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0 12:21 作者:大王叫我来巡山
雷少华:美国对华技术封锁为何注定失败?中国正在改写500年工业史的潜规则
编者按:本文为《政治与法律评论》跨学科系列访谈首期,由北京大学国家法治战略研究院吴应娟教授对话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雷少华,深入解析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美国对华技术封锁为何难以遏制中国产业升级进程。雷少华指出,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一结构性优势使得美国的封锁政策难以奏效。
从历史维度来看,守成大国对新兴国家实施技术封锁并非新鲜事。然而,中国独特的发展路径与庞大的产业规模,使其具备更强的抗压与突围能力。 当前,中国正依托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逐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在保持全产业链优势的基础上,中国持续提升技术水平,并致力于与全球共享发展经验与成果。
吴应娟:自2018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实施了全方位高强度的产业封锁,您如何看待这场产业封锁?这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以及您认为这场封锁最终会走向何处?
当今世界起源于大航海时代西方国家对全球殖民掠夺,通过三次工业革命构建起来的全球化工业的时代。回看17、18 世纪英国对其殖民地的政策,英国立法禁止其殖民地从事任何与英国高度重合的制造业,如皮革、纺织、冶炼等,殖民地只能提供原材料和市场。如果把英国的皮革、纺织以及冶炼,换成今天的芯片、人工智能、航天等,会发现本质是一样的。
在全球产业体系内,西方国家最核心权力底座建立在不同时期先进技术构建的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如果说这一领域被后发国家或者赶超型国家追赶上,那么全球性大国的霸权基础就不复存在。所以无论金融霸权、军事霸权、舆论霸权有多强大,在今天这样由工业构建的全球产业体系里,制造业霸权依然是核心。军事、金融和舆论霸权最终还是服务于制造业霸权。
雷少华:我认为,建国100周年左右的时候,中国一定会全面攀升并且主导全球技术密集型产业。我之所以认为美国无法封锁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主要是因为美国政客搞混了一个核心问题:他们把科技与产业混为一谈。因为西方是以科技促产业的发展路径,先进科技代表先进产业。但实际上科技是科技,产业是产业,它们是两个既密切相关、但是又不完全相同的领域。
产业追求的是高效且完整的生产体系与市场规模。产业的基础是“全”:大到航天飞机、小到一颗螺丝,都要有完整的生产体系。完整的产业体系是中国最大的优势。产业的核心是制造业,无论技术有多先进,都要通过制造业把技术转化为实际可以应用的产品。科技史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论断:“不能转化为三维物理形态的技术永远都是工具”。不能被产业化的技术,永远都是实验室的研究。
因此,美国很多政客存在一种严重的错误认知:他们把科技和产业混为一谈,他们认为封锁了最先进技术,就能封锁整个中国的产业发展。但是产业并不一定要应用最先进的技术,“成本、质量稳定性、供应链安全性”,是产业体系的三根支柱,也就是“能卖、好用”这种质量与成本的均衡体系。
例如集成电路产业,美国以为对中国实施芯片管制,就可以把整个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限制住。实际上目前最先进的芯片市场应用领域规模有限,主要是小型移动设备和一些高精尖设备。而对于整个集成电路产业来说,无论是从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还是汽车,甚至火箭卫星等,成熟制成芯片依然是集成电路市场的主体。
建国初期,中国从苏联援助的156个大型项目开始,以东北、上海、天津等城市为起点,构建了西安、太原、洛阳等的新兴工业城市;又通过“三线建设”把整个工业体系从东部向西部拓展,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就已经形成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均等化的完整工业网络。
这种工业网络使每个省都有结构相同的一套工业体系,小到家用生活的裤子、袜子、鞋子、洗衣粉、肥皂,大到重工业的产品,像钢铁厂、化工厂甚至汽车厂等,几乎每个省都有自己独立的产品体系。这也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能够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前提条件。
3、蔚来李斌:电池与车的寿命不匹配是亟需关注的事,解决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