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4 14:58 作者:丁迅
票房38亿! F1大电影启发体育转播改革?
体育转播不断“偷师”影视语言。
《共同体》是中国之声决胜时刻联合体育大生意推出的体育商业主题对话节目,以“求同存异,聊聊大家共同关心的体育热点话题”为口号,每周一期,逢周五晚上10:00于中国之声《决胜时刻》栏目期间播出。
截至北京时间8月3日,根据猫眼票房数据,《F1:狂飙飞车》(以下简称《F1》)在中国大陆的累计票房已经达到3.92亿元,对体育类电影来说已经是上佳成绩;而据Box Office Mojo数据,影片全球票房更达5.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16亿元)。
前所未有的大银幕速度体验,是《F1》在从初期不受显著关注到取得意料之外票房佳绩的关键。当大多数观众沉浸在电影中的刺激竞速场面时,也有人好奇,如果真实F1赛事转播也能做得像电影那么好看,是不是会吸引更多人成为车迷?7月31日,第202期节目讨论体育赛事转播借鉴电影制作思路的可行性。参与的“闲话者”是中国之声记者张闻,体育媒体人黄诗旋,体育大生意营销副总裁罗冉峰。
本文为本期节目精华摘录。
大屏体验+细腻画面的震撼
张闻:我在暑期档看了不少电影,当中感觉最适合在电影院观看的,还是《F1:狂飙飞车》。它从低调上映变成院线王炸,至录制节目时为止在中国大陆的票房已经突破3亿元。很多人观影的时候都觉得,从来没像电影所表现的那样,感受到纤毫毕现F1竞速体验,甚至在F1赛事现场的看台都体会不到。
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这种大型影视作品的制作经验,能不能移植到赛事制作中去提升转播质量。另一方面,电影院观赛会不会也成为未来的观赛潮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两个话题。我首先想说,我自己观影看的就是IMAX版本,号称效果最完美的一版。两位看的是什么版本?感受到哪些方面的视觉震撼?
罗冉峰:我看的不是IMAX版,不过也是一种大屏格式。虽然其画幅内容不像IMAX版本那么完整,但整体观看体验的确不错,体会到大屏应有的冲击感。这部电影对赛车内容的呈现,也的确是观看赛车转播体会不到的,例如一些近距离追着车尾或对着车头的镜头。当镜头对准赛车尾部,这台赛车突然从他的对手的车的左边切到右边,那种瞬间变化的感觉,我们现在在F1转播里现在还很少看到。
电影中驾驶舱视角的清晰度远胜转播
图源:《F1》剧照
还有第一人称视角。我们从电影制作花絮可以了解到,拍摄团队将超高清手机摄像头改装后放到驾驶舱,以拍摄更符合电影制作规格的第一人称画面。第一人称视角或驾驶舱视角在现实转播中也有,但是受赛车能携带的镜头的质量所限,这类画面比起其他赛道转播画面是要模糊一点的。而《F1》的第一人称视角是绝对的超清。所以无论是横向对比电影和转播都有的视角,还是纵向观察电影带来的新视角,电影所创造的赛车视觉体验是远高于比赛直播的。
黄诗旋:我看的是中国巨幕版本。不是不想看IMAX版,而是我家附近的IMAX影厅都爆满了,这说明电影的受众其实不介意多花点钱享受更极致的观影体验。当然,中国巨幕也带来很多惊喜,除了刚才冉峰提到的视角快速转换之外,还有高清摄像机捕捉到的车手面部表情,还有轮胎与地面摩擦时赛道的那种浮起的颗粒感。这些细节让你发现体育运动的魅力同时藏在日常观赛所看到的画面以外的很多地方。
我还有一个朋友看的是4D版本,体验也很有趣。因为4D能将观看赛车电影的体验从视角冲击延伸到物理冲击。屏幕上的赛车在加速、漂移的同时,观众也感受到座椅的震动甚至推背,还有那些吹风、喷水的配套,让你更有置身驾驶舱内飞驰的感觉。
体育转播可引入更多主客体视角
张闻:我作为广播从业者,对电影的音质也十分关注。IMAX版本的沉浸式音响系统也是非常震撼的。你在杜比影厅里,F1赛车的引擎轰鸣、轮胎摩擦的音效都得到很好的放大,还有各种场景下那种低频音源所带来的强烈动感,甚至能让你觉得座椅在共振。所以我面对略带弧度的巨型屏幕,置身于巨大的环绕式声场,这时候看到的F1比赛肯定没有电视上乃至现场震撼。《F1》在赛车呈现方面的视听元素无疑是比转播升级的,那当中哪些元素有机会运用到赛事转播中,让体育转播也升级呢?
