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贫富差距的旧中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分析

时间:2025-08-03 21:27 作者:穿山虎

贫富差距的旧中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分析

解放前,广大农民的生产能力、生活水平很低。主要靠天吃饭,如不遇天灾人祸,尚能勉强维持生计。农民一年劳碌,除了交公粮、出荷粮、地租外,有种子欠饲料,若是留下来年的生产费用,就没有足够的口粮了。这样每年都至少有30%的农户在来年下种时需借粮贷债。大多数农户都得紧衣缩食、度日如年。穿戴就更是简陋不堪。一年四季有棉单两季服装的就算上等户了,大部分农户一套服装穿到春夏秋冬,衣服是用青蓝粗布或“出荷布"制成的,把夏季穿过的单衣加点棉花就当棉衣过冬。因长期穿在身上不能替换和洗涤,破损很快。衣服穿的补丁摞补丁。

若遇到灾荒年,更使广大农民无法生活下去。不少人家是糠菜半年粮。农村流传有“春荒夏饥秋难接,大市只有过八月”,“一度黄金谷,糠菜半年粮”,“唯有八月能饱肚,四季糊口度日光”等四季生活谚语。多数人家是"冬酸菜,夏野菜,一年四季“老咸菜”。家里的家禽下蛋舍不得吃,集攥起来到市上换回急需的煤油、火柴、肥皂和食盐等日用品。居住条件更差。少数地主能住上砖瓦房,比较富裕的农户只能住上草泥房,多数人家居住在矮小的地窝棚、土堆房里。生活用品贫乏,四、五口人家一床被褥的不在少数。有的户没有铺盖,到了夜间只能身上身下两条麻袋。许多人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买不起炕席,只好睡在草上。穷苦人家饿死冻死、卖儿卖女、家破人亡是常态。

从1912年到1949年,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天灾人祸几乎没有间断。从1920年到1921年,华北发生了大规模的旱灾,导致了大饥荒,饿死了一千多万人,灾民达到了三千万,卖儿卖女几乎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1925年,西北地区发生了大规模饥荒,数百万人丧生。1928年到1930年,北方八个省再次发生饥荒,导致一千三百万人死亡。1938年,蒋介石下令炸毁了黄河大堤,直接导致八十九万人死亡,三百九十万人无家可归。大片肥沃的田地变成了无法耕种的贫瘠地带,直接导致了1942年的大饥荒,仅河南省就有三百万人死亡。一人独食。这种残酷的词汇并非夸张描写,而是真实的描述。其中,在1920年,宁夏西海发生了海源地震,是20世纪中国最强烈的地震,直接导致二十万以上的人死亡。各方军阀在救灾物资上争夺,两年后才有所行动。

民国共38年,闹饥荒38年,平均每年有300——700万人死于饥饿。累计饿死过2亿以上人口(参看剑桥中国史)。当时的中国老百姓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为了维持生计,寻求活路,穷苦的农民不得不拖家带口背井离乡、四处逃难。全国经常有数千万人靠逃荒要饭为生,过着流离失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饥民沿街乞讨、路边饿殍倒地、卖儿鬻女、妻离子散的惨状比比皆是。

美国记者斯诺解放前曾长期在中国考察。在他的书中大量描述了当时中国大饥荒的真实记载。如在1929年的中国北方大饥荒中,斯诺看到的是:“在赤日炎炎下,久旱无雨的黄土高原一片死寂,没有绿色,树木光秃秃的,树叶被摘光了,树皮也被剥净了。路边横着骷髅的死尸,没有肌肉,骨头脆如蛋壳,稍有一点肉的立即被吞噬掉了。饱受着饥饿缺衣无食的少女,半裸着身子被装上运牲口的货车运往上海的妓院……”。

解放前,地主家或富农的孩子还能常常吃上饽饽,而穷人家的孩子只能吃糠咽菜。眼巴巴地看着人家吃粑粑,咽着口水馋得慌,就跟母亲要,母亲就打他,打完了娘俩就抱头痛哭。穷人家的孩子再宝贝也还是穷人。小时候,穷孩子,尤其男丁,就参与了所有农活,帮着家里放羊、喂猪、割麦子、掰玉米,铡草、刨红薯等,农活样样都要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之八十的土地。而占有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却得不到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地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农村贫富两极分化明显加剧,“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而打地洞”,穷人家的孩子没钱读书,家长也认为读书无用,种好家里一亩三分地,多打粮食,才是出路。在旧中国,因为贫穷,绝大多数人读不起书,总人口中90%以上都是文盲。在当时的农村中,数百上千人的村庄有个小学毕业的,就算是个“秀才”了。

Top

1、面对“女诬”,男性如何保护自己?

2、潮州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潮州 暴雨

3、破3.7亿!暑期档单日电影票房创新高,暑期电影票房排行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tuanjian7.cn/UUS/detail/oltzzv.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穿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