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需要印度市场,技术转让的阀门,可以缩小但不要关闭
中国汽车需要印度市场。技术转让的阀门,可以缩小但不要关闭。
目前中国在印度的投资,陷入僵局。这主要是印度对中国产业形成了又爱又憎的局面。
爱在技术,憎在投资。一方面是从2020年开始,印度就逐渐扎紧了中国投资的口袋。但另一方印度产业,很多供应链还无法离开中国供应链。
印度引以为豪的工业升级的样板工程:智能手机,就呈现了这种矛盾。印度制造的苹果手机,在过去五年从占比3%,到2025年的25%。但最重要的份额突破,就是在最近两年。
然而,这些零部件大部分都是从中国生产而运到印度。印度手机零部件,还无法自主,尤其短时间内还无法摆脱依赖中国的局面。
印度在工业的每个决策点,它所取得的每一个胜利,似乎同时呈现依赖和摆脱中国的矛盾两面。这让印度的产业升级也陷入了一种僵局。对待中国,国内呈现了一种三明治的情绪:民众有敌意一点不亚于国内对印度,商业界有着强烈合作的呼声、政府首尾两端但更多照顾了民众的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全球领先优势的中国电动汽车,也大幅度收缩了投资。中国汽车界对印度的产业流动,几乎处于冷冻状态。
常州正力新能的动力电池,与印度最为积极搞电动汽车的财阀JSW的合作,已经无法推进。
中车电驱,与JSW的电驱,也告一段落。甚至连激进的汇川,也在印度停下脚步。
这背后,有着中国严格防止技术扩散的考量。在安全第一的情况下,商业发展的苗头被无限压制。
然而,全球地缘政治,正在形成新的变化。
印度在美国受到极度的关税打压,迫使它需要重新思考产业发展的方向。而南亚的外交空间,出现新的转折点。美国开始示好巴基斯坦,后者则提请特朗普为诺贝尔候选人。美国最近开始宣布印度支持的俾路支解放军BLA为恐怖组织,也让南亚局面变得空前复杂。印度,本身面临着拓展空间的强烈需求。
在商言商,即使从中国电动汽车在全球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需要印度市场。
从战略上看,中国的确需要防止印度技术升级,但产业政策方面不能完全卡死、一堵了之。
印度2025年乘用车市场估计在550万左右,超过日本市场,是全球第三大市场。实际上,印度未来是唯一一个在中美之后能够达到1000万辆的市场。如此大的市场,并非只是单纯的商业利益。它的技术路线走向,也非常值得关注。
从当前技术流派看,插混技术PHEV是中国最为领先的技术。然而日本一直则坚持混动技术HEV。
在印度未来发展路线中,除了纯电动外,存在着PHEV和HEV的竞争。目前日本在这里处于上风。无论是丰田的大排量汽车,还是占据印度市场一半的玛鲁蒂铃木的小车。然而中国电动汽车,正在进行渗透。
对于印度钢铁、水泥大亨的印度财阀JSW而言,电动汽车给它带来了绝好的杀入汽车赛道的机会。JSW的创始人也对电动汽车充满超级热情。这张热情的选票,目前投给了中国。中国上汽集团在印度名爵汽车,已经与JSW形成合资。而JSW则有更多的期待,跟中国其他零部件商引入到本土市场。
印度汽车制造商,正在积极寻找与中国的合作机会。他们表现出商业流动的愿望,远远超过民众的非理性情绪。无论是拥有捷豹、路虎的Tata汽车,还是本地化很强的印度马恒达,对现实的判断,都要更加理性。
如果JSW能够与中国电动车在印度形成更多的供应链缠绕,那么印度新能源汽车市场更多天平,将从日本的混动车HEV,转向中国的PHEV。而丰田则在印度大力游说,防止印度的购车优惠补贴政策,提供给PHEV。这是一场日本对中国技术流派的狙击战。
今年以来久久观战的韩国现代汽车,在纯电车之外,也增加混合动力技术路线加入印度。
它没有采用了PHEV,而是采用了日系车的HEV方案。而且,这是一个持久的策略,这种混动将从紧凑型扩展到大型和豪华车型。
从表面看,它在跟日系车竞争。但从基础设施和市场认知的普及而言,韩国其实是加入了日本一方。一种技术路线,蛋糕做的越大,它就会对另外技术路线形成封堵和窒息效应。
印度企业家的选择,则是两种流派输赢的决定性筹码。而中国不能武断采用一刀切的限制,从而堵死印度采用中国路线发展电动汽车的空间。
电动车技术,如果无论是全部处于锁死而无法流动的状态,这将非常不利于中国在海外建立电动车的龙头地位。技术不是死握在手心里就不会泄露,而技术也无法靠封闭就能独霸天下。
中国要防止失去对PHEV的控制权,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加速它的扩张。因为电动车拉动的是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是后者更具有垄断性排他效应。中国电动车技术在印度的扩散,会使得印度围绕中国技术流派,而建立一套远离日本的基础设施。
至于技术转移,其实完全可以通过参数管制。一种技术有不同的代级,而每个代级又有低中高的不同档位。不是每个档位,都需要保护起来。
技术就像登高梯子一样,是有纵深有层级的。将梯子最下端的低技术兑现成商业利益,是实现技术周期内吃干榨尽的最理想方式。
实际上,这些技术并非中国独家掌握。日本、韩国也同样拥有。中国技术也需要变现,也可以安全的变现。中国可以用高阶技术迭代,打败低阶技术转移。
中国对印度,是一盘复杂的围棋对弈。不能快速落子,但也不能不下。民众激烈的情绪的,容易造成决策者实际的困扰。而当下,中国汽车对印度的任何合作,似乎都变得草木皆兵。
无序放开,不符合中国产业利益。缩手缩脚也容易错失良机。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在进入了一个混乱的隧道:欧洲虚弱、日本独自硬磕、美国动摇。而中国汽车则面临着一个进入全球第一梯队的千载难逢的窗口期。每一个关键市场,都需要策略性进入。
百年大变局之下,更需要全球开放的格局、引入技术专业主义的视角,通过手术刀而非大锤来完成政策的操作。
摆脱简单化情绪化的一刀切规则,摆脱一局一地的得失纠缠,中国企业出海需要整体战略上的棋盘推演。
1、美国不是要拿印度开刀,也不能怪美国翻脸无情,美国为啥不打压印度
2、在加拿大打拼,比在国内更幸福?嘿嘿,纠结找补而已,加拿大打工真实经历