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4 20:09 作者:日月言者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经济增质稳中有进,投资中国未来可期,程先志工行
7月31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第5期复旦大学南土国际金融政策圆桌会,主题为“经贸博弈、科技跃迁与当前国际金融形势”。本次研讨会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牵头组织,汇聚了来自复旦大学、工银国际、上海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旨在从经济学、金融学等多学科视角,深入探讨全球经济复苏、关税战、地缘政治风险等问题,为中国资本市场应对国际形势新变化提供学术参考。观察者网进行独家报道。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在主题发言中结合国际金融形势,分析了当下突出的经济信号:全球经济复苏反复的信号、趋势拐点的信号、风险敏感的信号、投资未来的信号和投资中国的信号。
程实认为,港股今年上涨近30%,跑赢全球,A股和港股具结构性上涨潜力。香港重回全球金融中心第三,IPO规模居首,优质企业吸引耐心资本。资本市场不仅是预期和信心的枢纽,还通过财产性收入激活消费,支持科技企业融资,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程实强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中国面临复杂挑战。他指出,关税战虽缓和,但不确定性依旧广泛存在,市场主体需认清美国战略逻辑。外资对华兴趣增加,长线资金关注长期潜力,中国高端制造、资源及全球化战略优势显著,资产估值具追赶空间。
对于中国经济前景,程实认为,中国经济未来十年到四十年的关键词是“减速增质”。经济增长中枢有所下降是全球现象和经济规律,但关键在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持续提升。摆在中国面前的战略选择非常简单,就是如何做有利于经济质量提升的事情。
以下是程实发言主要内容(已经发言人审定):
一、复苏反复的信号
1.全球经济复苏与中国特色资本市场
我将通过一张全球大类资产变化图表分析金融市场信号,涵盖所有主要指标的变化。这张图表包括2022年、2023年、2024年,以及今年年初至今和过去三个月的最新数据。金融市场的核心特点是其长期变化与经济周期完全对应。拉长视角,这一结论非常明确,经济状况决定金融市场表现。
2022年是我从业二十年中最艰难的一年,金融市场遭遇“股债汇币四杀”。MSCI全球市场指数,包括A股和港股在内,下跌20%;全球债券指数下跌16%;所有非美货币同步大幅贬值。这是因为2022年是大疫三年最后一年,全球经济陷入滞胀,美国通胀率达9.3%,新冠疫情引发的供应链断裂影响全面显现。金融环境极为严峻,美联储自2022年起加息11次,共521个基点,导致全球风险偏好收紧,市场全面下跌。
2023年市场发生180度转弯,所有指标回升。MSCI股指上涨20%,弥补2022年跌幅。这反映宏观经济走出疫情负面影响,金融市场迅速捕捉拐点,展现正面信号,标志新周期形成。2024年进一步确认复苏,MSCI股指上涨15%。今年年初至今,MSCI股指上涨10%,但过去三个月涨幅更大,表明年初至三个月前市场偏悲观,近三个月实现10%涨幅,市场预期发生重大转折,重拾经济增长信心。这主要得益于关税战缓和,全球复苏未中断,但出现一度怀疑。
2.外资态度、人民币预期与关税战动态
外资对中国的看法正在转变,今年年初以来尤为明显,受中美关税战及美国资产状况影响。外资分短线和长线两类。短线对冲基金根据宏观指标调整,进出频繁,资金不稳定。长线主权财富基金对华兴趣增加,关注中国长期基准,决策谨慎,需严谨流程。香港通过吸引耐心资本,强化资本市场吸引力,展现长期潜力。
关于关税战,我简要分享主要结论。近期美国与日本、欧盟达成税率协议。目前美国对中国关税为43%左右,包括特朗普上任前的13%(经济学家测算)、两次以芬太尼为名加征的20%、4月3日“解放日”加征的10%全球起步价,以及暂缓的24%。特朗普曾提出91%的报复性关税,但这是施压方式,现已不再提及。
去年11月的海湖庄园协议揭示特朗普政策逻辑:第一,美元过强削弱美国制造业和全球竞争力,需适度走弱;第二,美元国际地位依托美国提供的全球安全,全球应购买美元资产作为等价交换;第三,关税是施压工具,美国经济学家认为20%为最优税率,高于特朗普上任前全球平均10%以下。这既带来额外收入,又换取战略让步。特朗普看似不靠谱,但其政策有逻辑,非“草台班子”,完全服务于“让美国再次伟大”。关税战源于美元特里芬两难和中美修昔底德陷阱,难以调和。目前关税战未恶化,各方有所收敛。我通过MBTI和情绪分析研究特朗普,其个性决定政策方向坚定但手段多变。市场应保持审慎,认清其大方向,忽略其小动作。
对于关税战的影响,我通过历史研究发现,美国发起的每次关税战最终都是双输,这是我们在学校学到的比较优势原理。贸易全球化收缩对美国、中国和全球经济均造成损害,这一结论非常明确。然而,历史一再重复,美国为何愿意反复发起关税战?因为它愿意以短期经济增长和通胀上升为代价,换取战略主动和长期利益。美国认为,如果不采取行动,可能动摇美国经济和美元的战略地位。对美国而言,关税战后果清晰:经济受损、通胀上升,但每次都能换来战略洗牌的主导权。
