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4 16:50 作者:萌萌小咩
新势力复活赛没有“时间的朋友”
威马、高合、极越7月重启产能,但技术断层与消费者信任赤字成复活最大拦路虎。
作者/无字
出品/新摘财经
“复活赛”打响,新势力车企逆袭还是绝唱?
当行业普遍认为“淘汰即终局”,一批“消失”的新势力车企却在2025年集体按下重启键。威马宣布9月复产EX5/E5,高合因中东资本跳票深陷重组僵局,极越加速推进重组谈判……
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复活潮”,实则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红海绞杀阶段”后,多方资本与车企在生死线上的最后一搏。
然而,市场格局已呈“6+3+1”断层分化(头部拿走60%份额,二线争夺30%,尾部仅剩10%),消费者信任裂痕难修复,技术代差与资金链隐忧交织。
这场“复活赛”的终局,或许比首次淘汰更惨烈。
一、资本与政策双轮驱动:新势力的“复活逻辑”与底层博弈
用“资源依赖理论”分析,即车企复活本质是资本与政策资源的重新配置,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复活潮”并非偶然,而是资本、政策与市场三方博弈的结果。
从资本端看,宝能系、EV Electra等跨界资本的入局,本质是寻找“困境资产”的抄底机会。
以威马为例,其新投资人深圳翔飞与宝能系关联密切,法定代表人黄晶同时控制昆山宝能汽车等核心企业,而宝能自身深陷500亿元债务危机,却仍试图通过威马重整盘活资产。
这种“以债养车”的模式,暴露了资本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高估值、低风险”的误判—宝能或许将威马视为向金融市场讲述“重生故事”的载体,而非真正看好其技术或市场潜力。
政策端则为复活提供了缓冲空间。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达1650万辆(含出口),渗透率突破50%,技术迭代(如固态电池、兆瓦级快充)催生细分市场机遇。地方政府为保就业、稳产业链,对威马等企业提供复工补贴、技术改造支持,甚至将其纳入公共采购体系。
例如,温州市政府成立专项工作组,协调本地供应链合作,试图通过政策兜底降低复产风险。但政策红利本质是“输血”而非“造血”,威马200亿元负债、高合157亿元账面负债,仅靠政府补贴难以填补资金黑洞。
市场端则呈现“冰火两重天”。头部车企(比亚迪、特斯拉)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壁垒构筑护城河,尾部车企则陷入“低价内卷”。
威马计划复产的EX5/E5平台技术落后主流五年,800V平台缺失、智驾系统停留在L2级别,产品力短板明显。
资本与政策的双重推动,本质是为车企争取“3-6个月关键窗口期”。若威马无法在年底前证明EX5万辆目标可行性,或高合无法解决注资违约危机,复活计划将迅速崩塌。
二、信任裂痕与技术断层:复活车企的“双重死亡陷阱”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早已从“产品竞争”升级为“信任竞争”,用“信任经济理论”分析,消费者信任是车企存活的“隐性资产”。
威马、高合等车企的破产史,本质是信任资产的“系统性崩塌”。
威马曾因自燃事故、锁电纠纷、315晚会黑名单等问题严重损害信誉,破产期间车主面临车机停更、售后缺失、配件难寻等困境。
例如,有车主因门把手损坏无法找到原厂配件,最终只能拆车修复。这种“智能化弃子”的体验,彻底摧毁了用户对品牌的信任。
信任崩塌的后果是“销量转化障碍”。
平安证券调查显示,超60%消费者对“复活品牌”的长期服务能力存疑,凯联资本研究院院长由天宇更直言:“中国汽车市场不存在‘小而美’,车企规模效应已显现,品牌心智成熟,这些都不是短期内可重建的。”
即便威马通过老客户置换补贴、网约车集采等策略降低C端销售阻力,但消费者仍会担忧“购买后是否会再次成为弃子”。
例如,哪吒汽车在泰国因无法本土化生产约定数量汽车,被政府扣留补贴并被经销商追讨债务,这种“二次失信”将进一步加剧市场对复活品牌的警惕。
技术断层则是另一致命伤。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迭代速度远超传统汽车,L2+智驾渗透率已从39%飙升至53%,800V平台逐渐成为主流。威马停摆期间错过了智驾辅助系统、800V平台的发展期,产品力与头部车企差距持续拉大。
例如,小米SU7凭借高阶智驾系统单月登顶销量榜,而威马仍未公布相关规划;比亚迪5分钟补能400公里的技术,更让威马的400V平台显得落后。
供应链层面,威马需重建因停产断裂的供应商关系,但部分核心零部件企业已转向与小米、华为合作,进一步限制了其技术追赶能力。
三、破局之道:从“资本游戏”到“价值重构”
用“精益创业理论”方法论得:复活车企需以“最小可行性产品”验证市场,而非盲目扩张。
面对信任裂痕与技术断层的双重挑战,复活车企的破局关键在于“精准定位+信任重建+技术追赶”的三维策略。
第一步精准定位,避开头部锋芒,聚焦细分市场。
威马计划复产成熟车型EX5/E5,利用存量供应链快速回血;高合继续聚焦高端电动车,避开与比亚迪、小米的正面竞争。
这种“保守战略”本质是“用时间换空间”—通过轻资产运作降低资金压力,同时为技术升级争取时间。
例如,极越汽车通过“Store+Station+Spot”三级渠道体系(直营店、合作网点、社区服务点)降低成本,并将重组方谈判重点放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安全性审查上,确保技术底线。
第二步信任重建,从“售后兜底”到“生态绑定”。
专家建议推行“车企破产保险”,按销量征收保费,为倒闭品牌提供售后兜底;威马则计划以老客户置换补贴、网约车集采绑定B端市场,降低C端销售阻力。
更深层的信任重建需通过“生态绑定”实现。例如,蔚来通过换电体系构建用户粘性,小鹏通过城市NOA智驾系统重塑技术形象。
复活车企可借鉴这一逻辑,通过“充电网络共享”“智驾系统订阅”等模式,将用户从“一次性购买者”转化为“长期服务使用者”。
第三步技术追赶,从“跟随策略”到“差异化创新”。
尾部车企研发投入强度不足头部企业的1/5,人才流失进一步拖慢技术追赶速度。
破局关键在于“差异化创新”。
例如,哪吒汽车在泰国布局散件组装工厂,虽被视为低价值模式,但可通过本地化生产规避关税壁垒,快速占领东南亚市场。
威马则可聚焦“增程式电动车”细分领域,避开纯电市场的激烈竞争。技术追赶需避免“大而全”,而是聚焦“单点突破”。例如,零跑汽车通过自研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降低成本,实现“高性价比”突围。
复活赛的本质是“价值重构赛”。
结语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复活潮”,本质是资本、政策与市场在红海阶段的最后一搏。威马、高合、极越们的命运,取决于能否在3-6个月窗口期内完成“价值重构”,从依赖资本输血转向自我造血,从修复信任裂痕转向构建生态壁垒,从技术跟随转向差异化创新。
当市场终局如零跑创始人朱江明所言“未来存活车企不超过10家”,复活车企的每一步选择,都将是生死线上的“终极博弈”。
1、一医院禁止规培生进职工餐厅吃饭,只能在患者餐厅就餐,合理合规吗?
2、农民有三块地,即承包地、宅基地、自留地。工人有吗?,农村土地三块地
3、一医院禁止规培生进职工餐厅吃饭,只能在患者餐厅就餐,合理合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