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3 17:48 作者:太上然君
俺不中嘞!新消费这块被俺河南人玩儿明白了
1998年的许昌,于东来“胖子店”被纵火烧毁,300万店面化为灰烬,8人在烈火中丧命。他第二天贴出告示:“购物券可以全额退款。”没人来退,反倒有人送米送钱,鼓励他从头再来。不到一年,他还清了债务,店铺从此声名鹊起。
五年之后的夏天,郑州一间废弃铝厂的角落里,张红超顶着40度高温,在自己租下的餐饮店前发传单。这是他的第六次创业,那一年,他负债累累,甚至一度萌生过跳楼的念头。但2.5元的炒饭、1元的冰淇淋,很快让前来吃饭的学生们排起了长队,这家小店,成为了他日后饮品帝国的起点。
2010年,王宁在北京开出第一家实体店。几年来始终经营惨淡,直到2016年,他发了一条微博“除了Sonny Angel,你们还喜欢什么?”自此起,泡泡玛特从那一刻开始走上IP联名之路。2025年,LABUBU 系列成为全球热潮,王宁一跃成为河南首富。
三个河南老板,在不同时间做了相同的选择。他们不靠讲故事取胜,只靠做实事立身。他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回答了一个问题:在这个营销泛滥的时代,“靠谱”,才是最难得的商业能力。
这届消费者,不好"忽悠"了
最近几年,"消费降级"这个词已经被说得太多了。贵价奶茶卖不动了,动辄成百上千的联名产品没人抢了,就连曾经风光无限的新消费品牌,也从身份的象征,变成了"割韭菜"的代名词。
老局还记得,我刚毕业到北京实习的时候,消费市场还是新消费品牌的天下。
每月发工资后,最大的“仪式感”,就是约上三两同事,去三里屯打卡那些风头正劲的新消费“网红餐厅”。当时的西少爷肉夹馍、雕爷牛腩、黄太吉,门口排着长队不说,价格也让人肉痛。点一份牛腩饭、一份小吃,加起来的价格能顶掉小半天工资。但那时候,大家没人在意是不是贵,最重要的是拍照好看、装修高端,发条朋友圈,才觉得自己在认真生活。
但现在,工资水平上来了,消费观念反而返璞归真了。连点外卖时,我都会仔细看评价、在平台上对比价格。
这种消费习惯的变化,不是突然的转变,而是一个时代共同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变得不好“忽悠”了。
根据澎湃新闻与尼尔森IQ发布的联合调研,“质价比”已取代“品牌故事”,成为消费者决策的第一要素。尤其是95后、00后群体,他们在购物时更看重产品价格和质量能否成正比。而知萌咨询发布的《2024国民消费趋势》则指出,87.1%的消费者在购买到“质量和价格匹配”的商品时,会获得更强烈的幸福感。
这不仅是消费理性的回归,更是对只会讲故事的新消费品牌的反噬。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看上去老实靠谱的河南品牌,开始取代了新消费品牌的位置,出现在聚光灯下。
比如蜜雪冰城,现在它已经取代了喜茶、奈雪,成为打工人的续命神器。最开始,这个品牌没有太多营销套路,却靠着三四元一杯的奶茶,在下沉市场突围。
据证券时报报道,截至2024年底,蜜雪冰城的全球门店已超过4.6万家,年营收达248.28亿元,净利润44.54亿元。其中,超过一半的门店开在三线及以下城市。
泡泡玛特则是用另一种方式,接住了年轻人的情绪需求。很多人以为它只是一个卖盲盒的潮玩品牌,但实际上,它背后承载着一整套极致工业化的IP体系、内容生态与零售网络。
而最特别的,是胖东来。这家超市只在河南许昌、新乡开店,全部门店数量不过13家,却因为“像人类理想国一样”的服务体验。
再胖东来,超市货架为不同身高的顾客设计了不同的尺寸,确保消费者能在合适的高度查看商品。每种商品都清晰注明了产地、特点,连购物车都有专门的消毒区域。
不仅如此,它的所有商品都会公开标明进价和加价幅度,毛利率常年控制在23%以内。消费者体验的是商品,迷恋上的却是被认真服务的感觉。
这一切的背后,映射的其实是更大的消费共识。当过度包装和情绪营销让消费者疲惫不堪,真正留住人的,其实还是靠谱、稳定和预期可控的体验。