我总结了主流外资机构,特别是全球性机构,对美国、中国和全球的看法。结论很简单:各方都会付出代价,只是代价大小不同。对美国而言,预计GDP下降约1.5个百分点,今年陷入衰退的概率约为50%。这一概率停留在50%,是因为判断美国经济周期是否衰退,依赖美国货币经济研究局的官方评估,这些判断由官方经济学家做出,但结果滞后,需一年后确认。我们通常用拇指法则判断经济周期:若连续两季度季环比增长为负,即为技术性衰退。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为-0.4%,若二季度为负,则满足衰退条件。但昨晚公布的二季度数据为3%,远超预期,显示美国经济韧性仍在,暂时没有进入衰退。
4.全球经济展望与货币政策转变
二、趋势拐点的信号
全球经济增长中枢下行的原因在于推动经济的三股力量——劳动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疲态。全球进入少子老龄化,劳动力贡献下降;资本因过去过度印钞,边际效率降低;全要素生产率因科技接近天花板而受限。当前存量竞争导致内卷,要突破需打开科技天花板,因此中美核心战略均聚焦科技突破与应用。
新世代人群更外向自信,了解世界与中国,不需物质证明自我。消费模式变化与代际差异密切相关。不同世代(1925-1945年、1965-1979年、Z世代、α世代)在语言、娱乐、汽车品牌偏好及对组织领导的理解上差异显著,Z世代正在改变世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投资观截然不同。消费是生产的终点,需求变化驱动产业结构变迁。
科学范式也在变化。科学哲学家科恩指出,科技进步非线性,而是阶梯式跃迁,带来生产力和增长空间的巨大变化。当前人类科技范式处于将变未变的临界点,经济发展看似撞上“南墙”,但跨过即为门槛。
三、风险敏感的信号 我要分享第三个信号:风险敏感信号。我们讨论了正面的经济变化,但也要看到风险。经济和金融风险包括利率、汇率、流动性、债务等多种类型,但目前最值得警惕的是地缘政治风险。经济学家用“金油比”指标,即金价与油价的比值,来判断地缘政治风险。当这个指标上升,意味着地缘政治正成为主导全球经济变化的核心干扰因素。
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源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仅是关税战,还包括整个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每天的新闻充斥相关事件,我不一一赘述,但目前所有地缘政治风险在金融市场中尚未充分反映,没有被充分“price in”。
四、“投资未来信号”和“投资中国信号”
我最想强调的是“投资中国信号”。短线外资进出频繁,长线外资正系统性考虑进入中国。中国市场正成为全球密切关注的对象。今年港股跑赢全球市场,投资者常问我,A股涨至3600点、港股接近30000点,是昙花一现还是长期趋势?我在《金融时报》发表文章,认为这是积微成著的系统性变化,原因有二:一是中国短期正面因素的释放,二是长期比较优势的彰显。特别是后者,中国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的优势值得信赖。
短期看,预期和信心是主观且瞬时变化的,但需量变引发质变。宏观和微观共振才能改变预期。从微观层面,去年8月《黑神话·悟空》的发行是典型案例。它代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软件与硬件、文旅与实体、实体品牌与数字品牌的融合。瑞幸咖啡等品牌与《黑神话·悟空》的联动反映新势力崛起。今年Deepseek Moment标志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争取得重大进展并引发世界关注。《哪吒闹海2》等也预示中国消费潜能。微观层面的超预期事件改变外资看法,他们开始询问中国还有什么潜力。宏观层面,经济主基调、民营经济及资本市场看法的转变也至关重要。
我对A股和港股长期看好,原因不仅是优质企业排队上市、资金增量和政策支持,更在于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学术测算显示,香港和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虽过去下降,未来可能回升,相对全球仍有明显优势。中国高端制造拥有稀缺的完备制造链,中国对全球关税税率持续下降,都会吸引全球关注。估值方面,中国资产(A股、港股)静态收益率落后全球,自2023年全球经济复苏以来涨幅也低于全球,存在追赶空间,资产仍相对便宜。宏观调控方面,财政政策保持定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提升,致力于做好“五篇大文章”。稳定性是稀缺投资属性,中国经济和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率相对美国有优势。
最后总结,中国经济未来十年到四十年的关键词是“减速增质”。经济增长中枢有所下降是全球现象和经济规律。但关键在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持续提升,即每单位GDP增长能创造的民富国强、就业、企业订单、民生福祉持续上升及能源消耗持续下降。如果有足够的增质,中国经济就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如果没有,就会陷入拉美的困境。摆在中国面前的战略选择非常简单,就是如何做有利于经济质量提升的事情。这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编辑/观察者网 林琛力 陶立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