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我潜入男群,听他们聊了3个月“女性主义”

时间:2025-08-30 21:22 作者:寥若辰

我潜入男群,听他们聊了3个月“女性主义”

作者 | 久期

来源 | 她刊

作者 - 久期

监制 - 她姐

当一群男人聚在微信群里,不聊游戏、不聊工作,而是整天聊“女性主义”,会发生什么?

群主斗斗,1992年出生。2023年7月,他创建了一个名为“男性现代化”社群。

如今,社群里有300多人,他们的日常是:学习女性主义、反思男性特权和性别红利。

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

在性别议题越来越敏感的当下,一个由男性自发组织的社群,往往会被质疑:他们是不是“女权表演艺术家”?

为什么一个男人要主动创建这样一个群组?在这个小组里,男性们是真心讨论和学习性别知识吗?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

带着疑惑和好奇,我在群里进行了三个月的观察。

男性现代化小组

男性到底该不该站着尿尿?

有人说,“当你自己需要打扫厕所,你就会发现坐着多么科学合理。”有人坚持,从儿子会独立如厕开始,也要求他学会坐着尿。

以上讨论并非笑谈,而是“男性现代化清单”上的一条具体实践。

在这份清单里,还写着:主动承担家务、有意识提醒自己不说辱女词汇、注意家里的物品消耗情况并及时补货,关注伴侣月经周期等等事项。

清单由“男性现代化”社群的群友们共同创作,列出了男性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的性别平等实践。

来自男性现代化清单

在我的众多微信群里,“男性现代化”群的讨论最为热火朝天,几乎每天都能刷出“999+”的未读消息。

群里的氛围认真而投入。成员们常常用长篇文字阐述自己对性别议题的理解。

对于社会热点事件,讨论从不缺席:从武大图书馆事件、偷拍网站事件,到“南京阿红”以及频发的性骚扰新闻,群里总能迅速展开辩论。

日常话题同样广泛:家务劳动、二手烟、性别代词的使用、姓氏选择、育儿经验……几乎无所不包。

群友意见不同,难以完全统一,但这并不妨碍讨论的意义。

群友的日常分享

社群并不只是停留在理念和讨论层面,许多行动体现在生活细节中。

比如,针对公共场合的偷拍问题,斗斗提出一个小建议:使用带遮挡镜头的手机壳。他自己也率先下单尝试。

这样一来,不仅能给女性带来更多安全感与善意,也能让男性避免陷入被误解为偷拍者的尴尬。

带遮挡镜头的手机壳

群里还会定期策划实践活动:春节的“家务实践营”、国际月经日的“打破月经羞耻”活动、母亲节全职爸爸实践,以及关于性别知识的公开课等。

在打破月经羞耻相关活动中,成员们系统了解经前综合征(PMS)对情绪的影响,而不再简单把女性情绪波动归为“天性不稳定”。

他们学习经期用品的差别:成分、长度、日用夜用、棉条、月经杯等,并主动了解伴侣的偏好和禁忌,把常用品牌纳入日常采购清单,逛超市时主动帮伴侣买卫生巾。

甚至有人在背包上挂上“可以找我借卫生巾”的醒目标识,随身携带备用。有位群友在半年内,借出了十几片卫生巾。

这些细节让我颇感惊讶:看起来他们确实在认真学习,也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地践行性别实践。

群友的日常实践

群主斗斗介绍道,加入“男性现代化”社群的成员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希望改善伴侣关系的人;

第二类是寻找有安全感的学习环境,希望与其他男性进行性别议题的深入讨论,真心学习女性主义知识的人;

第三类是抱着社交目的,希望结识具备性别平等知识的人;

还有一类是本身从事性别相关工作的成员,他们带着使命感来到社群进行“支教”,分享知识与经验,贡献自己的力量。

群里还有部分女性成员。她们的分享让男性成员更直观地理解女性曾经和正在经历的困境。

斗斗在学校开展性与性别教育课堂

在创建男性现代化社群之前,斗斗就已开始关注性别议题。

他曾在性别教育公益机构工作,担任讲师、撰写文章。大量关于性别暴力和不平等的新闻让他震惊,也让他清晰感受到性别议题的复杂与残酷。

与此同时,“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提倡男性反对性别暴力)发起者方刚推出“男德班带领者”招募计划,旨在培训男性讲师,推动性别平等。

斗斗和团队曾想参与,但因费用问题未能成行。

这件事也给了他启发:如果由男性去教育男性,可能更有说服力,男性在讨论性别议题时会放下防御和戒备。

斗斗观察到,网络上的性别讨论常常出现难以理解的声音:

例如,有女性希望在女厕所增加厕位,或呼吁在高铁上售卖卫生巾,却遭到部分男性的反对,甚至有人认为“月经可以憋住”。

这些现象让他意识到,对性别知识和性别平等有全面认知的男性仍然稀缺。

于是,他创建了“男性现代化”社群,希望在推动性别平等上,哪怕只是做出一点微小的改变。


性别,是一门知识

是什么让一位男性没有安于“享受性别红利”,反而选择走向女性主义?

