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给新生儿发钱以鼓励生育意味着什么?,新生婴儿国家补贴
国家终于开始给新生儿发钱以鼓励生育了。
许多朋友@我,说这个政策里似乎有翟老师的未来起点收入的影子。我不知道政策制定的内部讨论过程中,是不是有人受到了我的观点的启发。其实,给大众发钱是为市场分配的马太效应纠偏的常见做法,许多懂经济懂市场的学者都有类似的建议,只不过我的观点更有系统性和创新性而已。
曾经有过一次讲座比较系统的谈论这个话题,链接在此,欢迎大家复习并讨论:
在此补充几点意见:
一,给民众发钱会有通胀效应,通常会滞后十几个月会表达到通胀上。当前中国部分产能过剩、整体价格低迷,发钱所拉起的轻微通胀正是咱们所急需的对冲手段。在我看来,每个新生儿连续三年发三千六的力度,恐怕还不足以对冲价格下行的压力。
二、虽然力度远不及我所主张的,但是我们至少在正确的方向上走出了关键的一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突破中国社会千年来的财政保守主义传统,走出地主老财的思维框架,从宏观的循环角度而不是微观的静态思维去理解国家债务和社会福利,是非常不容易的。一笋露尖,竹林有望。
三、这次的政策有一个闪光点,它没有按照贫富标准来差别对待即将降生到中华民族的孩子们,这是非常聪明的做法。如果定一个标准,按贫富划线来提供福利,那么就会在这条分界线附近培养一批懒人。无差别的发钱,这笔收入是净增量,并不打击人们多劳多得的积极性。提升福利其实并不必然养懒人,因为“够吃了就不干活”,这种现象在南半球可能比较常见,但并非中国人的行为逻辑。
四、人工智能时代,为民众提供兜底补助的必要性越来越大。美国的AGI大模型,取代的主要是文科生的工作岗位,而中国做的大量行业性AI应用和机器人,取代的主要是理工科毕业生的工作岗位,甚至是中专生在咖啡厅与车间里的工作机会。农业文明时代那种必须以工代赈的思维,已经过时了。
五、中华民族的新生儿占全球新生儿的数量,过去三千年里基本稳定在30%水平。如今下降到7%。未来五十年,是进一步萎缩到1%,还是恢复到30%的历史常态,或者进一步扩大到50%以上,这是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重物而轻人,是过去数十年的老毛病,只有从底层逻辑上认识到人的重要性,认识到消费和创新的重要性,才会有高明的人口政策和发展战略。
2、千岛群岛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千岛群岛发生地震了吗
3、少林寺现场直击:新住持微笑挥手进入围挡的方丈室,新少林寺方丈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