回老家时,我经常能在附近的蜜雪冰城门店看到,几个中学生放学后,在门店买奶茶或冰淇淋,在店门口慢慢吃完,仿佛是在用微薄的零花钱,享受属于自己的小确幸。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所谓消费,不一定要“高级”,只要“安心”就好。
有个段子说,以前年轻人会互相炫耀谁买的东西价格更贵,现在却会互相炫耀谁买的东西更便宜,这正是近两年消费观转变的真实写照。一种新的的消费文化正在悄然成型:年轻人依旧会追捧喜欢的东西,但不愿意再做平白承受溢价的韭菜了。
而这三个来自河南的品牌之所以能被记住,恰恰是因为它们踏实靠谱,把服务和产品做到位。不靠人设,靠实在;不打感情牌,而是坚持长期主义。
这届消费者不是变穷了,而是更明白:真正的好东西,不需要话术包装。他们会为靠谱买单,但不再为忽悠留步。
河南老板:不讲故事,只做实事
当新消费的神话褪去光环,市场开始冷静。消费市场的转向,也倒逼了品牌做出选择:是继续靠营销续命,还是回归根本,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
来自河南的这几位老板——张红超、王宁、于东来,早早就用实际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他们不立人设,不讲故事,但却扎扎实实把各自的企业,做成了行业里的新星。
根据公开财报,2024年,蜜雪冰城实现营收248.28亿元、净利润44.54亿元,门店数超过4.6万家,已经成为全球门店数量最多的连锁品牌。它的崛起听起来是个“下沉市场的奇迹”,但这背后的推动力,不是一两款爆款奶茶,而是张红超对“效率”近乎执念式的追求。
创办蜜雪冰城时,他没有像当年同类的新茶饮品牌一样,讲究“品牌调性”、“生活方式”,而是习惯把每一个环节都抓在手里,原料自己做、物流自己跑、培训自己搞。
2012年,当同行还在依靠联名和营销收割流量时,蜜雪冰城已经开始自建供应链和生产基地,同时开始建立能够配送至全国的物流仓储系统。过硬的供应链实力,使蜜雪冰城在后来的新茶饮z竞争中占尽先机,甚至在东南亚出海过程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采访中,张红超多次提到自己喜欢可口可乐、麦当劳这种“看似平常,却能稳定如一几十年”的品牌。而蜜雪冰城的运营逻辑,本质上就是把“好喝不贵”这五个字,用最工业化、最系统化的方式,变成一门长期的生意。
这种实打实的体系化能力,在资本市场不够性感,甚至有点“土”,但却是打动现在消费者的关键。在低价奶茶遍地的今天,只有它能始终如一地做到物美价廉,这恰恰是一种“踏实感”的来源。
再看泡泡玛特的王宁。盲盒看起来是一门不确定性很大的生意,但王宁却把这门生意做得像精密机械一样稳定。
2024年,泡泡玛特已有13个IP年营收破亿,LABUBU单个系列营收就达到了30.4亿元,同比增长超700%。这个成绩不是靠一次IP爆红达成的,而是靠整套系统的IP孵化、内容运营、门店管理层层推进。
王宁曾经说:“情绪消费也需要硬体系。”他出身河南新乡,家里是做小买卖的,骨子里对“成本”、“效率”、“复购”这类词有天然的敏感。他更关注的,始终是怎么让消费者在“拆盲盒”的同时,也愿意一次又一次地回来复购。
于是我们看到,被认为是靠“情绪”赚钱的泡泡玛特,本质上其实有一个持续创造“确定性”的IP运营体系。它靠制度保障,让消费者的情绪,也能有被精准捕捉和兑现的可能。
如果说张红超代表了茶饮行业,对成本和效率的精确控制,王宁展现的是潮玩行业,对体系和内容的长期构建,那于东来,就几乎成了零售行业,深耕服务体验的灵魂人物。
1995年,于东来创业之初,就曾承诺“不满意就退货”,凭借口碑在许昌扎根。这种重视顾客服务体验的风格,在胖东来的经营过程中延续至今。
胖东来曾表示,不是说高工资就能换来好服务,而是他们相信:只有员工被善待,服务才有真正的温度。在这家企业,基层员工平均月薪接近1万元,店长月薪达到7.8万元,员工有40天年假,每周只工作36小时,甚至还有“委屈奖”来补偿服务中受情绪影响的员工。
于东来自己也说过:“我们做企业不是为了扩张,而是为了让员工和顾客都幸福。”听起来有点“理想主义”,但在服务行业高度内卷的今天,这种被组织制度保障的“长期主义”,为这家企业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好评。
