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为何一大批文旅项目死在开业前?,为什么卖文旅项目

时间:2025-08-04 12:11 作者:白满川

为何一大批文旅项目死在开业前?,为什么卖文旅项目

一场场大型政企自嗨秀还在上演。

领域 | 景区

栏目 | 文旅商业评论

01

这几年,从濒临破产的张家界大庸古城到国内一座座空城抑或烂尾的数亿、十几亿元大型文旅项目背后,往往有很多乱七八糟的新兴名词。

比如,我们说个最常见的—— EPCO(工程、采购、施工、运营)。

就这四个字母,普通人绝对一头雾水,做文旅的老板们个个讲起来却头头是道,眼睛放光,自带一种玩明白了文旅全产业链闭环的自信,但一通猛如虎操作下来,往往项目一地鸡毛。

问题,出在了哪里?

我突然想起前段时间新认识的读者朋友许总,他原本干古建施工出身,盖庙、修祠堂、做仿古街是过去十年的主业,现在转型干乡村振兴文旅项目,靠一整套EPCO打包模式,横跨工程、融资、招商、运营。

说到最引以为傲的,许总称自己在华南某地运营一个总投资几十亿的乡村文旅项目,项目分三期,含非遗街区、高空玻璃桥、康养民宿、研学营地……

听上去就很宏大,但我按照固有思维问了一句,“现在本质上,你们还是靠政府钱撑着吧?”

许总回了句模棱两可的:“是,也不是。”

这种回答后面,往往有故事。

许总解释说,他们做这种EPCO项目,最重要的是拿到政府的“乡村振兴款”。

说白了,就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专项贴息贷款,名义上发给村镇,由村镇成立地方平台公司(XX城投、交投、文旅投),再把项目发包给他们。

当然,这年头钱都不是白给的,要贴息,但利息自己扛,年化4.5%。

听到这,我就想不通了:“你们自己建、自己营、自己招,还要替政府扛利息?”

许总点头:“对,暂时还没亏过,但每一步都得算得非常准,从方案费里抠,从采购上挖。”

更需要精打细算的是收益分配。

许总说:“还有拿到贷款以后,我们就全力冲刺招商,这个收益也归我们。”

听起来很自由,但文旅项目一旦运营不好,游客没来、数据造不了,贴息贷款到期还不上,到底锅分给谁,就挺难评的。

这还不算什么,许总认为EPCO文旅项目的“政府过会”才是最难搞定的,“每次都像舌战群儒,几个单位轮番发言,谁都想插一脚。”

我寻思:“关键是他们也不太懂吧?”

“体制内和市场化三观就不在一个频道。”许总说,“有时候,你讲招商模型,他回你一句‘你这玻璃桥怎么不加国旗元素?’”

我本想说,那有了地方支持后期至少项目建设推进能快点吧。

结果许总轻描淡写地来了句:“施工还得给当地的土地爷们烧香。”

我一时没反应过来,还以为是什么当地民俗。

许总连忙说:“是真给他们烧香。要是不打点好,连桩都不让你打。”

02

和许总那天聊完后,我陷入了沉思。

他讲的EPCO,乍一看像是现代文旅项目的终极解决方案:一个团队,包设计、包建设、包采购、包运营,政府只需要“点头+放钱+剪彩”。

但我越想越不对劲,你有张良计,他有过墙梯,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这模式看似高效,实则更像一台精密的利润转运机,每一环都能做文章,每一笔都能设计空间。

