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44年少林生涯,打造一个千亿商业帝国?,少林释永信书法
谁也没想到,超脱尘世的少林寺会卷入如此大的风波。
7月28日,中国佛教协会发布注销释永信戒牒的公告,公告称“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同意河南省佛教协会申请,注销释永信的戒牒。”
戒牒是佛教教职人员的受戒法定证明文件,由中国佛教协会统一颁发,记载个人身份信息和传戒师名录,是僧人申领资格证书的必要依据。一旦注销,释永信将无法再以僧人身份参与宗教活动或担任寺院职务,释永信被注销戒牒,意味着他正式丧失了佛教僧侣的合法身份和资格,相当于被佛教界“扫地出门”。
至此释永信不仅身陷囹圄,其44年的僧侣生涯也被终结。但是其推动的少林寺商业化、全球化进程现在究竟走到哪一步了?
44年少林生涯
1981年,16岁的安徽颍上少年刘应成离家出走正式在少林寺出家。此时的少林寺没有什么影响力,处于极度衰败的状态。当时寺院仅存十几名僧人,其中9位是年迈老者,日常依靠28亩旱地艰难维持生计。寺院主体建筑在1928年军阀石友三焚毁后尚未恢复,仅残存少数破损佛堂,法堂、钟楼、鼓楼等重要建筑均成废墟。
1928年的焚寺事件使少林寺主体建筑化为焦土,此后的战乱与社会动荡更让寺院长期失修。尤其文革期间,宗教活动受到严格限制,僧人甚至不敢公开诵经,导致寺院传承濒临断绝。1981年的少林寺既无游客香火,也无武术传承体系,仅剩的僧团在行正长老带领下艰难守护最后香火。彼时行正长老已双目失明,寺院管理更显困顿。
如此破败之下,整个少林寺香火冷清,既无宗教活动声势,也缺乏文化影响力,完全不见千年古刹应有的庄严气象。少林寺第二十九代方丈行正法师,原本以为这个年仅16岁的少年只是一时冲动,但看到他对佛学经文已有所理解,便收下了他,法名“永信”,认为刘应成“佛缘未泯”。
进入少林寺以后,刘应成再没用过真名,从此以释永信开启了一段“传奇生涯”。当时寺院生活清苦,释永信和十几名僧人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肩挑重担,生活清贫,被释永信视之为修行。清贫的修行生活,未能掩盖住释永信超凡的商业头脑,少林寺在他的带领下一步步走向繁荣。
释永信聪明、踏实能干,迅速赢得方丈释行正的赏识和信任,并委派他游历四方,江西云居山、安徽九华山以及北京广济寺等多家寺院都留下了释永信的足迹。通过学习佛法和互动交流,让释永信见识大增,开始对少林寺未来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游学归来后,释永信顺利进入少林寺的“核心”管理层——民主管理委员会。
在释永信进入少林寺核心管理层的这一年,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火遍全国,以1毛钱票价创下1.6亿票房神话,国内习武之风大盛。只有17岁的释永信迅速组建少林武僧团全球巡演,包括为英国女王表演武术,将“少林功夫”打造成国际IP,迅速盘活文化资产,此时少林寺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的部分繁荣。
1986年,释永信组织人力物力,开展挖掘、整理、出版少林武术典籍工作,成立少林寺拳法研究会。1987年,释永信恩师行正法师圆寂。年仅21岁的释永信因此前表现出色被推举为少林寺管委会主任,全面主持少林寺工作。他以果敢的管理和旺盛的精力,带头修缮伽蓝,整理少林武学,成立少林寺武术队,重振少林武功的声威。这为后期成立享誉全球的少林武僧团夯实了基础。
随后的释永信在1988年创建了少林寺红十字会,解除寺院周边地区群众病痛,同年还创立少林书画研究院。1994年2月,又创立少林寺慈善福利基金会。1996年5月,创办《禅露》杂志。从行正法师圆寂,释永信用时十二年,将少林寺打造得声誉日盛。
1999年,进入少林寺18年后,释永信获得官方的认可,出任少林寺第三十代方丈。用时十八年,从小沙弥到少林寺掌舵人,成了少林寺1500年以来最年轻的少林寺方丈。
打造企业IP比雷军还早?
