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4 12:54 作者:冢虎0
曹丰泽:为什么冷战结束了,基层溃烂的是美国而不是俄国?,曹丰泽百度百科
【文/ 曹丰泽】
最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小村子居然还有一个小小的博物馆兼图书馆。说是图书馆兼博物馆,其实就是一间比较大的屋子,里面一侧是密布的书架,里面少说有上千本书,其中不少是苏联时代的老书,另外一侧则摆满了有纪念意义的老物件。这间房子同时还是颇受村里小孩们欢迎的活动室。
我们去拜访的时候,村子里面有三个孩子正在打牌,图书馆兼博物馆的馆长是一位叫做伊万诺夫娜的大婶,她很热情地跟我们介绍博物馆里的老物件。其中,有沙俄时代的熨斗和搓衣板,有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老唱片,还有各个时代的勋章和照片。
在退休之前,伊万诺夫娜是一位历史老师,研究社会科学。同时她还是一位导演,喜欢戏剧表演。听到她的这一串职业和爱好,我们可能会觉得有些诧异,说到底她不就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乡村教师,又社会研究又导演又戏剧表演的,是不是在这说大话呢?其实在俄罗斯,这一点也不稀奇,得益于苏联时代极其扎实严格的基层教育,那个年代的人普遍都能享有自由而全面的文艺教育。历史老师可能是导演、公交车司机,也可能是音乐演奏家、拖拉机手,下了班也许就是一个话剧演员。他们可能登不上莫斯科的大舞台,但很可能是当地镇子上小有名气的人物。
自从苏联解体之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经济发展水平一落千丈,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俄罗斯国内横向对比来看,远东的这些偏远小镇比莫斯科、圣彼得堡这些大城市经济衰落的程度更深,因为那几个大城市,无论如何他们都能在全国吸血,维持一个体面的生活。但是这些偏远的小镇失去了全国统一调配的资源分配制度,直接就被现代市场经济给无情地抛弃了,原有的基础设施失去维护,工业凋敝,最终只剩下了种地的农民。
学习比较好的学生都考去了海参崴或者俄罗斯西边的好学校,年轻人逐渐流失。俄乌冲突开始之后,这里原有的男人们也大批大批地赶往战场,村子里的人烟更加稀少。我们采访了一位村里的大叔,大叔很遗憾地说,他们这里的工作岗位实在太过稀少,有出息的年轻人都考了出去,不会再回来了。学习好的孩子考去了海参崴,学习更好的孩子考去了莫斯科。当然不用说,还有许许多多的男人去了战场。大叔的视角或许很能说明一些问题,在他看来,所有的有出息的孩子都是考走的,他们出去上学,然后留在了当地不回来了。考试是他们离开家之前的最后一件事,这跟咱们是有点不同的。
然而,就算经济不断地凋敝,我们仍然不难看出,这个小村庄的运营还是井然有序的,村庄的基层管理体系仍然在运行。村子里面剩下的壮劳力还在每天勤勤恳恳地下地劳动。学校还在正常地上学、放学,孩子们衣服整齐干净,见人打招呼也十分有礼貌,很有教养,显然是能够接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和良好的家庭教育的。
村子里虽然人少,虽然贫穷,但每个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秩序井然,大家都在努力地生活。这座图书馆里的书虽然很旧,但是并不是堆在这里吃灰的。能看得出来,不少村民日常都会借阅这些书,大家的精神生活还是很丰富的,只是不知道现如今村民们还会不会在一起排练戏剧,还能不能凑齐一个戏剧班子。
在图书室的隔壁,有一间小小的电影放映室。我们去的时候,这里正在放映历史纪录片,几个不用下田种地的大妈正带着几个孩子在这里聚精会神地看纪录片。还招呼我们一起看,无奈我们听不懂俄语。这些朴素的村民们,他们并没有像某些地方的人一样,因为政治的变局造成了他们的贫穷,就自暴自弃,陷入成瘾物和性放纵的泥潭。反正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希望了,就出去打砸抢烧,用暴力去应对一切,而是仍然在积极地生活。
如今历史已经过去,女军医的后人和我们这些中国人相聚在这座小村庄的图书馆里,看到了这张宝贵的照片,实在是难以言说的缘分。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好听的歌,就是从这张老唱片里放来的。这是一张二战时期的唱片,歌手并不出名,我在国内的音乐软件上也没有找到这首歌。或许和伊万诺夫娜一样,这位歌手的本职工作也是平平无奇的,或许是一位工人,一个普通士兵,也可能是个种田的拖拉机手。但是他的艺术创作就这样隽永地留了下来,他记载了一个美好的时代,一个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梦。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1、韩国军方今起拆除边境地区对朝扩音广播设施,朝鲜警告韩国:停止入侵领海
3、施一公亲自打电话后,677分同学放弃北大改报西湖大学,如何看待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