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4 15:46 作者:战七少
面对面丨中国人的吃瓜自由要感谢她!吴明珠说她的一生就是结几个好瓜献给人民
这是一段曾风靡网络的视频,标题为“吃瓜自由,要感谢吴明珠奶奶”。正是这位被誉为“甜瓜女王”的吴明珠,让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甜瓜、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当吴明珠重返曾经奋斗过62年的新疆时,虽已认不出自己的学生,但只要看到瓜,她就眼里放光,露出笑容。
今年95岁的吴明珠现居重庆,由儿子杨夏照顾。她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许多往事都已淡忘,唯有那些瓜,始终留在记忆里。
记者:她有没有闹着要回新疆。
杨先生:应该起码五年以内吧,到重庆来,动不动就是我要回吐鲁番,我要回新疆,她只想得起这些事,然后说我要工作,地里面要授粉。
记者:那怎么摁住她呢?
杨先生:比如和她说我们今天买不到票了,我们后面走。
记者:她急吗?
杨先生:急,说走就要走,指着箱子这些,说要把衣服收了。
张学军2007年进入吴明珠的团队,从事西瓜和甜瓜育种研究。在张学军的回忆里,与吴明珠共事期间,她最固执的习惯就是每天雷打不动地下地。
从清晨到黄昏,她总是蹲在田间,仔细记录每个瓜的成长轨迹和形态变化,不放过任何一株幼苗的细微变异。同事们认为四五天观察一次足矣,但当时已年过七十的吴明珠,依然坚持每天观察。
张学军:我感觉就是我们那种状态都赶不上当时吴先生那种状态,她工作的劲特别冲,早上很早就过来,过来之后就拉着我们下地,因为吴老师做的全是原始创新,她没有去接着别人的事情做,所以说我们感觉有的事情能不能走个捷径。
记者:什么叫走捷径?
张学军:就是你看我们能不能去改一下其他的研究,这样会更快一点,但吴老师会严厉批评我们,我们所做的事情,做就要做原始创新,做一些引领性的东西。如果没有吴老师这种坚持,中国西甜瓜产业根本做不到现在这么强大。我们所有的甜瓜西瓜品种不受国外限制,全部自主化,在2000年的时候她就把美国所有的两千多份资源,还不是她背回来,是美国博士送给我们的,无偿给咱们的。
记者:为什么会这样呢?
张学军:吴老师去访学,吴老师特别肯干,非常非常能吃苦,她的精神感动了美国博士,就一直想吴老师留下,吴老师说我是党的女儿,我必须回祖国。
吴明珠是新中国的第一批大学生。1930年,她出生于湖北武汉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50年考入西南农学院。与她同期入学的同学中,就有后来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毕业分配时,吴明珠主动要求去新疆,认为那里才能施展她的专业所长,但未能如愿,后被分配到中央农村工作部。1955年,听说新疆要来北京招人,吴明珠再次主动请缨,经过不断争取,终于调到乌鲁木齐地委农村部,可她还不满足,坚持要到条件最艰苦的吐鲁番市鄯善县农技站工作。
吐鲁番素有“火洲”之称,为收集保护濒临消失的瓜种资源,吴明珠每天顶着烈日和风沙在戈壁滩上四处寻找,白天曾遭遇野狼险些丧命,夜晚就栖身在窑洞里。这些经历都被吴明珠的传记作者陶红记录了下来。
吴明珠传记作者 陶红:当时她还是个大姑娘,如果走在郊外,晚上天黑了没有店,就拿着一个毯子在沙漠里就睡了。
记者:您看当年吴院士去新疆,那才真叫吃苦,她吃的实实在在的苦。
吴明珠传记作者 陶红:他们认为我要做一件事情,我无论有多苦多累,我都会做下去,他们不把吃苦作为一件很难过的事情,她觉得这就是我要实现我的理想和目标。
只要听说哪里有好品种的甜瓜,不论路途多远,吴明珠都要赶去买来研究。三年多时间里,她跑遍了吐鲁番300多个生产队,把44个瓜种全部收集齐全,不仅为新疆甜瓜建立了第一份宝贵的资源档案,还拯救了一批濒临灭绝的瓜种。吴明珠曾对她的学生伊鸿平感叹道:每年到瓜熟的季节,我的工资就没了。
吴明珠学生 伊鸿平:她自己要花钱买种子。这事我见过,因为她觉得农民种这个瓜也不容易,就应该掏钱来买这个东西,也就是说我买这个瓜我来吃,但其实是收集,是把种子收了。
记者:但问题是明明可以单位花钱,这是科研工作,为什么要花自己的钱呢?