所以,为了搞清楚它到底有多魔幻,我决定用最土的方式把EPCO 四个字母拆开来看。

结果发现这是四种生意,却披着一个故事的壳。

【E】E 是 Engineering,不是工程,是预埋预算的舞台。

设计环节,你这方案值多少钱,在EPCO 模式里是“戏台搭建”第一步。

不是为了游客设计,主要为了政府评审会议上领导觉得好,追求美感对设计师没那么重要,追求审批顺利是灵魂。

所以你会看到很多项目都长得特像:仿古街× 非遗工坊 × 康养温泉 × 玻璃栈道 × 研学基地 × 一堆永远开不起来的文创店。

一次又一次重复背后,主打一个“过会保险”。

设计图的重点从吸引游客,变成了让领导落笔。

【P】P 是 Procurement,你别叫采购,应该叫关联套利窗口。

到了P环节,之前的设计方案有了用武之地。

谁控制采购,谁就控制利润,设备可以做高配高价,装修可以搞增项报价,苗木可以买进口品种。

毕竟图纸上写的就是引进稀缺花种,现在知道不合理已经晚了。

很多EPCO 团队旗下有几家公司,专门对接采购:A公司报项目,B公司供设备,C公司做施工,D公司做监理。

表面是合作方,其实是一家人。

这套模式的行话叫内循环,外人更愿意称之为关起门来分蛋糕。

【C】C 是 Construction,施工就简单了,重点是预算动态管理。

施工环节往往是整个EPCO 模式里最灵活的部分。

因为一旦你拿到了设计和预算的“双权”,那这古镇、乡村文旅园区造成啥样,其实可以边走边调。

设计临时改、材料临时换、地形复杂增加施工难度……只要你愿意说,理由就永远有。

追加费用是常态,等干到一半,角色互换,地方上开始怕你“撂挑子”,整出个负面工程来才叫傻眼。

所以,在文旅EPCO 项目里,最怕的是设计定死,最爱的就是边做边改,边改边加钱,不放款不干活。

【O】O 是 Operation,运营?不,是托底保壳。

我曾经天真地以为:一个文旅项目的运营能力决定它能不能长久。

但在EPCO 模式下,运营的任务只有一个:不崩盘就行。

招商方案多半是先画表格、后找租户,能签下几个品牌背书就算胜利,实在没人来,地方死马当活马医,也只能拼命托底。

至于门票营收、二消转化?哪怕和政府有对赌协议,也早不是核心指标了。

当摆烂的文旅项目运营变成了“控损+托底”,财务修补和反思检讨已经晚了。

难怪许总说,能接EPCO 项目的运营团队不是因为懂文旅,而是“牌子多、会写招商册子”。

到这你可能终于恍然大悟,所谓EPCO,其实不是一个文旅项目该有的管理体系,而是一个压缩版的现金流机器。

它的目的从来不是做一个好产品,而是让每一个环节都能提前变现。

许总那天说了句话我一直记得:“我们不是为了干项目,是为了项目活着的时候,我们能先活下去。”

听懂这句话,才算真懂文旅EPCO。

03

如果你看完国内文旅EPCO 模式的运行方式,大概率会皱眉头。

全链条打包,每个环节都能设计利润口子,运营没效果也能收方案服务费,游客还没来,钱已经分得差不多了。

一个文旅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被提前消耗完,最后却挂着“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牌子,继续写进年终总结。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个模式还这么流行?

答案很简单,大家都不想负责,只想托底。

对政府来说,总以为EPCO 是一次性政绩套餐,不费心,包装即完工。

地方政府不是不懂文旅难做,他们只是没别的选择。

乡村振兴要立功,大型古镇要落地,财政预算要花完,能不能跑通不重要,能不能立项才是第一生产力。

EPCO 的美妙在于你只需要审批一套方案,就能把设计、施工、运营的所有指标“批量完成”。

从财政报表上看,项目开工率达标,从媒体通稿看,招商引资力度强劲,从年底汇报看,游客预估数足够支撑GDP小数点后一位。

至于一年后商铺空置、游客稀少?那不是本届领导的KPI了。

说白了,所谓的EPCO文旅项目不是为游客建的,是为政绩闭环设计的。

那对企业来说,这不是做项目,是做期限错配的现金流生意。

在文旅EPCO项目里,企业的目标非常明确:要么在设计方案上挣钱,要么在施工里挣钱,要么前期赚融资利差,要么后期靠政府托底。

整个链条就像一场接力赛,前期靠报批能力,中期靠垫资能力,后期靠拖字诀和讲故事。

这场分阶段收割型工程游戏,考验的往往是政府关系。

而且越大的文旅EPCO 项目越适合这种玩法,大体量意味着更多审批预算,更多采购回旋余地,更多外包空间。

但在这一切看似完美的闭环之下,对企业来说,文旅EPCO项目仍然有巨大的风险,只要一个环节暴雷,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轰然倒塌。

比如:

地方文旅换届,不认前任项目的托底承诺。

振兴款贴息政策收紧,利率上涨。

文旅投等平台公司财务吃紧,不再垫资。

舆情压力上头,被质疑面子工程......

这些问题,某些地方已经在悄悄出现,只是还没集中爆发。

许总说他们现在还没亏,是因为他们算得够细,撤得够坚决。

但这就像股市里的割韭菜,割得干净的不是因为项目好,而是因为跑得快。

文旅EPCO 不是魔法,也不是创新,它只是一次系统性的时间错位和责任传递,在最短时间内,把最多的钱从政府账上搬到企业账上。

至于这个过程是不是可持续,没人关心。

最终留下的又是什么?

也许是一个空空荡荡的仿古街,一块褪色的招商海报,和一个仍在PPT里营业的文旅综合体。

你以为项目死了,其实它从没活过。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国内很多文旅死在立项那一天?

————   END   ————

Top

1、东契奇:很高兴能继续为LA争夺总冠军,这只是开始,东契奇集锦2021

2、被 AI 裁掉的打工人,靠收拾 AI 的「烂摊子」再就业

3、码头拖欠七年的河道占用补偿费 终于“颗粒归公”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tuanjian7.cn/WLT/detail/bkxajp.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白满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