释永信深知少林寺IP的重要意义。早在1994年在假冒“少林武僧”和虚假的少林产品泛滥之际,释永信率先以法律手段维权,起诉“少林寺牌火腿”侵权,成为中国宗教界名誉权诉讼第一案。最终少林寺成功胜诉,引来更多关注,这场胜诉让释永信意识到少林寺这个IP的重要性,开始对少林寺品牌保护。
1996年,释永信首次接触互联网,迅速被互联网世界所吸引。在当时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的情况下,少林寺已经注册域名并建立官网,仅比阿里巴巴晚了几个月,成为最早拥抱数字化的宗教机构之一,抢占线上传播先机,成为宗教界的互联网先锋。
初涉互联网的释永信就具备“网红”潜质,深谙流量之道,论打造企业IP,比雷军还早。网站不仅发布寺庙动态,更公开《易筋经》、《洗髓经》等少林经典,以“武功秘籍”为噱头,迅速吸引全球武术爱好者关注。通过明码标价出售“武功秘籍”也为少林赚取了不少收益。
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中国佛教界的第一家公司,为释永信在1997年创立,自此释永信开启了庞大的“商业帝国”,横跨文化、餐饮、医药、文旅、服饰以及房地产的诸多领域。
释永信非常重视少林寺文化IP的垄断,开启了少林寺相关的商标壁垒保护,从1998年起注册706项“少林”商标,覆盖食品、游戏、服饰等45个类别,形成法律护城河。森马服饰曾因擅用“少林功夫”字样被索赔数百万并下架。
不仅在国内重视IP打造,释永信更是将少林寺的IP打造出海,在全球60余国设立少林文化中心。2006年3月,圆满接待俄罗斯总统普京一行,更让少林寺名声鹊起。北京奥运会上,少林寺武僧团总教练释延鲁作为火炬手,在郑州站以少林经典动作“朝天一炷香”传递圣火,为奥运祈福。
除了参与奥运火炬传递之外,少林寺还参与了开幕式和闭幕式,少林武僧和武校学员表演了融合太极与功夫的节目,展现中华武术精髓,通过高难度动作诠释东方龙图腾,由此开始少林寺海外市场更加宽阔,少林武僧团的单场巡演报价也水涨船高至50万美元。“少林”二字已成估值数十亿的文化IP,从游戏授权到联名月饼,商业触角无孔不入。
2021年入驻抖音直播带货,“开光版iPhone”标价1.2万元秒光。这一切都归功于释永信对少林寺IP的管理和打造。释永信通过商标注册和海外扩张,逐步将少林寺构建起一个横跨多产业的商业生态,释永信本人也成为少林寺商业集团的CEO,还是中国首位拥有MBA学位的方丈。
推动少林寺商业化引质疑
此时的释永信早不是那个带着干粮徒步游历的小沙弥,常佩戴价值不菲的佛珠、袈裟。随着商业版图的扩张,释永信的名字愈发与金钱挂钩。天眼查显示他名下或关联公司多达18家,业务涉及文化传播、旅游、茶叶、影视、健康产业等多个领域。有意思的是,其关联企业有多家已经吊销。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佛教寺院之一,少林寺在传承禅武文化的同时,释永信借此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商业化运营体系。如今其业务已涵盖文化旅游、知识产权运营、大健康产业及新兴科技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宗教+商业”模式。
文化旅游依然是少林寺最核心的收入来源。相关媒体数据显示,2010年少林寺的旅游收入,一度占据登封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主要围绕少林寺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也约占地方财政的1/3。
2017年少林寺的游客达420万,景区门票收入3.5亿元,加上禅修、武术课等衍生体验项目收入超1.2亿元,总收入近5亿元。数据显示2024年少林寺仅旅游收入就超过8亿元,加上相关衍生项目总收入超过12亿元。
释永信将少林药局重启后,在传统秘方基础上开发出活络膏、少林灵芝茶等产品,通过“非遗传承+现代工艺”包装,单价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在2019年销售额就突破8000万元,成为中医药领域的“网红品牌”,也让少林寺的商业化气息越来越浓重,也让少林寺拥有了千亿市值。
据和讯网报道,2022年,释永信关联公司河南铁嵩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以4.5亿元巨资竞得郑州商业用地,引发公众舆论哗然。后在舆论压力之下,少林寺退出了该公司股东行列,但少林寺“进军房地产”的质疑声不绝于耳。但释永信当年豪掷412万澳元在澳洲买了块超级大的地,足足有1.8万亩,当时计划要建四星级酒店和高尔夫球场,也和进军房地产有一定佐证。
释永信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少林寺的门票高昂,每年的香火钱也令人咋舌,部分功德香价格高达6000元一炷香,让香客直呼“烧不起香”,引发了部分人对佛寺理应清修的质疑。
不可否认,释永信不是个好和尚,却是合格的CEO,敏锐的商业头脑堪比职业经理人,如今释永信出事,真正的难题丢给了少林寺,商业化、全球化推进在途中的少林寺,是应该回归佛门清修,还是继续在路上?
该文为BT财经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复制、传播或改编该文章,如构成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作 者 |梦萧
2、当老厂房成为“新网红” 工业遗产焕新成为文旅“破圈”密码
3、一场演唱会,揭开了张杰谢娜的“婚姻真相”,原来伊能静没说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