压缩欧洲对华出口的竞争力,降价竞争则严重影响欧洲的经济社会生态循环。
欧洲奉行福利主义,通过财富再分配提高下层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稳定和幸福感。这样的社会经济生态一方面抑制创业和发明,另一方面需要少数高税收产业供养全社会。这是手停口停的社会经济生态,所以欧洲对涉及经济基础的“侵略性”特别敏感。
1、关于Manus,谷歌前主管、顶级VC和SaaS产品负责人怎么看?,谷歌cto
2、库明加情况与杰伦-格林类似 接受资质报价对他和勇士而言或是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