罗冉峰:《F1》电影带来的其中一个思路是怎样把更多的镜头放置在以前转播没法放置的地方,尤其是一些人眼日常看不到的角度。我们看的大部分比赛,主画面都是基于人的正常视角来看的。例如足球转播其实主要就是从看台某个位置看过去的效果。例如高尔夫比赛,观众离球员往往很远,但是转播镜头其实就是一个人站在球员旁边看他打球的视角。
而《F1》里面有不少镜头是脱离人眼日常视角的。例如在一个弯道用低视平面角度拍摄,让我们看到赛车是怎样很快地入弯、又很快地脱离弯道。
大部分体育赛事转播画面都是从人眼观察角度展开
图源:F1转播画面
张闻:就是那种跟赛车底盘差不多高度的视角。冉峰提到的视角让我想到,电影跟日常转播最大的不同,就是更多镜头是借助车手的主体视角来呈现,而转播绝大部分是客体视角。更多主体视角会不会也能成为体育转播升级的借鉴方向?
黄诗旋:是的。现在一些乒乓球比赛转播就引入了球员机位,可以让观众从了解球员当时所处的角度看到什么内容,这样就增加了转播画面的故事感。我相信主体视角将随着设备的升级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进化支持,未来会更完美地呈现给观众。
至于冉峰提到的非人眼可观察视角,近年一直在探索的一种实践就是360°画面。有个叫“舞动奇迹”的综艺节目,在舞台周围架设了128台摄像机捕捉捂着的每一个动作,然后就可以在其姿态最亮眼的时候定格,360°完整观察这个动作的美妙。体育界也有同类例子,之前我在工作中讨论一个将国际足球赛事引进中国的项目,供应商就推荐通过增加球场摄像机的数量,制作360°或像巴黎奥运会上“子弹事件”那样的画面。
体育转播持续借鉴影视语言
张闻:电影中的主角有个高光时刻,他进入到“心流”状态,整个世界变成无声,只有赛道与车手本人存在。很多体育电影都会描述运动员这样一种心流状态。像之前的《灌篮高手》大电影,也是高潮位置有一个心流时刻,全场暗淡无声。
如果要在转播中呈现类似的心流状态,似乎并非不可操作。将一些超高清镜头收集的刁钻角度,以超慢镜头播放,从而将某一个瞬间、某一个场景放大,也能去突显这个场景的故事性和重要性。总而言之,我们其实通过体育影视作品的镜头语言,能联想到很多提升转播吸引力的手段。例如现在越来越多大型赛事,其特写镜头都选用了大景深画面。
罗冉峰:我在卡塔尔世界杯期间第一次留意到体育转播中特写画面的美学旨趣变化。以往看体育赛事,假如有个特写镜头是瞄准看台,那么画面会像人眼观察那样,将画面内的所有人物全部保留,其清晰度根据人物与镜头距离的远近而相应变化。但是卡塔尔世界杯转播的处理方式,是聚焦于一群人里面的少数人。譬如摇旗的观众,或者拥抱的观众,或者脱了衣服呐喊的观众。而其他的观众会被虚化。当镜头中的某个人物被突出后,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不是我习惯看到的转播画面;第二个反应是,我现在更像在看影视作品。
卡塔尔世界杯转播的大景深效果
图源:卡塔尔世界杯转播画面
第三个想法才是,这样处理究竟好不好。这就涉及到艺术创作怎么筛选材料的问题。传统转播画面风格中,镜头里包含的信息更多,更符合我们对赛事直播的基本理解——所谓的“还原现场”,尽可能将更多现场信息交代给屏幕前的观众。而现在的大景深镜头,其创作旨趣则变成像主持人所说的影视化倾向,希望用特定的画面讲述故事,引导观众融入运动员或者现场观众的情绪,从而表达出体育赛事给人的震撼,还原赛事现场的氛围。
主持人刚才提到心流画面的制作方向,我觉得的确是可以通过调整画面的快慢节奏落地的。例如射门镜头,从摆腿到脚部接触到球之前是慢镜头,接触球的一刹那起开始加速,然后球入网后再次变慢。节奏一变化,观众的情绪也被带动起来。
张闻:而且这种操作现在应该很容易实现,我们手机剪视频都能做到,更不要说专业设备可以通过数据模型一秒钟就能生成类似的画面。
黄诗旋:我也是在卡塔尔世界杯期间留意到大景深特写的运用。但我更关注的是它对球员呈现的影响。例如一名球员罚丢点球,他的表情、他对手的表情被镜头放慢和突出,让我感受到竞技场上的故事感和冲突感。所以我认为大景深特写的运用是不错的方向,让我们的观赛体验更丰富。
