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在沪隆重举行,一场关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思想风暴引发广泛关注。本届大会举办多场思辨会,从各个角度探讨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从探索宇宙规律的量子模拟,到解码人类智慧的数字孪生脑;从重塑科研范式的AI for Science,到叩问生命本质的生命科学,一系列前沿议题共同勾勒出AI赋能人类认知边界的壮阔图景。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本次思辨会摒弃了传统单向输出的会议模式,创新性地采用了"问题驱动、深度对话"的思辨形式。每一场思辨会都围绕一个核心命题展开,通过主题演讲与圆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搭建起学界与产业界、理想与现实、创新与伦理之间的对话桥梁。在持续的思想碰撞中,来自全球顶尖高校、科研机构与领军企业的思想者们不再满足于展示技术成果,而是直面挑战、坦诚交流,共同探寻AI发展的边界与可能。正是在这种开放、平等、富有张力的思辨氛围中,我们得以超越技术本身,看到一个更加立体、真实且充满可能性的智能未来。这几场会议不仅展现了技术爆发的澎湃动力,更深刻叩问着我们是否已为一个由智能体驱动的未来做好了全面准备。这不仅是技术的跨越,更是一场关乎信任、责任与人类主体性的深度思辨。
AI for Science的核心价值在于运用人工智能的强大性能打破传统学科壁垒的能力。在量子物理领域,AI正帮助科学家从海量实验数据中判断此前极具挑战性的量子纠缠模式;在材料科学中,量子-经典混合算法能精准预测材料的电子结构,加速新型超导体的发现;在生物医学领域,量子启发的机器学习模型正破解蛋白质折叠的奥秘。这种跨学科融合不仅提高了科研效率,更催生了全新的研究范式:科学家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视角,而是通过A I赋能科学的新框架,将不同学科的系统思维融为一体,形成创新型的科学探索新路径。
在本次大会的思辨会演讲以及之后的圆桌讨论中,专家们总结道:“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科学研究的全流程”。然而,当下AI与科学领域的结合并不是缺乏挑战的,当前AI大模型在数学竞赛中表现良好,但在物理竞赛中仍显吃力,其原因在于物理难题不仅需要语言理解能力,更需要"看懂物理图形、懂得物理规律"。嘉宾们谈到,从数据角度看,需要录入更多图形文本才能使模型形成理解能力。这种差异凸显了AI for Science面临的关键挑战:如何将符号逻辑与神经网络有效结合,使AI不仅能处理数据,更能理解科学规律背后的物理意义。正如思辨会上专家所指出的,这正是多模态技术进一步提升AI科学能力的潜在方向。
AI x生命科学:当"数字大脑"遇见"生命密码"
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生命科学正经历全新的范式变革。AI已不再局限于对实验数据的检验分析,而是全面覆盖病理研究、靶向配对、分子分析等科研全流程。从DeepMind的GNoME系统以惊人速度发现数百万新晶体材料,到神经网络先驱与蛋白质预测AI接连斩获诺奖,"AI for Science"的浪潮已势不可挡。交大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张娅展示的"全球首个推理型罕见病智能体诊断系统"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它不仅解决了小样本难题,更在疑难杂症领域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从量子模拟探索宇宙规律的深邃,到数字孪生脑解码人类意识的奥秘;从AI for Science重塑科研范式的革命,到生命科学与AI融合叩问生命本质的边界;从具身智能赋予AI"真实身体"的实践,到强化学习驱动自主决策的突破;再到智能体安全守护人机共存的底线——八场思辨会如同八面棱镜,折射出人工智能发展的全景图谱。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关于"智能未来"的深度思想预演。当AI从"能看会说"的感知智能迈向"能想会做"的决策智能,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性转折点上:技术的边界不断拓展,而人类的智慧与责任将成为指引这一变革的永恒灯塔。正如与会专家所共识,真正的智能革命不在于机器能否替代人类,而在于人机如何协同进化,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可信、普惠的智能未来。在技术狂奔的时代,唯有保持对未知的敬畏、对伦理的坚守、对创新的热忱,我们才能确保这场智能革命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为世界带来持久的光明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