这三位河南老板,性格不同、行业不同,但做生意的方式却出奇一致。他们不太在乎“出圈”,更不会追热点,而是习惯在各自领域,将自身实力打磨到极致。
而这,恰恰就是豫商身上最典型的特点。全国商帮文化中,豫商一直以“务实”、“坚韧”、“低调”著称。他们多数出身基层,习惯了精打细算、亲力亲为,不好高骛远、不盲目扩张,更善于在细节里深耕。
或许,正是因为生意起步于最卷的地方,他们才更学会了“接地气”,更理解所谓“做大做强”,不是靠一次爆红,而是靠每一个环节都不掉链子。
在新消费高歌猛进的年代,他们选择了慢;在情绪营销横行的时候,他们选择了稳。而现在,轮到他们的节奏,变成这个市场真正的主旋律。
靠谱,是新时代的稀缺品
这些年,消费者见过了太多“翻车”的新消费品牌。即使营销做得天花乱坠,故事讲得动人心弦,可产品一落地,就原形毕露。
在这个背景下,“靠谱”这件事,正在变得越来越稀缺,也越来越值钱。
Edelman 发布的2025年全球信任报告里提到,有79%的消费者认为,一个品牌最重要的价值,是“让我感到安心”。而在这一年,人们对品牌的信任度,历史性地超过了对政府和媒体的信任。另一份由《南华早报》和 Ipsos 联合发布的调研也指出:在经济波动期,那些被认为“值得信赖”的品牌,不仅复购率更高,还拥有更强的价格弹性。哪怕涨价,消费者也更愿意继续买。
换句话说,消费品牌真正的护城河,正在从“谁最会讲故事”转向“谁最能兑现承诺”。
这套逻辑,在蜜雪冰城、泡泡玛特、胖东来身上展现得特别明显。它们走的路不同,但本质都指向同一个词:靠谱。
蜜雪冰城从不讲什么“品牌调性”、“生活方式”,但四万多家门店,渗透到了全国的每一个角落,每杯奶茶三块五块,味道都差不多。你不会惊艳,但也很难踩雷。这种“永远不会掉链子”的体验,反倒成了如今消费环境里最难得的踏实感。
泡泡玛特背后的IP运营体系,也是“苦练内功”的代表。从IP孵化、产品打样,到零售渠道布局,每一个流程都环环相扣。你可以说它的产品出圈时靠运气,但能把这门高度不确定性的生意做大做强,本身就说明了这家企业有多清醒。
而胖东来,则把“靠谱”做成了一种文化。它不像传统商超那样拼折扣、卷人效,而是用商品定价透明、服务标准细致、员工制度完善,堆叠出了一种可以长期被感知的体验一致性。你去一次、两次、三次,永远感受到的是它在认真对待每一笔生意、每一位顾客。
这种品牌信任感的建立,不是靠广告砸出来的,也不是靠谁说得动听,而是一次次被验证出来的。
回过头看,新消费风光无限的时候,大家讲的是“人设”、是“品牌故事”、“情绪共鸣”。但现实是,很多“懂你”的品牌,最后没讲好故事,也没把产品做好。
而河南的这三家企业,可能不会说那么多漂亮话,但他们知道,只有把一件事踏实做好,才有资格继续赢得话语权。
他们不靠短期流量,不赌一次爆红,也不急着跑在最前面。他们只是慢慢来,最后却走到了很多同行的前面。
在今天这个人人都喊着“穿越周期”的年代,或许靠谱,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结语
回头看,无论蜜雪冰城,泡泡玛特,还是胖东来,它们能在消费浪潮中站稳脚跟,靠的都不是“聪明”二字,而是一以贯之的“靠谱”。
它们没有追热点、卷概念,也没有靠营销出圈,而是在每一个消费者在意的细节上,反复兑现承诺。最终赢得的,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长期的信任。
所以,如果要问这届消费者到底在寻找什么?可能答案没那么复杂。他们只是在越来越复杂的市场里,寻找几个可以放心信任的名字。
而河南的这些品牌,已经率先给出了他们的答卷。
参考资料:
1."雪王"出圈的生意经:蜜雪冰城张红超的饮品王国,新华网
2.胖东来,于东来,新京报
3.泡泡玛特王宁:潮玩是消费品,不是艺术品,界面新闻
4.泡泡玛特的十年:王宁如何做成一家"潮玩巨头"?36kr
5.河南饮料,被严重低估了!食品板
6.河南跑出来“三头象”,智谷趋势Trend
····· End ·····
2、“DeepSeek问世半年影响仍在,改写了业界思维方式”
3、北京媒体人:周琦会和许指导及教练组见面沟通 确定后续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