吴明珠学生 伊鸿平:单位花钱要发票,农民没发票。
吴明珠在新疆培育出的第一个新品种是“红心脆”哈密瓜。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中方为选用什么水果招待犯了难,这时美方人员提到总统听说过哈密瓜,于是中央领导专门派人找到吴明珠,最终选定“红心脆”作为招待水果。
吴明珠传记作者 陶红:当时尼克松吃了一口之后,就觉得怎么这么神奇。毛泽东主席就开了一个玩笑说我们的瓜跟你们美国的瓜比较起来,怎么样?尼克松就说非常好,然后其他的官员就埋头吃瓜,非常高兴。
为了加速选育进程,吴明珠在海南开辟了“南繁北育”基地。“吃瓜”的转折点,发生在1984年。那一年,吴明珠在第二十四组种子里培育出了又甜又脆的西瓜,定名为“早佳8424”,她还将这一品种的栽培技术无偿传授给瓜农。
8424首先在华东地区落地推广,很快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直接推动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让中国老百姓率先实现了“吃瓜自由”。
当时,吴明珠已担任吐鲁番行署副专员,但为了专注科研工作,她主动辞去行政职务,自愿调任新疆农科院园艺所。在吴明珠每一次重要抉择背后,都站着一位坚定的支持者。
她的丈夫杨其祐,既是她大学同班的同学,也是袁隆平的同寝室友。杨其祐师从著名小麦专家蔡旭,尽管明知新疆不适宜种植小麦,但为了支持妻子的科研理想,在完成研究生学业后,他毅然奔赴新疆,来到吴明珠身边,成为鄯善农技站首位研究生学历的技术员。
只要一有空闲,杨其祐就会为吴明珠摘录英文、俄文参考资料,有时甚至徒步几十公里去帮吴明珠的瓜授粉。在日常生活中,杨其祐更是给予吴明珠细致入微的照顾。
令人痛心的是,1986年,杨其祐因胃癌不幸离世。那时,他刚过完57岁生日。
从那以后,吴明珠像候鸟一样,春夏季在新疆,秋冬季在海南,年复一年地开展育种研究。每到授粉时节,她就和年轻人一起蹲在地里一株一株地人工授粉,从清晨7时多一直忙到晚上10时才收工回家。
张学军:吴老师对授粉要求特别严格,不允许漏一个花,我也做得特别认真,但还是漏了一个花,吴老师就给我骂得特别狠,我从没见过吴老师这么凶过,她是劈头盖脸地,直接就是说你想不想干了。
记者:老太太发这次威,给你留下的影响是什么?
张学军:别人百分之百要求,你要做到200%,400%要求自己,开始我也不理解,做的事比较多了,才知道她是认真的,因为你小的失误,我们整个季可能都报废了,仔细再仔细,认真再认真,就不会犯低级错误,就避免了后续我们很多重大损失。
1999年,吴明珠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科院准备为她修建院士楼,吴明珠坚决谢绝。
在吴明珠的带领下,团队里的年轻人没有节假日,起早贪黑地泡在瓜田里。吴明珠逢人就夸赞自己的学生从不抱怨,出了很多成果。
据统计,吴明珠主持选育经过省级品种审定或认定的甜瓜西瓜品种达30个。62年间,她成功抢救了一批濒危种质资源,使我国瓜种保存量突破2000份,成为全球西瓜甜瓜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记者:您跟了吴老师这么长时间,您观察她这位老师,她心里的目标是什么。
吴明珠学生 伊鸿平:“我这人一生就是结几个好瓜献给人民”,这是她说的,品质要放在第一位的,哪怕说这个品种抗性很好,也好种,但是不好吃,拿到市场去那就是垃圾,我们不能制造垃圾,让普通老百姓也能吃上好的瓜。
在儿女的记忆里,吴明珠是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也是童年时难得一见、远在他乡的妈妈。儿子杨夏出生后三个月,吴明珠就托付母亲带回南京抚养,女儿出生才满月,便交由哥嫂照料。缺席孩子们的成长时光,成为吴明珠此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吴明珠儿子 杨夏:我的舅舅舅妈对我和我妹妹都非常好,所以我们一直是管舅舅舅妈叫爸爸妈妈。
记者:您母亲这一辈子,心里面最爱的是什么?
吴明珠儿子 杨夏:就她的瓜,因为她经常说瓜就是她儿子。
由于长期劳累,吴明珠一直默默承受着病痛,从不向人提及。但在她的日记里,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记录:5月24日,昨晚头疼得要命,早上7时出发赶回乌市看病。5月27日,今天头不痛了,但肚子难受,吃什么都没兴趣。真的感到老了,不能再拼了。
81岁那年,吴明珠毫无征兆地糊涂了,记忆力直线下降。杨夏把母亲接到身边照顾,母子俩终于团聚。但阿尔茨海默病慢慢吞噬着她的记忆,连最亲近的家人都难以相认。
在上一次告别新疆时,吴明珠突然唱起《达坂城的姑娘》,这意外的一幕,让在场的很多人听后忍俊不禁,而后热泪盈眶。歌声中,时光仿佛倒流60年,一个扎着两条小辫、身形瘦小的姑娘,背着行囊,顶着烈日穿行在戈壁滩上,去寻找瓜种……
吴明珠:我在路上看到新疆的大戈壁滩,好多人流泪,这就是我们的用武之地。一定要让我们的品种占领市场,而不要靠国外的,国外的品种很贵的,一粒种子一块多钱,我们为什么让农民受这么大损失,我们自己干什么?别人一年搞一代,我们一年搞三代。
吴明珠:既然为了事业有所失,那我失的不是国家的利益,而是我个人生活方面的东西,已经这样了就不去想它啦,我也不想去追求它,我觉得我的天地比那个更大。
编辑:呼乐乐
2、巴顿:在主场我们优势更大一点,可能那才是更遗憾的一场2-2,巴顿是转会还是租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