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秦平:“好评中国”,在文脉传承中守正创新书华章
8月9日,“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天津古文化街举办,活动聚焦津派文化的多元展示,涵盖非遗、曲艺、科技创新等内容,在个性鲜明、雅俗相生的民俗文化和津沽记忆中发现“何以中国”的天津答案。
“何以中国”走进天津,看民俗文化活化利用展现当代价值。天津以漕运之利沟通南北,自古就是交通枢纽,各种习俗在这里碰撞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津门法鼓、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耳朵眼炸糕、煎饼果子……都让人印象深刻、流连忘返。如今民俗文化“活”起来,老手艺融入新创意。在玉成号年画坊,“非遗”传人巧手翻飞,传统“连年有余”变身潮酷手机壳、文艺帆布包,让古老线条闪射时代光芒。在石家大院,那些雕梁画栋的建筑既是明清豪宅的“活化石”,又拓展出廉政教育的新空间,告诫后人“清廉是福”。老手艺焕新颜,老宅子担新责,在传承中创新,在保护中利用,让老祖宗的智慧“活”在当下,滋养当代“和合”之美的文化自信。
“何以中国”走进天津,看平津战役纪念展陈呈现革命精神。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为中共中央机关、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北平创造了条件。走进平津战役纪念馆,那面镌刻着6879位烈士英名的烈士墙震撼心灵,提醒我们,今天的和平、和谐、和睦、和顺,山河无恙、万家灯火,是无数“他们”用生命拼出来的。展陈中斑驳的军装、磨损的钢笔、带着弹孔的军用水壶,都在诉说着“合”的力量。这是军民鱼水情深的“合”,是解放军摧枯拉朽协同作战的“合”。没有革命先辈浴血奋战、勠力同心夯实“和”的根基,就没有今天的岁月静好。平津战役纪念馆,就是“何以中国”最硬核的红色注脚,诠释“和”源于万众一心的守护,“合”始于血火淬炼的信仰。
“何以中国”走进天津,看津门开放包容基因传承城市品性。天津依河而建因海而兴,魅力大港凸显活力中国,吞吐之间形成集纳、包容的万千气象。天津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天津的“开放包容”是刻在骨子里的“原始设置”,九河下梢、南北通衢,自古就是“顶流”的交通枢纽。从漕运时代的千帆竞渡,到如今高铁呼啸、巨轮云集,“枢纽”地位稳如磐石,“和合”空间鲜活生动。天南海北、思想荟萃,海内海外、精华汇聚。“枢纽”联南北,“向海”通世界,塑造了天津“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城市灵魂。这种开放包容的基因,正是“何以中国”全球化时代最为鲜活的“和合”表达。
文脉传承增动力,守正创新书华章。“何以中国·和合共生”天津采风,从热血铸就红色根基、创新强劲文化脉动、包容展现城市气度三个层面,让世界看见中华民族“和合共生”的精神禀赋,有血有肉、可触可感。天津有历史的回响,有时代的强音,更有面向未来的开放姿态,而这些正是活力中国的一个镜像。让我们一起跟随采风团的镜头和笔端,探索天津独特的和合“密码”。(秦平)
1、交通运输部:甘肃榆中所有受灾村庄进村道路实现抢通,甘肃 榆中县
3、我就是老板,我现在用的最顺手的就是几个比我年纪大不少的人,四十大几、五十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