从斗斗的成长经历里,或许能找到答案。

他是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早早外出打工,他被托付在不同的亲戚家,直到十八岁成年之前,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教会他一件事:尽量少给人添麻烦。

他学会了察言观色,随时调整自己的言行,不让自己成为负担。一些日常家务、力所能及的农活,他都会主动承担,这让他对家务劳动的价值和辛苦感同身受。

斗斗在朋友的烧烤店帮忙串肉

斗斗个子不高,留着长发。

长年缺乏父母的陪伴,让他自然养成了低调、不张扬的性格,甚至带着一丝小心翼翼、讨好的气息。

而同样的成长环境下,哥哥却完全不同。

他更阳刚、强势,更接近人们习惯中的“传统男性”影响。

童年时,他常被欺负。刚从农村去镇上读书时,甚至还会被同学敲诈零花钱。

在那样的环境里,孩子们本能地依附于力量,寻找庇护。他也一样,遇到麻烦,会去找同村的孩子替自己出头。

等到上了初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哥哥已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即便毕业多年,余威仍在。有哥哥“撑”着,同龄人多少会顾及他的面子,不敢轻易为难他。

他的网名“斗斗”,正是沿用了哥哥的名字。对他而言,这个名字承载着一种特殊的安全感。

男性现代化公众号文章

在家庭中,女性的力量同样潜移默化影响着斗斗。

母亲是家里的主心骨:处事有原则,聪明大胆,有魄力,总能在关键时刻拿定主意。

农村生活中,土地纠纷常有发生,而家里的土地问题几乎都是母亲处理。房子的建造同样由母亲主导,这些看似传统、男性化的事务,她都能独立承担。

斗斗回忆道:“农村盖一套房子可能是一辈子的积蓄投入,这是家里最大的事情,而主持的人是我母亲。”

在农村,家务和生产息息相关,诸如种地、养猪等体力活。

父亲比母亲早几年外出打工,家务和生产几乎全部落在母亲肩上。那几年,都是母亲独自把家里的地种了。

母亲的坚韧与果敢,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斗斗,让他从小便感受到:女性是极具力量的存在。

相比之下,父亲温柔细腻,对家人充满关爱。斗斗长大后在外地工作时,父亲总会主动嘘寒问暖,关心他的生活。

父亲也鼓励斗斗多与亲人保持联系。家里谁要过生日,他都会提前提醒斗斗,记得祝福亲人生日快乐。

在这样复杂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斗斗看到了力量的多样形态,也塑造了他独特的视角与性格。

斗斗

成长过程中,斗斗逐渐注意到一些不平等的现象。

村里重新分配宅基地时,会议几乎全由男性参加。女性无论是否出嫁,都没有资格参与决策或获取资源。

即便母亲是家里的主事、维持局面的核心人物,代表家里去开会的仍是哥哥——资源分配依旧只在男性之间讨论与决定。

以家庭为单位的资源体系,也很少考虑离婚女性的权益。离婚女性往往无法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也无处可去。

家庭内部的资源分配同样存在性别偏差。

斗斗家里种植的树木,在爷爷去世后最终都分给了父亲,尽管当初姑姑们也参与了种植。

不仅是斗斗家里,大部分家庭都是如此,生产资料和重要资源通常留给男性成员,而女性则被边缘化。

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

成年后,斗斗喜欢上了文学。

在王小波、李银河的作品中,他接触到性与性别相关的议题,开始思考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这些理念在他心中慢慢扎根,像种子一样生长。

在做了五年的程序员工作后,他辞掉工作,投入性别公益领域,系统学习女性主义理论,并将其付诸实践。

他常说:性别,是一门知识。

从理念到行动,他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实践性别平等。


参与家务劳动,性别平等实践第一步

在斗斗看来,参与家务,是大多数男性最为简单的性别平等实践第一步。

在阅读《职场妈妈不下班》时,斗斗了解到“第二轮班(The Second Shift)”的概念:女性上班的时候在干活儿,回到家,还要继续干活。

家务,就是职场女性下班后的“第二轮班”。

他提倡男性用微小的实践去支持性别平等,而不总是谈宏大叙事。

男性只要认真做一周家务,就会切身体会到其中的繁重。

斗斗观察到,许多男性常抱怨,“我觉得我做得很多,比大部分不做家务的男性都好,可伴侣还是觉得不够。”

他们做的,往往是那些轻松、带点游戏感的家务。偶尔洗个碗,或者心血来潮炒一顿菜。

但真正重复而琐碎的,譬如一日三餐的计划、地板的清扫、孩子作业的监督,他们总是能巧妙地绕过去。

比较的对象也从不是日日操持的伴侣,而是另一些“什么都不做的男人”。

还有些人把家务当作“帮忙”。只动手,不动脑,必须要等伴侣开口提醒。

那些看不见的部分,分配、计划、催促、跟进,甚至维系家庭氛围的情绪劳动,依旧压在女性肩头。

电影《好东西》

斗斗曾写过一篇文章,标题是《男性都有母亲,却不能理解女性的困境?》

正因为有母亲为他们兜底,男性反而更难理解女性所承受的艰辛。

他回忆道:“我母亲常常对我表示愧疚,说没有尽到应尽的抚育责任,否则我应该会长得高一些、考得好一点。但我从没听过我父亲这样说。

我想,这是因为社会把‘照护抚育’的责任几乎全推给了母亲。母亲觉得自己没有很好完成这个功能,因此感到失职,而普遍的、缺席式育儿的父亲却不会觉得自己有过错。”