另外就转播借鉴影视作品而言,我觉得体育赛事还可以学习的是多主体呈现。《F1》其实比F1转播更能展示为什么赛车也是集体运动。例如电影中呈现了一位小姑娘怎样在换胎时出现失误,之后又如何不断精进。期间的换胎特写,上螺丝、搬轮胎等动作,我们在转播中是看不到的。转播中通常只有一个车载镜头画面、一个左上角拍摄的整个团队工作的画面,以及一个大远景。而车队换胎其实是一个比较刺激的过程,如果能有多镜头还原这几秒钟的工作,观众的体验也会有很大变化。
张闻:这个感觉同样也没有太大难点,类似GoPro的摄像头就能实现。
影院观赛需解构影院场域
张闻:刚才我们讨论的是将影视拍摄技巧、技术移植到体育转播中。我们今天还有一个应该很有趣的话题,就是《F1》是不是告诉我们,更大的屏幕本身就是提升观赛体验的重要答案。大家日常看球是在电视或电脑上,甚至使用的屏幕越来越小,日渐转移到手机上。但现在《F1》的视觉冲击这么明显,是不是意味着,哪怕转播画面还是保留当前的制作标准,但只要我们能通过电影院这样的大屏观赛,我们的观赛体验也会显著增加?之前巴黎奥运会就有在影厅里放映比赛,2024/25赛季西甲联赛也尝试过把“国家德比”推入院线。效果究竟如何?
罗冉峰:我觉得从画面效果来说,影院观赛只是家里看电视的放大版。观看的内容并没有针对影院这种媒介去做声画方面的优化。这就意味着,单纯视觉上的升级可能会有,但是要驱使体育迷像影迷那样习惯去影院看赛事,我觉得就比较难了。
张闻:是的。体育迷们离开家里,出外观赛,其实是有带有线下与其他人一起观赛的社交需求,而未必关注于视觉体验的提升。坦白说,去酒吧看个投影仪投射的比赛,画面也变大了,但画质不见得很好,然而大家很喜欢这种以看比赛名义相聚一起的场景。
黄诗旋:这种外部场合观赛的社交性还有一个特点,是显著区别于电影院的。电影院社交场景更偏向于小圈子性,顶多三五朋友相约。而外部观赛场合的人员规模大很多,而且人员是可以流动的。如果我在酒吧,我可以随时在酒吧不同的角落和人干杯交流,从而形成人员的流动,继而形成情绪的流动,形成一种综合性体验。
巴黎奥运会转播走进院线
图源:灯塔专业版
张闻:还有一种外部场合观赛是大型广场观赛。尤其是一些足球强国的球队晋级到大赛关键阶段的时候,就会有地标观赛的活动。我自己就在米兰大广场看过意大利的欧洲杯比赛,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下看过法国的欧洲杯比赛。这一类场合大家经常大部分时间玩手机、聊天,到关键球时才会看两眼屏幕。而电影院是有所谓的观影礼仪的,灯光暗下来、你坐在自己的专属座位上,你怎么社交?你怎么玩手机?
黄诗旋:所以影院观赛肯定不能是直接复制放电影的模式,因为在常规的影院场域下,我们不自绝地就会拘谨起来。我之前就在电影院看了一场演唱会的现场实录,虽然入场观众都是那歌手的歌迷,但是因为身处电影院的特殊场域,大家并没放开,没有什么大合唱,也没有在精彩段落出现时站起来跳舞。这跟你哪怕在演唱会场馆外面,大家聚集在一起玩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真想推广影院观赛,我觉得需要打破电影院场域下的拘谨状态,例如灯光要调亮,或者大家来之前有个集体共识,允许观赛时走动、交谈,尽情享受赛事。甚至赛前来一些破冰活动,帮助大家提前释放情绪。
张闻:影院观赛本质上也是一种消费,既然消费者付费,他们的需求一定是更独立于日常观赛的升级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来自更震撼的视听享受,可能是更深度的内容服务,也可能是更沉浸的观赛环境。今天我们从《F1》为出发点,聊到了体育转播的升级,也聊到了影院大屏观赛的模式前景,最终我们还是希望,体育迷的观赛体验与日俱增。谢谢两位的参与,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注:本文所用图片来自《F1》宣传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