成年后,斗斗与母亲相处的时间依然有限,主要集中在春节前后。

亲戚来家拜年时,他会和母亲一起在厨房做饭。周围的人总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他,像看一种新奇事物,甚至给予过多的关注和夸赞。

他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但大家的反应却仿佛他做了额外的劳动。

而他的姐妹们做同样的事情,却往往被视为理所当然,几乎无人注意。

群友的日常分享

在传统家庭模式中,女性往往因为在职场中获得的经济报酬较少,而承担了更多的家务劳动。

斗斗也分享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平均每天女性比男性多承担约1小时40分钟的家务。

如果把这100分钟用于学习、工作或自我提升,女性在职场上的机会是否会高出许多?

来自男性现代化

连续两年,斗斗发起了“男性春节家务实践营”。

有群友参与后分享感想:

扫地、拖地是每日必做的家务,拖完半小时,人已经精疲力尽。但这仅是每日家务的一小部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需重复。

做这些事情不像完成工作项目那么有成就感,只是维持日常生活的基本要求。但做到这些“基本要求”,就已足够消耗体力和精神。

还有人注意到家务中的琐碎与劳累:

抽油烟机要每天擦,否则积累起来就难以清理;灶台、灶台周围的墙面也要擦干净,水池最后刷一遍;最后用保鲜膜盖好剩菜放进冰箱。

在准备晚饭时,一位喜欢看日落的群友突然意识到:

最美的日落时分,恰好是外祖母每天做晚饭的时候。为了料理一家人的餐食,她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真正欣赏过日落。

男性现代化群友分享


哪怕是装,也要装一装。

在推动性别平等的道路上,质疑与反对不可避免。

常有人反问:为什么要单独谈女性权益?谈人权不就够了吗?

斗斗的回答直白而有力:“女权就是人权。性别平等是现代性的基本价值观。拿人权来说,男性优先出生,本身就是一种特权。几千万女婴甚至连出生的机会都没有。”

自从建立“男性现代化”公众号后,他常在后台留言或私信里遭遇恶意攻击,言语暴力,不堪入目。

斗斗认为,这既不是勇敢,也不是男子气概,而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他还记得,早些年一些男同事、同学和朋友,因为他支持女性主义,干脆把他拉黑、删除,还有甚者在朋友圈里公开辱骂。

后台恶意留言

某种程度上,学习女性主义,给了斗斗一种意想不到的疗愈。

过去几十年,他常因自己不符合主流男性气质而焦虑。

他个子不高,成年后鞋码38,却总买不到合适的男鞋,只能穿39码的鞋。他不敢买女鞋,害怕被贴上“娘炮”的标签。

小时候开始吸烟,很大程度上是模仿男性长辈。递烟、敬烟,是他们之间最基本的社交礼仪;遇到贵客,还要拿出舍不得抽的好烟。这些行为,在他眼中曾是“男子气概”的象征。

“做个男子汉”的背后,是情绪的压抑。男儿有泪不轻弹,积压的情绪没有出口,香烟和酒精成为替代品,却牺牲了健康和自由。

如今,他终于不再在意他人的目光。童鞋或女款鞋子都能穿得舒适,长发想留就留,想哭就哭,不必再时刻扮演强者。

他的身体、情绪和选择,属于自己,而不再受社会对“男子气概”的刻板约束。

电影《好东西》

最近一次,斗斗的性别实践发生在健身房。

他注意到一些男性经常光膀子健身,于是会去向前台反馈,请工作人员提醒他们穿上衣服。

在他看来,这不仅是对女性会员空间的尊重,也是基本的公共礼仪:没有征得对方同意前,并非身材好就值得所有人观看。

我问斗斗,怎么看待“女权表演艺术家”这个词?

他回答:“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需要去表演时,说明这件事已经慢慢被接纳。哪怕并非真心认同,他也不敢再随意贬低。哪怕是装,也要装一装。”

“因为他们已经感受到了来自时代话语权的压力。当越来越多人开始表演,所谓的表演,终将成为真实,成为常态,成为主流。”

注:除标注外,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点击「她刊」阅读原文

Top

1、吴彦祖庆祝15周年婚姻,与妻子幸福美满,吴彦祖与妻子合照

2、虞书欣再陷争议漩涡!富商爸爸限高令期间现金买名牌,工作室声明难平粉丝怒火

3、1.5万元“驴友”救援费,已到账!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tuanjian7.cn/UIQ/detail/kbgibl.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寥若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